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广大乡村,你有遇见过这样一群年轻人吗?
“这里以前是荒废的菜园子,如今改造成乡村振兴培训基地,这正是石坪村‘三地活化’后的成果,村里还运营了咖啡厅、酒吧等。”年末,南下的寒潮让位于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下辖的石坪村气温骤降,广东星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球凤向前来培训的团队介绍着,口中哈出阵阵雾气,迷蒙着她的笑靥。
1994年出生的丁球凤还有一个身份——农村CEO(即农村职业经理人),2022年底任职至今刚好满一年。
今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开局之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广东加快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旧屋、荒地等改造成精美的庭院。
近日,“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首期班在广州开班。与丁球凤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他们既有来自基层,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头雁”;也有学成返乡,发展乡村产业的创业青年;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致富带头人……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他们认识农村、融入农村、改变农村,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带领父老乡亲们蹚出共富路。
“我们和村民就是合伙人”
这一年,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从认识农村开始。
“第一印象是很安静,没什么人气,典型的空心村。”丁球凤清晰记得刚到石坪村的场景。
今年,“三地活化”改革在清远连山推开,整合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并以多种合作方式引入企业统一开发、运营乡村。在这一背景下,连山引进了广东星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石坪村到底该如何发展?成为这位“90后”农村职业经理人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不能拍脑袋想,必须根据乡村自身禀赋,因地制宜规划。”丁球凤从盘家底入手,与镇村委对接,详细了解石坪村“三地活化”后土地资源具体情况、村民入股或出租建设的意愿。
石坪村位于粤北生态屏障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首选。但连山位置偏远、接待能力不足。
丁球凤给前来研学、培训的人员讲解。
“如果一开始就做旅游,项目肯定得黄。”丁球凤和团队反复分析研判,考虑石坪村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政策倾斜支持,结合团队此前有做培训的基础,“就将村子定位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打造成各地培训、团建、研学的基地。”丁球凤规划着,待到运营机制、配套设施服务完善后,再经营市场化乡村微旅游。
如何把这些思路,让村委、村民理解,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步。
起初,不少村民以为企业又是来村里租地做项目,并不感兴趣。
“一定要走出这个思维误区,企业不是来和村民争利的,而是一起把乡村蛋糕做大,实现乡企共富。”丁球凤不断强调。这番话,她也在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首期班上表达。
班上,来自汕尾陆丰青山村的农村职业经理人陈武操,深有感触。“刚到村里,村民觉得我是来做村官、建厂的。”陈武操苦笑着说。
他之前在汕尾作为一家公司的合伙人从事投融资工作,出于对家乡的感情和对乡村发展前景的看好,今年辞职成为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
“在我看来,农村CEO和村民就是合伙人的关系,实现合作共赢。”陈武操不断琢磨着,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我就是来村里搞经济,帮村民赚钱的。”
今年,陈武操正利用此前积累的资源,对接一些能快速落地的小型种养项目,包括引进油柑、橄榄等作物,同时也在探索延长产业链,通过深加工、乡村游等项目提升乡村经济的活力,“先让村民得到收益,这样也会慢慢理解我。”
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认识农村、理解职业后,农村职业经理人们开始融入农村,发动更多村民加入进来。
尽管天气有些冻手,但在石坪村,一场壮绣课正在进行,十多位村民学习绣香包、抱枕。
“学成后可以把产品放在展示区售卖,得到一笔小收入,村民们都愿意参与。”丁球凤说,这是让村民与企业一起建设、运营乡村的重要一步。
如何融入乡村,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考验着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智慧。
“一定要和村民做朋友,激发他们参与的内生动力,让企业和村民成为利益共同体。”丁球凤说。
她从了解村民需求入手,逐步探索出“石坪夜话”的共商模式。学壮绣的灵感便来源于此。
石坪村的花海与稻田。
丁球凤说,企业直接招人进村,成本高也很难留住。“但如果能让村民学会技能,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企业也有了稳定员工。”
于是,她召集村里的妇女举行茶话会,发现大家都会一些针线活,马上联系连山妇联。双方一拍即合,将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壮绣课引入石坪村。
看着穿针引线的村民,连山嘉田锦绣合作社的壮绣老师何琴很是感慨,她说:“很多妇女在家带小孩,也想有一份工作,参与乡村建设。现在有了带头人,大家看到希望。”
在石坪村,村民学习壮绣热情高涨。
按这样的思路,丁球凤又将民族舞、民宿管家、咖啡制作等培训引进村子,帮村民掌握多项技能。
“我今年应聘来咖啡馆工作,学会了做咖啡,生意挺不错的。”蒋新宇是村里的一位宝妈,接下来她还要学调酒。
如今,“石坪夜话”成为丁球凤推进项目的常态。在一次次的交集,她和村民走得越来越近,信任感不断累积。
“村民不出门,在家也能就业,大家热情高涨!”桂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秀清说,目前石坪村很多村民都参与过乡村各个项目的建设、运营。
“超级联系人”链接更多资源
挖掘优势资源,盘活“沉睡”资产,农村CEO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链接内外资源。
在河源连平县沙径村,“80后”村支书廖仕鹏正在努力成为这个“超级联系人”。
沙径村地处粤北山区,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外流严重、老龄化空心化特征明显,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薄弱。
“我每次看到村子的连片鱼塘、万亩森林,都对这个美丽的客家村落未来的发展有无数遐想。”廖仕鹏说。
河源连平县沙径村秋景优美。
“百千万工程”的提出,让他看到希望,今年以来频繁“往外跑”。
“带领乡亲们致富,必须要懂‘兵法’,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要去链接更多资源,才能谋划好乡村振兴这个课题。”廖仕鹏经常参加农村职业经理人有关的研学项目。
今年春节刚过,廖仕鹏就到全国多地乡村考察。“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庆何家岩村,让我体会到原生态才是乡村最有价值的财富。”
根据廖仕鹏的设想,沙径村将完善基础设施,并最大程度保留客家村庄的古色原味,激发村庄的原生态价值,发展生态养殖和乡村深度体验游。
在广州增城,陈立志则完成了从“白领”到“农民”的转型,成为家乡荔枝产业的“超级联系人”。她曾在银行、外企工作近10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回到家乡创办荔果源(广州)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从事荔枝和砂糖橘的种植和销售。
年关将至,砂糖橘的销售供不应求,陈立志和农户一起打包。
今年初,陈立志又成立了广州丹荔专业农业合作社,不仅提供专家指导资源,还不断延伸荔枝产业链加工链。
合作社是联农带农的重要载体。从带动南轩洞村的10多户农户,到带动增城6镇街37个自然村超200户农户就业增收,陈立志带领了更多农户走上共富之路。“年关将至,砂糖橘的销售供不应求,农户们最近都在加班。”她一边帮忙打包砂糖橘,一边和记者说。
在清远石坪村,“沉睡”资源也正在变现。丁球凤通过链接各类资源,引进广州、清远、惠州等地的技能培训、工会团建等项目。
“才一年时间,村里项目已经开始盈利。我更有信心带领乡亲们蹚出共富路。”丁球凤充满期待,并且她的规划更大,“未来一定要发展镇域,将石坪村运营的底层模式输出到其他村,连片打造建设,吸引更多人和资源,真正把蛋糕做大。”
■相关链接
【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吴哲 袁佩如
【采写】南方+记者 张子俊 李赫 黄进 彭琳
【海报】甘展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