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采| 番禺南华小学:汲古韵以启未来,博古开新铸新人

番禺融媒
+订阅

步入古色古香的校园,驻足创校记屏风前,感受着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在撷满诗书气息的学书堂,聆听着汉字演变的历史长河;走进五德广场,仰望“万世师表”的孔子像,体悟着礼仪之乡的崇高精神……

校门

南华小学“博古开新”的办学理念不仅沉淀于师生的心中,更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校园的每一处。从书法的挥洒到礼仪的传承,从历史的回望到未来的探索,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着孩子们对美和智慧的追求与实践。请跟随记者一同走进校园,一探其“博古开新”的办学理念如何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书写汉字之美,续写文化传承之路

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有汉字的足迹。从学书堂到百家姓、田字坊、四宝堂、仓颉室,再到中国文字流变图说,汉字的风韵与历史不仅通过视觉展现,更深刻地融入了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学书堂

从“设立一本校本教材”“每周一节书法课”到“每天午写一个字”“每个年级开展一项汉字主题活动”再到“成立一个书法社团”,建设和形成了南华小学《启于书》校本课程系列的“五个一”特色,其汉字图书《心字塑人——南华小学“启于书”汉字文化品牌建设》也正式发布。此外,南华小学更被评为“广州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广州硬笔书法教育名校”和“广州市美育(书法)高水平团队”。

校园红色教育,孕育时代好少年

位于教学楼后方的星火园,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革命历史的生动课堂,更是他们锤炼意志、收获力量的熔炉。

南泥湾的小农田,是星火园的红色劳动基地,同学们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井冈山、延安时期的工农生活。而重走长征路的体验区,更成了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一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模拟长征中的关键历程,每一段路程,每一次挑战,都让同学们体会到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那些身临其境的障碍,不仅锻炼了体力,更激发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决心。据了解,南华小学最近获评为广州市第三批红色教育示范校。

重走长征路体验区

谈及星火园的设计灵感,南华小学校长卢智笑说这是由教师学生共同设计的,“由教师提供设计框架,但灵感和创意都来自与孩子们的互动。”

从传统礼仪到沉浸式文化活动

南华学校的五德广场与启智钟,是校园文化精神的象征与延续。

迈入五德广场,记者首先被醒目地安置于其中心的启智钟、铜锣和鼓所吸引。在广场上,孔子雕像巍然屹立其中,它不仅仅是向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一种敬意,更深层地体现了学校对礼仪文化的重视。此外学校也为每年级的学生筹备举办丰富的沉浸式文化活动,如开笔礼、祭孔礼等,使南华学子们逐渐成为懂得感恩、尊重和责任的新时代君子。

开笔礼上击钟明志

汉服礼

回忆起自己对学校最初的感受,六(3)班曾玥齐用“古风”“韵味”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她分享说,学校每周都会表彰表现优秀的同学,由该同学敲响启智钟。而六(2)班向思云则特别钟爱汉服礼活动。活动当天,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整理衣冠,并了解古人常用的见面礼(拱手礼、揖礼、叉手礼和万福礼)。这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个连接古今、礼仪与文化传承的过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卢校长深有感触地谈道,校园文化不单反映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也渗透在课堂以外的每个角落,它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外在表现,而是影响和塑造学生的重要因素。

承传统之深厚,启未来之门。站在建校十年这一里程碑的时刻,南华小学对未来展望同样清晰坚定。根植于“博古”的深沉文化土壤之上,匠心铺设“开新”的创新之路,以更广阔的视野,融合创新科技,启迪智慧,培育出具备全球视野与创新精神的未来栋梁之材。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陈梓茵 通讯员 南华宣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