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走来,大澳古村华丽蝶变 | 阳江历史文化行

南方+

从阳江市区出发,走西部沿海高速,再转G228国道,行驶约十五公里,就来到了东平镇大澳渔村。这是一个渔家文化气息浓郁的古村落,居民沿街开设海味店,鱼干、虾酱的香气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港口内停泊着几艘出海归来的渔船,渔民们正在岸边边唱咸水歌边修补着渔网;走在街上,呼吸着咸腥的空气,仿佛置身于大海上。

曾经,这里是著名的古渔港,众多渔船停靠于此,还有南来北往的商船,因此商贾云集,而商务在阳江县仅次于闸坡、东平两澳。现代以来,这里曾逐渐衰落,但在本世纪二十多年来,在政府扶持下,大力发掘文化资源,大澳渔船再次焕发光芒,已经变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古村落和国家AAAA级景区。那么,大澳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实现华丽蝶变?

地位显赫

曾是新宁县重要政治中心

关于大澳港及大澳村落,目前暂未找到何时设立的记载,不过,至少在1579年已有大澳地名,此时为明朝万历七年。

于1552年修编,1579年重修的《苍梧总督军门志》舆图中清晰标注“大澳”,不过,此时的大澳似乎范围比现在更广,除海岸有标外,现在大澳外海的一座岛也标为“大澳”,还说“大澳浅窄,暂泊兵船,飓风难(此字不清)”,不过说明放置位置似在今江门台山市河流出海口。

明朝嘉靖至万历相继编纂的《苍梧总督军门志》舆图中多个位置标有“大澳”。(注:此为两张图拼接而成)

明朝嘉靖至万历相继编纂的《苍梧总督军门志》舆图中多个位置标有“大澳”。(注:此为两张图拼接而成)

从现存资料看,历史上,大澳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归属广州府新宁县(今江门台山市)管辖。新宁设县时间是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新宁县志》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编修的,该志没有“大澳”,但从疆域图看,大澳地区应属海晏都。

到清朝初年,大澳地区已有军队驻防。清康熙南澳总兵陈良弼著《水师辑要》绘制的《粤东海图》标注有“大澳汛”。汛,为清朝绿营兵的一种编制,既是军队,也兼治安巡查等功能。据此推算,大澳地区此时或有一定规模流动或常住人口。

《水师辑要》编纂时间不详,也暂未发现陈良弼的生卒时间,但可以大致推算:康熙十一年、二十五年编撰的《新宁县志》未标注“大澳汛”,如未遗漏,大澳汛应在此后建立,即1686年至1722年之间。

康熙《水师辑要》显示大澳地区设有军事机构“大澳讯”。

康熙《水师辑要》显示大澳地区设有军事机构“大澳讯”。

乾隆年间,大澳地位持续提升,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已成为县丞常驻地。一县之长为县令,县丞仅次于县令。县丞驻地,就是县丞的办公地,按此推算,大澳相当于新宁县的重要政治副中心。

其实,大澳建县丞驻地,最开始只是“行署”,即县丞部分时间在此办公,建“行署”11年后才建“正署”,即此时县丞才常驻大澳办公。

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宁县志》记载了建县丞署经过:县丞署原在五堡,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撤后又新设新宁县丞,驻那骨堡,并建行署于大澳,每年七八月渔船出海,县丞即居行署,“为之镇扶”,二三月渔船回大澳时,县丞又来行署办公。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署被“核准移驻大澳”。

道光十九年《新宁县志》有设置大澳县丞的详细记载。

道光十九年《新宁县志》有设置大澳县丞的详细记载。

直到143年后的宣统元年(1909年),大澳地区仍设有县丞。当时,由广东参谋处测绘科制图《广东舆地全图》,其中《新宁县图》清晰标注了“大澳县丞”字样。

不过,在光绪年间似乎有些变化,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志》新宁县图标有“大澳县丞”,但光绪十九年(1893年)《新宁县志》地图大澳地区未标“县丞”,县志中文字也没有相应说明,为何会如此?不得而知。即使如此,自1766年始,大澳政治副中心地位长达100多年时间。

民国时期,大澳逐步归属阳江管辖。1918年,省长公署因该地与阳江交通便利,有警赴授较易,遂将警权划归阳江县。此后,保甲、兵役、征实赋税等各项要政,逐渐均归阳江县办理,无形中便归阳江县管辖。或因为此,1925年刻印的民国《阳江志》把大澳划归在了阳江县境内。

