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小陈工作压力大,需要经常喝酒应酬、熬夜。近半年来,他反复出现便血的问题,由于便血量不多,他以为是痔疮引起的,所以没有太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陈便血情况越来越频繁,甚至出现大便形状变细和排便困难的情况。小陈感到很担心,于是赶紧前往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做个肠镜检查,肠镜提示乙状结肠菜花样肿物,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腺癌。年轻的他,怎么会患上结肠癌呢?
【北平说】
结直肠癌的年轻化
结直肠癌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老年疾病,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向年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过去,结直肠癌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近年来,40岁以下年轻人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结直肠癌发病年轻化,可能与以下五大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基因遗传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家族存在结直肠癌遗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增加后代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所以直系家属中有结直肠癌患者的人,应定期完善肠镜检查防患于未然。
2、肥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中肥胖比例逐渐增加。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21.6亿成年人超重,11.2亿人将被诊断为肥胖。肥胖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引发体内炎症等机制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患者在早期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这可能是一种报警信号。体重指数(BMI)越高,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越高。
3、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由肥胖、高血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代谢异常组成的综合症。大量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或其组成因素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在内,密切相关。其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可能涉及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积累等。
4、久坐:久坐是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和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肥胖、心血管事件、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据《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时间久坐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44%,而适量的运动可以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5、西方饮食及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高热量而少纤维的饮食习惯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种饮食习惯往往导致过多的糖类和脂肪摄入,从而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又进一步增加了结直肠癌的风险。
如何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1、减肥
根据2018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WCRF/AICR)的报告,BMI每增加5kg/m2,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会增加5%;腰围每增加10cm,其风险会增加2%。因此肥胖患者应积极、科学、健康地减肥。
2、多食粗粮,少食精细粮
相关研究表明,每天摄入90g全谷物,如玉米、高粱、燕麦,能将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降低17%。
3、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研究显示高温烹饪(如烧烤、煎炸)可能是导致风险增加的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蛋白质在碳化过程中产生了多环芳烃及其他致癌物。
4、多食蔬菜水果
多食蔬菜水果对预防结直肠癌有积极的影响。很多蔬菜和水果都是纤维素的重要来源,适当增加果蔬的比例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5、增加鱼类摄入
一项研究表明,摄入淡水鱼、新鲜鱼和海水鱼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而干贝、咸鱼或鱼干的摄入与预防结直肠癌的关系不大。
6、戒烟戒酒
吸烟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经无需证明,且没有安全的吸烟水平。JAMA杂志一项新研究表明,与非吸烟者相比,每天吸少于1包的烟仍有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
2021年7月,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表明,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癌风险。2018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也证实,喝酒不会给健康带来任何好处,“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不成立。
7、适量运动
运动对身体的益处不言而喻,当然,对结直肠癌患者也不例外!发表在《运动与运动医学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减少长时间坐姿、增加体育锻炼,对结直肠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8、肠镜检查不可少
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为了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及早期干预结直肠癌,肠镜检查必不可少。
(1)一般人群
一般人群指本人未有结直肠癌、肠道腺瘤、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粪便潜血试验阴性及一级亲属未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推荐:一般人群40岁起需要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岁以上接受结直肠癌筛查,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岁以上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
(2)遗传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①MLH1/MSH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0-2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
②MSH6/PMS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30-3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
③家族性结直肠癌X型林奇样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前5-10年。
④典型FAP家系中的高危人群从10-11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每1-2年做1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轻型FAP家系的高危人群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做1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⑤MUTYH基因相关息肉病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诊断年龄提前10岁。
⑥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从18-20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
⑦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从1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
⑧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诊断年龄提前10岁。
【专家简介】
张北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学术继承人,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研修医,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入选第8批第9批岭南名医录,2017首批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分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临床培训基地、国家幽门螺杆菌分子诊断中心广州分中心。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岭南中医消化内镜医疗联盟及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
在学术带头人余绍源、罗云坚及黄穗平三位教授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脾胃病暨消化内镜中心大科主任张北平引领下,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海燕、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叶振昊、芳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延及大学城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添文带领团队,继往开来,携团队锐意进取,始终坚持一手中医,一手内镜,医镜融合,致力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转化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胆胰疾病等,尤擅长消化内镜下3E技术(ESD、ERCP、EUS)等各种手术治疗及术后中医药促进康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