呼吸领域名家访谈:从小气道疾病前沿进展看呼吸慢病的优化管理

钟南山
+订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可防可治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为13.7%,总患病人数接近1亿人,每年慢阻肺病相关死亡人数超91万人,致死率已排名第三。慢阻肺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未来慢阻肺病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慢阻肺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气流阻塞和气体潴留、肺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等。小气道病变这部分是造成慢阻肺病气流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哮喘等呼吸慢病中,因此小气道炎症机制及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广大呼吸领域学者的关注以及重视。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小气道疾病(SAD)与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的深刻联系被逐渐揭示,对小气道疾病生理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为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优化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次学术沙龙我们邀请到呼吸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小气道疾病前沿进展为视角,一同探讨呼吸慢病的优化管理。

  席素婷 医生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

  请问姚欣教授,慢阻肺病与哮喘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之一就是小气道疾病。目前研究发现小气道疾病与慢阻肺病和哮喘的发生发展均有关,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小气道疾病?

  姚欣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小气道通常是指内径小于2 mm的细支气管。小气道表面积约为大气道表面积的5,000倍。通常来说小气道对总气道阻力贡献小,被称为“沉默区”。小气道病变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指小气道发生炎症、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等病变,也称小气道阻塞,是气道阻塞的早期表现,常见于吸烟者及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病和哮喘患者中。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发生于小气道的病变对于慢阻肺病、哮喘等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控制和进展有着持续且深刻的影响。

  孟亚奇 医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请问姚欣教授,小气道疾病在慢阻肺病和哮喘中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姚欣 教授:

  SAD与慢阻肺:小气道病变是造成慢阻肺病气流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慢阻肺病患者慢性炎症引起小气道功能改变、小气道狭窄、小气道管腔渗出物、小气道丧失及肺实质的破坏,小气道肺泡附着点减少,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多种变化均可能降低气道在呼气期间保持开放的能力。此外,慢阻肺病患者的气道损失增加或肺发育不足均可导致小气道数量减少,小气道丧失也可导致气流阻塞和粘液纤毛功能障碍。多项研究表明SAD可导致慢阻肺病患者发生更频繁的急性加重。

  SAD与哮喘:尽管哮喘对整个支气管树都有影响,但小气道被认为是哮喘患者气流受限的主要场所。 许多研究都揭示小气道病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气道高反应性,使得哮喘的控制更为困难,哮喘发作的概率也会提升。

  席素婷 医生: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小气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常见呼吸慢病(如慢阻肺病、哮喘)的疾病负担关系密切,我想请问姚欣教授,小气道疾病认知的深入,对于慢阻肺病、哮喘疾病的药物选择有何提示?

  姚欣 教授:

  在哮喘和慢阻肺病中,小气道可以成为治疗的场所与靶标,以确保疾病控制以及更好的疗效。比如超细颗粒吸入制剂对哮喘和慢阻肺患者有益,特别对于那些伴有小气道受累的患者。临床中绝大部分人群需要吸入治疗以维持稳定期的管理。尤其考虑到老年人呼吸肌力量下降,吸气流速低,更需要靶向小气道的吸入疗法或药物装置,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将药物精准递送到小气道,充分发挥药效。

  席素婷 医生:

  刚刚姚欣教授提到,吸入装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也结合临床中遇到的病例谈谈我自己的体会。我们常常会遇到吸气流速较低的老年慢阻肺病患者,当给予干粉制剂治疗时,由于患者吸力不足、装置使用不当等原因,药物难以深入肺部,治疗控制不佳。后面换用倍氯福格吸入气雾剂这种超细颗粒闭合三联制剂,药物颗粒粒径1.1微米,能够更有效地直达大小气道。在后面的随访中我们发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

  孟亚奇 医生:

  由此看来,临床中对于小气道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进一步指导药物治疗选择,那请问姚欣教授,目前关于小气道疾病的评估是否有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本次ATS大会上,是否有相关研究结果的更新?

