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从乡村教师到教育部名师培养对象

广东教育传媒
+订阅

  张梅,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获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茂名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下午两点多,茂南区山阁镇中心小学上课铃声敲响,高大的龙眼树下,喧闹的孩童有序地回到教室,整个校园趋于平静。张梅腰间别着小蜜蜂音响,快步走进二年(1)班,准备上一节数学复习课。复习课通常难以上得生动有趣,会比较沉闷,但这难不倒张梅,她设计了“数学大冒险”闯关游戏,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她进入了数学的世界。

  互动环节,张梅时而走下讲台,或摸摸学生的头,或轻拍一下肩膀。她常用“数学是讲道理的”这句话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隐形的思维显性化,再通过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生成精彩的教学瞬间,打造学生喜欢的、思维进阶的数学课堂。

  张梅的课堂是山阁镇中心小学的一块“金字招牌”。校长何询听课后评价道:“张老师引入游戏环节,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活力,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精彩,足见她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

  这一幕,距离张梅第一次登上讲台,已经过去了25年。她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

在赛课中提升能力

  1998年,张梅毕业后来到山阁镇禄村小学任教。她至今还记得,上完第一节课后,有个学生怯怯地问:“张老师,明天您还会上我们班的课吗?我很喜欢您!”那一刻,作为教师的初心,被学生的诚恳和淳朴击中。一名乡村教师的成长之路,由此拉开了序幕。

  从教第一年,张梅便有了第一次比赛的经历。她代表学校参加全镇推广普通话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在学校崭露头角后,她代表镇参加全区“课堂教学大比武”。前一次参赛的成功,让她小小地“膨胀”起来,第二次仅获得三等奖。面对挫折,张梅认真深刻地反思:“语言表达是优势,教学设计是短板,信息技术是要强化的技能。”

  1999年,张梅快速成长为茂南区名教师培养对象,有了更多学习机会。面对挑战,她认真钻研,用心教学,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她还买来电脑和工具书,自学PPT制作、微课制作、视频剪辑……成为学校第一个自制课件上课的教师,只为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学得更加投入。

  学生在作文、周记中经常记录了数学课堂的这些有趣活动。2001年的小学毕业生郭莉莉曾在作文中深情地写到:“喜欢您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数学,不仅教知识,还教做人的道理。”现在,她已从广州大学毕业,在佛山顺德一所高中任教,还经常请教张梅关于工作、生活的问题,视张梅为榜样。在张梅的影响下,郭莉莉成长为顺德高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6年,张梅代表茂南区参加茂名市教学能力比赛。这次比赛只给选手三小时备课,要求自己制作课件,对于教育信息技术要求不低。只有8年教龄的张梅,在众多高手的对决中一举拿下一等奖第二名,获“茂名市教学能手”称号。荣誉背后,离不开张梅刻苦的教学钻研以及娴熟的教育信息技术。

  从教至今,张梅几乎每学期都要上两三次公开课,外人眼中“功成名就”的她还报名参加教学比赛。她说:“我是在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她有上公开课的意愿,因为知道公开课是标尺、是挑战、是平台,重要的不是获奖,而是具体的实践与磨炼。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张梅而言,2019年是难忘的,是她教育教学生涯的里程碑——即将40岁的她参加了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尽管早已是市里的教学能手,类似的教学比赛也参加过不少,但省级比赛的晋级之路并不容易。张梅请教专家,联系导师,组建团队,甚至还把家人都动员起来做后勤保障。在团队助力下,张梅稳健发挥,在备课、说课、答辩、上课等环节,一路通关,最终斩获省赛一等奖。

在研究中提炼理念

  如果说在各级赛课中,张梅完成了从一位新教师到教学能手的转变,那么2010年参加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学习培训,则打开了她在教研上的新天地。

  张梅说:“作为乡村教师,以前只有原始经验的积累,到了省级学习平台,才晓得什么是教学风格,才明白教学的准备、教学的方法都有理论的支撑。”

  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豁然开朗之感,唤醒了张梅的专业发展意识。她提醒自己,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要及早规划,要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学生,不仅要为学生眼前的成绩负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基。”

  怀揣着职业规划上的一些想法,张梅对数学学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践与探究。先是通过市级课题“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对生本教育展开研究;然后通过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构建‘活力课堂’的研究”,对体验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还通过省级课题“基于打造教育强市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探索。

  “研究是一辈子的事。”省青教赛结束后,张梅又马不停蹄地在研究的路上继续开山搭桥。2021年,她的两个省级课题又获立项:“茂名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城乡差异的研究”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生课堂学习精准测评的研究”。

  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不但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更让她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基于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所得,张梅把对数学教育的理解聚焦在“体悟”上,提出“体悟数学”主张。体,指亲身体验,是过程、是方法;悟,指明白、觉醒,是目的、是结果。经表象之迷雾,探本质之深沉。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学生以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有能力为支撑点、课堂有活力为发力点、数学有魅力为归结点,指向思维进阶,让学生从具身认知的“体”走向离身认知的“悟”,触摸数学之本,捕捉数学之真,探究数学之核,体验数学之乐。

  张梅通过“四字六建议”打造“体悟数学”课堂。“四字”,即趣、探、用、拓。“六建议”,包括兴趣为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为主,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习惯为重,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问题为王,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技术为辅,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质量为旨,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平均数》一课中,她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与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运用“四字”使学生经历平均数的发生、发展过程。激趣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导入中设计“趣记号码”的活动,通过学生“看一眼,记几个”来引入平均数的运用;探索新知,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活动“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运用新知,让学生在练习巩固中解释平均数的现象与应用,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拓展延伸,通过归纳、类比,体会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它是一个特别的数,不是数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是平均出来的,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体悟课堂”,让学生体会用数据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表示数据方法的能力,进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启蒙数据分析思想。

在前行中提携他人

  2021年,张梅被遴选为省“百千万”小学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2022年,成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如今,成为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这给了她更广阔的平台,继续做“体悟数学”教学的践行者。

  近三年,张梅4次参加走进乡村教育活动,送教送课到西藏林芝和广东揭阳、汕尾、湛江,并受邀到广州、深圳、江门、汕头、河源等地作讲座50余场,累计听课教师上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乡村教师。

  依托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张梅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扎实推行“体悟数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搭建一个平台。立足课堂、专注研究,通过自主路径“悦读—品课—写文”和助推路径“研训—展课—研究”,双线推进专业发展,搭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共同体学习平台。

  其次,培养一批教师。通过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专业成长,力求教书育人见成效,课堂教学出精品,课题研究出成果,树立个人教育教学标识,实现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领学科教学协同发展。

  第三,孵化一些成果。青年教师参与主持人的省级课题研究,鼓励主动申报、立项一些课题,并形成一些教科研成果,帮助他们提炼教育教学风格,进一步打造技能与思想双向发展的优秀教师。

  “加入工作室之后,我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张老师的课很吸引人,我一直向她学习如何在课堂与学生互动,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上。”“我主动申请加入张老师的工作室,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帮我抵抗了职业倦怠。”“工作室给每个成员都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比如公开课、教学比赛等,让我们鼓起勇气和信心尝试了很多原来没做过的事情。”……在张梅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室成员都收获了成长。2023年,崔春美被遴选为电白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已揭牌成立,成为张梅名师工作室孵化的第一个成果。

  成人达己,同行致远。25年的杏坛之路,张梅实现了华丽的蜕变。她说:“那些大大小小的荣誉和奖项,只是一个个名号而已,拿掉之后,我还是我。”对于一名坚守在乡村学校一线的教师而言,也许,成长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3年第11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