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村属省定“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为做好典型培育的工作,该村着力写好“农、旅、文、村、企”五位一体这篇大文章,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实践探索“头号工程”的乡村发展模式。
云门村紧邻乳源县城,处于乳桂经济走廊重要位置,现有户数460多户,总人口1900多人。林地1200多公顷,生态林1120公顷,天然林890公顷,商品林116公顷等;较为独特的是辖区内有两大风景区,一个是千年古刹——云门寺,另一个是风景如画瑶乡景区——云门山,属乳源旅游重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是辐射带动村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云门村以“农旅文村企”为根本,铺开“百千万工程”的新画卷。
把农产品变成“商品” 繁荣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繁荣依靠农产品的推动,切实把产品变为商品,既富村又富民,这是目标,也是动力。”云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春花坚定说着。
在推动“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该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因业制宜等,对农特产品的发展求稳、求实、求效,立足不但种得了、种得好,而且收成好。在实施中主要围绕“三园”,即100亩草莓园、200亩百合园、300亩稻鱼养殖园。如钟屋自然村的100亩草莓园,亩产量3000斤以上,总产值约120万元,不但种植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一方村民,所生产的草莓成为云门寺、云门山等景区的旅游产品。还有百合园,既有观赏价值、药材价值,还有轮作价值,一年可种两造,一造水稻,一造百合。再有渔光伏项目,约2500平方米的光伏,年发电量约为25万度,除了光伏发电之外,还可养鱼……云门村表示,根据自然村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对种养业进行扩面提质,打造300亩稻鱼共生养殖基地、300亩水产养殖基地等,突出“一村一品”特色。
坚持奉献 让旅游业发展得更好
乳源著名的云门寺、云门山两大风景区都在云门村辖区内,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云门村的发展步伐更快、带动力更强、便利更多……
纵观云门寺、云门山风景区旅游的发展历程,云门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何春华讲述,云门村的干部对旅游的发展工作一直都是有求必应、只讲奉献、不讲回报,长期坚持做到“五好”。即把景区秩序维好、把景区环境护好、把景区问题解好、把景区安全管好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坚强的毅力、坚韧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心等。每当景区提档升级或扩面提质,涉及征地时,就是村干部打硬仗的关键时刻。为完成征地任务和解决纠纷、争议、矛盾,可谓日夜奋战,不言苦与累、疲与困、酸与痛……数十年来,景区平稳发展,为的是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云门村及乳桂经济走廊的发展。
如今,站在奋战“百千万工程”的征途上,云门村的干部只争朝夕,闻鸡起舞,决心奉献到底,扎实做抓好“五好”工作,让旅游产业发展得更好。如近期为完成云门寺停车场建设项目的征地,村干部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雷厉风行、日夜兼程,经过苦战,圆满完成了300多亩征地任务,为早日动工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弘扬优秀文化 构建文明新风
云门村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民生事业的发展,一手抓文化传承和文明实践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如今,村民进步了,村风变优了,村貌变美了,村容变丽了……因而,步入了“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的行列。
站在新起点上,云门村切实弘扬优秀文化,让文化熏陶村民。把连江支队在乳南、乳北地区武装斗争、云门歼灭战等红色文化传承好,把客家文化、乡土文化、村史文化的发展好;另一方面是纵深扩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群众需求、服务群众、调动群众等为立足点,坚持不懈开展“我们的节日”“云柏乐”“金鸪鸪”“金喇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让党声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田间地头、飞入景区企业等。
其措施主要培育“五个一”,即培育一批文明户、一批文明人、一批文明村、一批志愿服务品牌、一批优秀志愿队伍等,实现文化文明的大丰收。
打造美丽乡村 发挥“副景区”功能
云门村辖下有兴隆、马鞍山、坝背、钟屋、胡屋、窝子、斗弯、范屋、坝美等10个自然村,这些村庄分布在云门寺、云门山景区的周围。经过近年的治理,部分自然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有活力,深得游客的喜爱。
如兴隆自然村在治理中建设广场、百姓舞台、球场等,实施了雨污分流,设立了公园、花园、草园……成为观光游览的热门去处。
在推进典型培育中,对10个自然村采取“宜改则改、宜修则修、宜拆则拆、宜铺则铺、宜分则分”的可行措施,实现净化、美化、亮化、绿化、硬化等目标,连成一片美丽的村庄,使村民安居更安心;使游客既观赏景区山、水、林、禅等风景,也可观赏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使村庄分担景区接待游客量,起到“副景区”的功能作用。
盘活资源 激活企业
云门村在典型培育的工作中,注重盘活土地,整合土地流转、村庄闲置房屋等资源,让村民成为“股民”或成为法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在举措上,主要扶持和培育乳源瑶族自治县卓农旅有限公司、金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韶关市佳运时皮革制品有限公司以及乳桂经济走廊12家农庄和10家民宿等,让农工商活起来、旺起来、大起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如经过培育已运营的韶关佳运时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150万元,带动了30名农民的就业。该公司负责人讲述,车间务工人员主要来自云门村、斗弯村、大寮村等村庄的村民,在招聘务工人员时,优选瑶族同胞,化解就业难、增收入、生活难等难题。在车间务工的村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在3万—5万元之间。
云门村表示,着重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主动作用等,交出“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的优秀答卷。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雨润根 钟华 许如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