  姚欣 教授:

  ATLANTIS研究数据表明,小气道疾病与哮喘结局显著相关。ATLANTIS是一项大型横断面+前瞻性队列研究,共在9个国家的29个中心招募了773例受试者。此前研究已表明,不同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中,有接近91%的患者合并有SAD,且SAD的患病率随着哮喘严重程度等级的升高而升高。不仅如此,小气道疾病与哮喘结局显著相关,脉冲振荡测定法的序列评分增加与队列中急性发作的增加直接相关,随着序列评分的增加,小气道阻力增加,急性发作的次数也增加。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PAL)的哮喘患者发生急性发作的风险是无PAL患者的近2倍且具有更严重的小气道病变。

  本次ATS有了ATLANTIS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探寻纳入ATLANTIS研究哮喘患者在哮喘控制、肺功能和急性发作之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尽管男性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低于女性哮喘患者(P=0.028),且持续气流受限的发生率更高,但女性仍是急性发作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相较于男性,女性患者哮喘更为严重,体现在更高的GINA治疗等级(P=0.042)、更差的哮喘控制(P <0.001)和更多的小气道病变(R5-R20:P=0.002;AX:P<0.001)。这些发现强调了对哮喘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席素婷 医生:

  结合姚教授分享的ATLANTIS最新数据,我也深有体会。临床上常见老年女性哮喘患者特别难控制的病例,吸入激素治疗往往一周才逐渐见效,并且容易发生霉菌的感染问题,因此临床中对于老年女性患者来说,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回到小气道评估的问题上,目前IOS这一检查方式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包括刚刚姚欣教授介绍到的ATLANTIS研究中也有所应用,但我们实际临床中IOS的使用经验尚且不足,姚欣教授,您能分享一下什么是脉冲振荡(IOS)检测吗?对于慢阻肺病的检测与诊断有什么意义?

  姚欣 教授:

  脉冲振荡(impulse oscillometry,IOS)检查技术是一种无创、非用力依赖的测量气道阻力等呼吸系统力学特性的方法。其检查原理基于强迫振荡技术(force impulse oscillometry,FOT),即在自然平静呼吸过程中给呼吸系统外加振荡波(压力信号),并测量呼吸系统在该振荡压力信号下产生的对应流量变化,振荡压力与流量的比值即为呼吸系统阻抗。IOS需记录以下参数:5和20 Hz的气道阻力(R5和R20)、R5和R20之差(R5-R20,即周围小气道阻力)、肺弹性阻力(X5)、共振频率(Fres)、电抗面积(AX)。R5-R20>0.07 kPa×s×L-1、X5<0.12 kPA/(L/s),Fres>14.14 Hz,AX>0.44 kPA/L为SAD的判定标准。

  孟亚奇 医生:

  姚教授,经您介绍我了解了IOS是一种用于测量呼吸阻抗的无创肺功能检查,可作为肺功能测定的补充。那IOS检测可有效反应患者小气道功能么?

  姚欣 教授:

  IOS可较为灵敏地评估小气道功能,一般认为R5-R20参数高于参考值上限(正常参考值:预期值的150%以内)可作为评估小气道病变的指征。由于IOS检查与肺量计检查测量原理和测量时呼吸状态的不同,两种检测的结果各有侧重,甚至IOS测定的个体间变异度也较肺量计更大。综合看来,IOS检查可与传统肺功能检查互补,而不能完全替代,在分析结果时也需考虑技术本身、关键操作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期呼吸领域名家访谈,我们了解到小气道炎症以及功能障碍与慢阻肺病、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兼顾大小气道,尤其是能够直达小气道的治疗药物会在呼吸慢病的稳定期管理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小气道功能的评估上,肺功能测定和IOS均可作为评估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手段。肺功能测定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检查,其指标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用力呼气流量(FEF)的FEF50%和FEF75%,可用于评估小气道功能障碍。近年来IOS作为一种用于测量呼吸阻抗的无创肺功能检查,可作为肺功能测定的补充,较为灵敏地评估小气道功能。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未来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小气道的功能和意义,早期识别病变并尽早做出干预,进一步优化呼吸系统疾病的全程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