不过,当时阳江县和台山县就归属仍有争端。1942年,台山人容若鹏等还曾有组会复兴大澳商务之举,企图争回该地警权,两县纠纷遂起,互控有案。但未能改变大澳警权划归权属。至1946年1月12日,广东省政府会议决议,大澳正式划归阳江县管辖。

1925年出版的《阳江志》地图已包含大澳地区。

1925年出版的《阳江志》地图已包含大澳地区。

开放包容

四海汇聚铸就疍家特色文化古村落

大澳古村落何时有人居住?应至少自明代,《广东文化遗产》收录有“大澳渔港遗址”,明确标注为明代文物,有渔港当有渔船停泊,甚至有人居住、工作。

到乾隆初年时,大澳地区人口或已很多且繁华,此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最好的一种佐证。清道光《阳江县志》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新宁县大澳地方屡岁失事,互诿不决,时知县庄大中奉檄,会同新会、新宁县及广海寨……勘定广肇海面,以葛洲山中分为界,东属新宁,西属阳江”。葛洲,是大澳和东平港之间海面上的一小岛。

简而言之,大澳地方每年常发生各类事故,但因为新宁县与阳江县海界不清晰,导致责任不清晰,互相推诿,然后几方一起商量划分了海上界线。

那么常发生什么事故呢?其中很大可能的一种是大澳港湾及附近海域来往渔船太多,由此而导致渔民争利引发诸多矛盾,比如进出港湾争位等而引发的争吵、打架斗殴甚至一些恶性事故,当然还有可能这里相对富有出现了抢劫渔民现象,但恰好这里是两县交界处,发生事故,责任可能不清晰。

此虽为推测,但从11年后相继设立县丞行署、正署经过来看,应就是为解决此问题而来。而南来北往船只多,各类人员也杂多,只有通过更高级别官员坐镇,才能有效维持秩序、管理当地,也更方便“教谕训导”民众。

民众当以疍民为主。疍民,不是少数民族,只是因为长期在水上生活形成独特习俗的群体。普遍观点是,疍民为岭南地区古越族的后裔,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有陆上人群加入融入疍民群体。

东平渔港早期疍民(翻拍自《阳江疍家民俗》)。

东平渔港早期疍民(翻拍自《阳江疍家民俗》)。

大澳渔村就是移民的集合。大规模移民应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取消禁海令之后,各个地方疍民逐步移居于此。现已退休的大澳渔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杨何生说,该村有黄、梁、杨、蔡、林、冯、曾、赵、容等众多姓氏,黄、梁一直住在大澳,其他姓氏大多在民国年间陆续迁移此,杨何生爷爷也是在民国初年搬迁至此。这充分体现了作为疍民的包容性。

关于大澳疍民居住人数,古代至近代,暂无发现有数据统计。民国《阳江志》说“今蜑户六澳俱有”,闸坡澳最多,“六澳”指大澳(后东平)、北津、戙船澳(后闸坡)、丰头、溪头、沙扒。另,古时,疍写作蛋、蜑等。如今,大澳渔村有1100余人,不过,杨何生说世居到现在人口有700人左右,2006年以后外地已迁入大澳户籍人员400人。

东平渔民疍家棚(翻拍自《阳江疍家民俗》)。

东平渔民疍家棚(翻拍自《阳江疍家民俗》)。

疍民曾以打渔、水上运输或贩鱼为生,在船上生活、居住、工作,一般很少上岸,甚至在船上出生、长大、结婚。今年94岁的大澳渔村村民周老太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在陆上建起宽敞的瓦房和新式楼房,周老太和所有疍民才彻底改变了泛宅浮家生活的历史。

因为历史悠久,疍民文化已是阳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疍民善歌,“咸水歌”最具代表性,旧时疍民婚嫁习俗中,咸水歌贯穿始终,大澳渔村疍民也不例外。原大澳渔业队渔家歌手陈昌庆,在传统渔歌中创新,还曾在全省咸水歌大赛中,荣获 “渔歌之王”称号。疍家人也拜祖先,一般在家和到船上都要祭拜,寓意是保平安和风调雨顺的,他们还拜观音,渔村里有观音庙,他们也信奉妈祖,靠近大澳的东平镇区有天后宫,就是妈祖庙。

因为一生与船打交道,疍民手巧灵活,会编制各种生活用具,也应善造船,木制罟棚船就是其特色,其实就是集生活、居住、工作于一体的渔船,而大澳疍民建造的房屋完全继承了罟棚船的结构。

如今,造船技术也以另外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大澳渔村的南面海岸,建有一家造船厂,建造的是铁船,除了渔船,还有游轮,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亮丽风景。

