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地下”的往事!湛江首个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就在霞山

南方+

近年来,霞山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红色景点成为旅游打卡点,让红色名片“亮”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红色足迹,去感受峥嵘岁月的感人故事。

步入今日霞山菉塘村,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鲜为人知的是,在红色革命年代,这里曾上演精彩的故事。

革命战争年代的菉塘交通站,是党早期红色秘密通道的历史见证,现为湛江市首个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在交通站旧址内,处处充满了静谧而庄严的革命气息,两旁分别设有展览室,室内配有历史图文和实物向世人展示着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

1986年12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菉塘地下交通站旧址(原“世基小学”旧址)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确定菉塘地下交通站旧址为湛江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1年6月,菉塘地下交通站旧址(原“世基小学”旧址)被湛江市国家安全局定为湛江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依托陈列馆,以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历史为主线,系统介绍了菉塘交通站的建立和运作,展现了隐蔽战线儿女为保卫党、保卫革命胜利所作的突出贡献,旨在通过宣传隐蔽战线光辉历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共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菉塘交通站的主要任务是掩护接送过往的革命同志。1939年至1942年,大批革命工作人员须经广州湾奔赴全国各地。菉塘交通站安全掩护接送的革命同志数以百计,如琼崖华侨回国抗日服务团、香港学生赈济会青年回国服务团、从马来西亚等地回国抗日的华侨志士等。

在接送过往同志过程中,菉塘交通站对接头地点和经过路线都作周密的布置。在正常情况下,来往同志到预定的联络点接上头后,当天就起程离开市区前往别地。如情况异常需要改换装束、办理身份证等待车船,他们就要到菉塘交通站暂住,待作好准备再走。

转运抗战物资是菉塘交通站另一项重要工作。菉塘交通站组织村民以牛车拉沙、拖粪水、担潲水等作掩护,将这些军需物资从西营码头运回菉塘,存放在交通站、祠堂、学校和群众的家里,伺机转运出去。

1942年秋,菉塘地下交通站主要由南路特委机关独立使用。“琼崖办事处”在市区设立的“而信行”、“裕昌行”、“霞山咖啡厅”、黄继虎住宅等联络点以及硇洲交通站,以菉塘地下交通站为中心构成了西营一个严密的交通联络网。

1943年3月,林其材根据南路特委的指示,派林杰等人深入西营搜集相关情报。他们化装成小贩,串街走巷进行侦察,将情报密写在小纸日历、古书小说里,通过市区联络站点转到白水坡、丰厚等地下交通站,再送南路特委。

寓教于“展”,润心无声,该基地在全方位展示历代仁人志士的奋斗记忆中,展现传承霞山光荣的革命传统、光辉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激发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热情。

【撰文】李怡茜 

【图片】吴东俊


编辑 杨川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