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等奖!韶关这位教师太棒了!

韶关新闻网
+订阅

情系文学 专业严谨

在中文人的道路上跋涉了十余年

她就是

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

青年讲师

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

大学教师组全国一等奖得主

陈灵心

陈灵心,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古代文学课程组组长,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在《明清小说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2023年荣获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大学教师组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我从小就立下了读中文系的目标。”

陈灵心出生在一个酷爱阅读的家庭。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就被妈妈抱在膝盖上,一起观看央视八七版的《红楼梦》。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下,她很早就爱上了文学。当其他同学还在纠结文理分科时,她就已经立下读中文系的目标,并且最终如愿以偿,不断地在这一领域里探索深耕。

谈起“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陈灵心说,在初高中时期,她就已经阅读了叶嘉莹——这位古典诗词界泰山北斗的大量著作。在叶嘉莹的引导下,她深刻领悟到古典诗词是一个神奇的媒介,它可以让古人心灵中那些幽微的部分得以重见天日,成为古今对话的桥梁,帮助现代人完成共情体验。因此,读古典诗词,不仅要学会欣赏文学形式上的美感,更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如果一个诗人的精神气质与你本身的气质是比较契合的,你就会产生共鸣,帮助你更容易地汲取到这位诗人的智慧。”她感慨,自己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与叶嘉莹教授在精神上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在我心里,叶嘉莹教授就是我读诗词的老师。我读大学的时候还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叶嘉莹真正的学生。”陈灵心笑着跟我们分享。 

“其实文学就如同一个心理医生。”

“有一句话叫做‘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我觉得文史哲专业就兼顾了这种‘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这两种功能,尤其是‘形而上’的部分,往往能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陈灵心坦言,读研和读博的过程中,自己都曾经遇到过精神低落,一蹶不振的时期。为了排解那种“忧来无端”的抑郁情绪,她常常阅读苏东坡的诗词。她认为苏东坡是一个充满精神能量的人,他的一生如此坎坷,却始终具有一种从泥潭里寻找快乐的生命力。因此,在阅读苏东坡诗词的过程中,她时常被其中的精神能量所感染,帮助她不断走出低谷。

在苏东坡的众多诗词中,陈灵心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事,遇见很多人,就如同鸟儿在雪中飞过。当你发现鸟儿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时,鸟儿们早已不见踪影。人生也是一样,一切好的坏的事情总会过去的。”她感慨道。这种宠辱不惊的精神力量也帮助她走过人生的各种困境。

“其实文学就如同一个心理医生。”陈灵心分享说,诗人在诗歌里展现人生具有共性的困境,同时又在文字里灌注抵御绝望的力量。当我们在这样的文字里穿行时,一方面体会到生命中尖锐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被其中的圆融智慧所牵引、所陪伴。所以当我们走进诗歌时,我们会发现生命中的很多创伤都得到很好的治愈。

“我其实是有些‘歪打正着’。”

在“迦陵杯”的比赛中,陈灵心摒弃了一些更具创意的形式,而是选择用最质朴简单的方式进行诗词讲解。她说,自己比赛时所使用的讲稿就是在此前的《宋代文学》的讲义上稍作改动、润色而成的。在比赛之前,她也曾担心评委会不会不喜欢这种过于普通的形式。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在之后的赛程中,陈灵心就是凭借着这份“普通”的讲稿,依次斩获了大学教师组广东省赛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对于获奖原因,陈灵心笑谈自己可能有些歪打正着,“我特别记得叶嘉莹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我们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如果你学了诗,在你的内心中就会对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人对诗的感发,使人和人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也使得人对于万物有了一种兴发感动的关怀。所以这个比赛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老师,所有的文学教育者们,都能够真正地受到‘诗教’的感染,把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运用在自己日常的教学中。因此,也许授课的方式越朴素,越接近现实课堂,反而越容易受到评委的青睐。”

回忆起参赛过程,陈灵心表示自己非常感谢同事们对她的帮助。她表示,自己对于本次比赛其实并不是很有信心,但在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得以顺利地走到了决赛。“整个比赛过程中,我的同事们帮助了我很多。他们花了很大的心力去帮助我完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如果说这个参赛视频的分数是九十分的话,那么至少有五六十分是我同事的功劳,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们。”

“教师要自身对诗词充满热爱,才能在精神上感染学生。”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让陈灵心坚定了她继续用诗词的力量去培育学生的信心。

“古人认为诗歌是‘志之所之也’。体现在心底里的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这就是所谓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看《论语》里讲孔子和自己的几个学生‘言志’,他最欣赏的就是曾点的答案,就是一群人高高兴兴地跑到春天的野外去吹吹风,游游泳,然后就‘咏而归’,吟着诗歌就回来了。其实诗词教学也是这样的,老师自己一定要对诗词充满热爱,才能在精神上感染学生。”陈灵心强调,如果仅仅把诗词当成一个工具,而不倾入情感,那学生只能短暂地记得枯燥的知识,而诗词本身最珍贵的、感人的力量,却很难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一点影子。

陈灵心在上诗词课的时候,常常会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中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使他们能更轻易地将诗词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她也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播放一些诗词吟唱的音视频,与学生们一起来吟唱诗歌,用音乐和影视等方式去感受词句的动人。

在讲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时,陈灵心曾经引用了自己和朋友的例子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我跟她们说,你们有没有过和好朋友一起看风景。其实那个风景是你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的,不是说山有多青,水有多好,天有多明亮,它讲的是在一个好的季节里和最知心的人待在一块,沉浸在一种一切都很圆满的氛围里。所以‘春山好处’其实是灵魂和灵魂的一种契约。如果世界上没有钟子期,俞伯牙就没办法演奏出那样的音乐。如果没有参寥子,‘空翠烟霏’的美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景点。”陈灵心表示,虽然后来苏东坡没有再回去西湖,但我们能从这首诗词中一方面感知到命运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感知到一些珍贵的回忆的确定感和笃信感。

不过,虽然陈灵心会使用一些有趣形式来提高课堂实效,但她始终认为,比起形式,对诗词的理解和热爱才是课堂的永恒,“就像叶嘉莹教授一样,就算连ppt都很少使用,但依旧凭借对诗词的情感,仅凭一人一讲台,就感染了无数的人。”

谈到未来,陈灵心和我们分享起她新的课堂计划。“我希望开一门专门讲诗词的课,在这门课上,不仅有本专业的同学,也有其他专业的诗词爱好者,让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心灵真的是能受到感动和启发,并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忽然会想起某日的课堂,对里面的某首诗词产生共情。”她笑着说。我们想,这或许就是教育完成闭环的时候吧。

来源:韶关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