大澳渔村民俗风情馆内罟棚船模型。

大澳渔村民俗风情馆内罟棚船模型。

丝路要道

海贸繁盛,曾是商渔聚集地

走进大澳渔村,在一排灰白色调的渔家民居中间,一座鹅黄屋顶的二层小洋楼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座商会大楼见证了大澳往昔的繁盛。

大澳商会成立于1923年,商人司徒少松担任首任会长,并于1931年集资修建了大澳商会大楼用作办公。

商户多才有必要建商会。民国《阳江志》记载:“大澳市有商店数十间,邑人居十之九”,且商务仅次于闸坡和东平。比起城市大澳商店数量似乎不多,但去过大澳渔村的人对比一定很有感触:以山为主,只有靠大澳港有一些平地,现村户籍1100余人,已没有多余用地建新楼。

大澳商会大楼见证了大澳商业繁盛。阳东区东平镇供图

大澳商会大楼见证了大澳商业繁盛。阳东区东平镇供图

大澳商业繁盛当更早,或至少在清朝乾隆初,当时县“二把手”驻扎在此办公,督导渔船进出港湾,管理地方。

到清晚期大澳商业更为繁盛,道光《广东海防汇览》记载“大澳、海陵、兴平、水东等港为商渔蛋船繁集之所”,1988年《阳江县商业志》统计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阳江64个圩场赶集日,大澳墟是阳江仅有的4个“天天开市”的集市。

至今,大澳民间有“十三行尾”叫法,意为媲美广州十三行,而疍家咸水歌“大澳赚钱大澳花,到了东平无归家”,唱出了大澳曾经风行一时的繁华。

因为商贸兴旺,建设商会大楼时还建有一栋银库,高三层,用作商户存放货币——白银。穿过商会洋楼,后面就是银库,墙体坚厚,每层均有射击孔,可用作防御盗贼的碉楼。银库正门上嵌有“晏”两字牌匾,由司徒少松所提。所谓“清”,即“海晏河清”之意,民国时战争频繁,题词寄托了商人和平愿望。

大澳商会银库“清晏”楼。阳东区东平镇供图

大澳商会银库“清晏”楼。阳东区东平镇供图

在大澳商会旧址内还立有一个处碑石,因为年代久远,经过长时间雨水冲刷、风蚀,碑石大多字迹已看不清。有学者曾在2022年5月18日拓印碑文,经过分析现存文字,该石碑应为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立,碑文大意是讲石碑所处的水源在清代光绪初年发生了归属权的争夺,官府巡查后做出判决,一方不服判决,官府拘拿相关人员,并立告示碑在水池旁边。

清光绪初年在大澳立有碑刻,因年代久远,碑石文字大多已看不清。

清光绪初年在大澳立有碑刻,因年代久远,碑石文字大多已看不清。

大澳商业繁盛当与其海上交通地位紧密相关。早在汉朝时候,番禺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已开展海上贸易,北宋时在溽洲设有望舶巡检司,服务和保卫海上贸易。溽洲位置有两种观点,一说在海陵岛,还有说在江门台山市上下川岛。不管在哪,大澳离此很近。

明初郑和下西洋应当途经大澳外海,根据《郑和航海图》航线,途经上下川岛,大澳临近上下川岛。民国《阳江志》说得更为直白:大澳是阳江“航行省城香港必经之路”。

到解放战争时期,大澳商务活动仍频繁:1949年春,按照中共恩阳台县工委和恩阳台独立大队的指示,当地中共地下工作者争取了时任大澳商会会长陈文元的支持,通过大澳商会代我军进行征税工作,为部队和武工队提供了大量给养。大澳商会大楼,则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恩阳台独立大队属下武工队的秘密联络站和征税点。

海防要塞

守卫海上交通线

因为地位重要,古时大澳是海防要地。明朝广东海防分三路,大澳属于最重要的一路中路的“西大门”;明中期广东设六大水寨,作为海防的第一道防线,大澳海面属北津水寨“东大门”,大澳港可用作兵船临时停靠点。从《苍梧总督军门志》舆图可见,此时大澳地区沿海设有众多“烽堠”即烽火台。

大澳地区沿海曾设有众多烽火台。

大澳地区沿海曾设有众多烽火台。

守卫海上交通线,清初海防很“彻底”:基于围困台湾郑氏理由,康熙元年(1662年)下令海禁,广东24州县沿海(包括海岛、州港)居民都被勒令向内迁50里,大澳不能幸免。1683年平定台湾后,随开海禁,但海防并未放松,很快设大澳汛,驻兵巡逻维护当地秩序,后右哨千总署还驻扎在大澳汛。右哨是清朝军队一种编制,由千总或守备充任,辖百人。

