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古城文化旅游生活区总体规划》政策解读

博罗发布
+订阅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

一条古巷,一段故事

博罗老城藏着三街六十四巷

是博罗文化的缩影

更是众多居民故乡情怀的寄托

博罗古城将如何打造?

一起来看

《博罗古城文化旅游生活区总体规划》

政策解读

↓↓↓

一、背景研究

1.解读博罗 

湾区东北新门户:博罗县构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新门户,惠州“丰”字交通建设助力博罗县融深融湾高质量发展。 

岭南古县:岭南四大古县之一,5000年历史沿革。 

岭东雄郡发源地:惠州先秦文明核心地、惠州建制史起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复兴潜力地:博罗古城复兴洼地效应明显,推动“短板”变“潜力板”大有可为,古城复兴成为博罗文旅的第四张名片。

2.聚焦古城 

历史脉络:1500年历史长河,历经“起源、发展、繁荣、衰落、起航”五大历史阶段。 

空间形态:自然格局——一山三水护城郭;人文格局——三街六十四巷。 

文化底蕴:以缚娄文明为引领,“贝丘文化、客家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四大文化交融汇聚。 

资源基底:“名人、名居、名俗”、“古迹、古景、古祠”六大资源要素。 

市场分析:文化“深度游”、“体验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美食旅游市场“高发展”“差异化”,成为重要掘金点。

3.机遇挑战 

发展机遇:战略机遇——文化自信与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政策机遇——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的示范担当;市场机遇——大湾区城市群与深圳都市圈的庞大市场。 

面临挑战:交通之困——内外交通通行压力巨大、交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慢行交通体系尚待构建;保护之困——文化挖掘有待深化、文化保护压力剧增、景观风貌毁损严重;业态之困——业态体验不尽人意、整体商业活力欠佳、古城文旅竞争激烈;管理之困——统筹协调不足、管理体制不畅、市场运作缺乏;社区之困——人口素质不高、人居环境不优、社区参与不够。 

二、战略策略

1.战略理念 

四共理念:打造古城古镇4.0版,“文化+旅游+城市更新”引领古城古镇发展新标杆。以“四共理念”为引领,“四共理念”即:

1.城景共生,社区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

2.文产共融,在地文化与新兴产业共融。

3.多方共建,政府引导与市场市民共建。

4.主客共享,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享。

2.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大湾区高品质古城文旅生活体验地。目标定位: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形象定位:千年古邑·博罗古城。 

3.突围路径 

发展路径:“反弹琵琶”倒逼机制古城发展路径。一是片区引爆,打造消费新空间;二是线上成型,重塑街巷大格局;三是点上开花,建设景点大体系。

三、总体规划

1.空间规划 

空间结构:整体构建“1核心·2门户·3组团”空间结构,助力古城高质量发展。

1核心:古城人文体验核;

(2)门户:西部门户、东部门户;

(3)组团:葫芦岭文化遗址组团、东江滨水休闲组团、宜居生活组团。

2.项目规划 

“2725”项目体系:两个启动区——环粮仓启动区、环金银湖启动区;七条重点街巷提升;打造二十五个重点项目。

3.产业规划 

构建“文化+商业+休闲”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成为“文化生活商圈”。打造构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餐饮住宿、潮流购物、精品零售”五大业态,打造“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品牌活动经济、会员庆典经济”四大经济。 

四、概念设计

1.现状分析 

基础优势:重点从“用地、街巷、建筑、公房”等方面进行分析,博罗古城有两大优势,一是“三街六十四巷”的完整肌理保留。 

街巷尺度适宜,利于商业开发。二是公房面积占比较大,并呈现“集中连片”特征。 

存在问题:缺乏文旅相关业态。文化底蕴不深,人文资源未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载体缺乏,古城的历史建筑保留较少。以80、90年代的多层建筑为主,仅存少量传统建筑。建筑质量不高、风貌较差。 

2.概念方案 

功能分区:整体形成四大功能分区。即古城人文体验片区、葫芦岭文化遗址片区、宜居生活片区、东江滨水休闲片区。 

土地利用调整:根据博罗古城发展实际,对原古城土地利用进行调整,重点调整“粮仓、原罗阳一中、罗阳中心小学及韩氏宗祠周边、原新峰药业、河唇路沿线”等五个区域,以适应古城实际发展需求。 

历史街巷保护:完善街巷标识和标牌,保护街巷名称及走向,将三街六十四巷根据其特色划分为“展示利用类、重点保护类、疏通整治类”进行分类施策保护。 

文物单位保护:以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为目标,对古城内的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重点保护“粮仓、宗祠、历史民居建筑、传统民居”等。 

生态景观保护:加强 “一山三水护城郭”的自然生态格局保护。

3.节点设计 

五大节点设计:粮仓文创产业园、解放西路、新街、铁炉巷、老中医院片区五大节点。加强房屋风貌、街巷空间设计、文旅业态等方面引导。 

五、专项提升

1.打造交通集散体系 

交通集散规划:构建“2+1”交通集散体系,“1+1+N”电瓶车接驳体系。 

停车位规划:近期规划1787个停车位。 

2.加强文化保护利用 

加强文化保护:从“面-街区保护,线-街巷保护,点-建筑保护,形-风貌引导,网-非遗保护”五个方面加强文化保护。 

实施四变工程:文物资源变旅游景点,名人故居变文化窗口,历史建筑变文创空间,非遗民俗变演艺节事。 

3.创新古城运营管理 

机制构建:构建“领导小组+实体机构+市场运作”的管理架构,实现博罗古城的高效运作。 

宣传招商:加强媒体营销、文创营销、活动营销等营销模式创新。聚焦招商类型,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4.激发社区参与活力 

构建社区参与合作机制:搭建“社区发展委员会、古城保护和发展基因会、资产交易平台”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 

推动公房与民居开发:实施“落实确权工作、加强规范管理、引导业态开发”三步走,激发市场活力。 

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智慧古城”等方面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 

六、行动部署

1.近期行动 

四大片区:环粮仓文创产业园;环金银湖启动区;南部门户片区;桥头巷片区。 

两条街巷:榕新路沿线、环城路-塘滩路-更古前路沿线。

N个项目:政府侧项目——明清城墙、口袋公园、标识系统、数字古城、旅游厕所、文物保护等。 

2.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机制保障、用地保障”五个方面,助力博罗古城更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