乾隆早期,大澳海上界线不清晰,为了更好管理,在乾隆九年(1744年),勘定海界,以葛洲山中线分界,东属新宁,西属阳江。

为了保障地方安宁,清末还理顺机制。民国《阳江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澳商以地方不靖,禀准厅丞沈鸿寿与东平澳募勇士联防。宣统元年,复禀准州牧李鸿钧,设大澳局,以加强防守。

清廷还在大澳设立炮台。道光十九年《新宁县志》卷五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总督觉罗长麟修建大观音山石碉楼一座,兵防六间,楼内安炮四个,楼外建炮台一座,安炮三个,嘉庆三年(1798年)知县谢涛又于楼后左边增设兵房3间,望楼(即观敌瞭哨)一座。

大澳碉楼遗迹。阳东区东平镇提供

大澳碉楼遗迹。阳东区东平镇提供

1811年开始,这里曾驻重兵镇守,仅碉楼驻守官兵32名:民国《阳江志》记载,嘉庆十六年广东设水师提督,驻节虎门,改左营镇为阳江镇,专管水师并移驻阳江,原属于那扶营(驻新宁县)的大澳碉楼归阳江镇标左营管辖,“把总一员,外委千总一员,步守兵三十名”。

在大澳的澳咀山还建有炮台一座,和大观音山一道,被民国《阳江志》评价为“夹峙南北两岸”,不过碉楼和炮台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已废。

如今,已无法窥见两座炮台的全貌,但炮台遗址仍在,依然能想象出它们威风凛凛地屹立在海湾两侧高地,守护大澳安宁的情景。

大澳新生

齐心协力共筑文化自信

事实上,大澳炮台的废弃,伴随着大澳古村落也在逐步衰落。所谓兴也港口、衰也港口,民国《阳江志》就曾叹惜“惜西南方无甚屏蔽,不足避风”。

早在光绪时期,一场大海潮冲袭了大澳,夜泊船只尽毁,等到潮水退去,沙滩上横陈无数死尸,大澳主事人把尸骨收集起来,建了一座坟,这就是大澳后山之上的“万人坟”。

此外,大澳港海域“水浅”等影响,许多船只逐渐停靠到距离大澳不远、避风条件好的东平港。

大澳的衰落也应与民国年间频繁战争有很大关联。根据阳江文化学者谢明研究,1938年至1944年,日本多次派遣军舰、飞机袭击和轰炸旧东平港及附近海域,死伤数百人,焚毁各类房屋数百间,日军还曾登陆大澳。

日军曾登陆大澳。谢明供图

日军曾登陆大澳。谢明供图

到1975年,当地政府沿着葛洲岛采用人工筑建防波堤,持续经过20年建设,让东平港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渔港,可为数千艘渔船提供停泊、避风、补给等服务。也因此,民间有“先有大澳,后有东平”之说法。

如今,东平港内停着密密麻麻的各类大型渔船,相比起来,大澳港湾靠近海岸边才有稀稀疏疏的几艘小船。

岁月流转,尽管港口辉煌不在,但进入新世纪,大澳古村落焕发生机。这次,颇具特色的疍家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大澳古村落再次崛起的密码,而古建筑、老街区、古港遗址,疍家民宅、疍民风俗、疍家服饰甚至他们日常生活用具,都成了他们巨大的财富。

这次崛起,始于2001年当地政府的全新规划。当时的阳东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将大澳建成原生态渔村,坚持老建筑“修旧如旧”,建全国首家渔民民俗风情馆,充分发掘疍家文化元素融入到渔村各项建设中来。

得益于开阳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高速路网带来的便捷交通,游客往来大澳渔村也十分便利,从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开车到大澳仅20分钟左右。

如今,大澳渔村已发展成为独具疍家风情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级AAAA景区,并已成为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

2

大澳渔村村民也顺应潮流,一些村民做起了特产生意,海货、精心制作的虾酱、疍家特色生活用具等成了游客的最爱;而94岁的周老太,仍坚持编织疍家特色的竹篮,坐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零花钱;一些村民则利用民居做起了民宿业务,颇受游客欢迎;许多常年外出务工或在城里居住的村民,则将老房子出租出去,用来做民宿、餐饮……

1

据悉,阳东区还启动了大澳村志编纂工作,届时大澳或将成为阳江少有拥有村志的行政村,这在全国也属少有。

这并不是为了争抢荣誉,而是继续深挖古村落文化价值,为大澳持续发展增添动力——这也何尝不是官方和民间齐心协力,在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共同构建阳江人的文化自信。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潘倩瑶 陈步上

编辑 李明秀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