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河源的马拉松前身及“古早”运动会

河源日报
+订阅

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马拉松运动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很多地方还把举办马拉松作为城市宣传的窗口。对于个人来说,马拉松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加耐力,帮助减肥,减轻压力和焦虑,增强免疫功能。对于城市来说,举办马拉松运动可以吸引大量参与者和观众,为城市带来商业机会,如餐饮、住宿、旅游等,从而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此外,马拉松运动还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和交流,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是为了纪念古代希腊传奇英雄菲迪皮德斯而设立的比赛项目。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新宠。1978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马拉松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拉松运动在中国逐渐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这项运动。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马拉松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大型马拉松比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跑步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参加。至今年,河源马拉松已举办了5届。

2023“河马”成功举办

12月17日,2023河源万绿湖马拉松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1.5万余人参赛。这已经是河源举办的第五届“河马”赛事。“河马”自诞生以来,先后获得了“中国田径协会A类认证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银牌赛事”“自然生态特色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等称号。

2023河源万绿湖马拉松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1.5万余人参赛。 肖斌 摄

本届“河马”,以“绿美河源 与您有缘”为主题,并设有50个展位,围绕“早餐河源”“有礼河源”“六色河源”的主题,设置五县两区的特色早餐店、特色产品、文创产品、文旅企业、景区、酒店、民宿、文旅地图展板等展示区域,充分展现河源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赛道方面,河源也是高标准进行丈量,2023“河马”赛道丈量完全遵守中国田径协会的规章制度和标准,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标定自行车测量法”,以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丈量交通工具,将测量工具——琼斯测量仪(专用计数器)安装在自行车前轴上,模拟运动员路线轨迹,以此测量赛道。从河源市体育馆开始,丈量组在每一公里停车一次,对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对每公里的点位进行定点标记、位置描述,并记录存档。此次丈量,受中国田径协会委派,国际级田径裁判、国际级赛道丈量员江平带领组委会和相关部门历时6个多小时完成。

这场盛大的马拉松活动,引发了一些河源老人的怀旧。

他们回忆起自己少年时代河源曾举办过的一次马拉松,许多河源中学的学生,绕着上城的环城路跑。那时,也有一些初中生,为这些跑者当志愿者,送水。这些初中生,到现在已有80岁左右的高龄。但回忆起当年,仍觉得有残存的多巴胺,在仍旧活跃的大脑里起着作用。

河源出现“跑步”这项运动,是在民国时期。

1919年,龙川第一届运动会

虽然清末老照片显示,河源地区有许多民间传统武术、舞龙舞狮、舞纸马、舞春牛之类的热闹技艺,多在春节、元宵等节日进行,但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运动”——球类、田径等。

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后,各类学堂都开设了体操课、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普及到了城乡。

相较武术,球类、田径等体育方式更加方便易学。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民众教育馆,其中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举办各种健康运动,冀望国民强身健体。往日用作官方训练的校场,被重新整治,做成公园,增加体育设施,让普通民众可以前往锻炼身体,如原河源县(今源城区)、和平县。

100多年前,百越首邑龙川佗城在运动会方面走在前列。民国八年(1919年)10月,龙川县教育会在佗城梅村河坝举行了首届体育运动会。但有关这次运动会的档案资料尚未找到。

龙川县的第二届运动大会,仍旧比河源县的第一届还要早好几年,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举行,经费由私人募捐赞助。民国十九年、民国二十二年,龙川县分别举办了第三、四届运动会。

和平县也有举办运动会,有记载的多为中小学生运动会:民国二年,和平县首届学生运动会在县城举行。民国八年,在县城西校场举行第二届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1895人参加。民国二十一年元旦,在县城举行第三届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民国三十年、三十三年,举办第四、五届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民国三十四年,在县城西校场举行全县学生运动会。(《和平县志》)

连平县的体育项目有射击练习。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藏的一幅摄于1912年的连平老照片中,记录了二三十名男生在群山环绕的一块平地上进行射击练习的场面。这些学生,穿着成套的衣服,侧边有开叉,大约是时兴的西装。他们排成两排,前面一排单膝跪地,后面一排左手左脚在前,端着火铳侧身而立。

1933年,河源县首届运动大会

有许多运动设施的源城中山公园的前身,是清代的校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始建为公园,旨在“提倡教育,让一般民众自由运动,以健全其体魄,而振起其精神”。设有足球场,可容纳千人,还有篮球场、400米跑道、100米跑道、跳高、跳远沙池、单双杠、秋千等。

中山公园建好后不久,河源城就举办了一场运动会,这可是河源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生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对这年的运动会,刘崇祺有着很深刻的印象。那时,他还在三江中学读书,曾参加男子乙组300米短跑个人赛,获得第三名。

那个时候,百废待兴。河源县驻防军第八师师长黄质文、副师长叶寿光、教导团团长谢铮、河源县县长钟耀焜、地方人士李祖犧、李克成、潘衍兴等,共同发起全县首届运动大会,成立筹备委员会,募集经费,购置了不少运动器材,新增了运动场地,如羽毛球场等,购置了乒乓球桌20张,放在中山纪念堂内。

刘崇祺回忆,在运动会开幕前几天,运动场的东面,有50多处用竹木搭成的医疗室,以及裁判员、运动员休息室;运动场的南、北、西三面和中山路、太平路、化龙路各路口搭起6座牌楼,每座牌楼由大会工作人员轮流用广播筒向群众“现场直播”。

当时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按测量,1万米需绕运动场跑25圈)、短跑、接力跑、跳高、跳远、射击、掷铁饼、铅球等10多个种类。

怎么分组?不是根据年龄,而是根据身高,男子身高1.7米以上为甲组,以下为乙组;女子身高1.6米以上为甲组,以下为乙组。分个人和团体选择项目报名。但是,刘崇祺说,女子能参赛的项目很少,只有乒乓球、短跑和跳远3项。

当时参赛的运动员达2000人,其中包括全县公私立中小学校、私立女子学校师生及机关、团体、驻县防军、社会青年等。

这场运动会的开幕式,是由驻防军营队约1000人,全副武装进行快跑表演。军人表演完,就是小小童子军,由小学生150人作童子军表演,表演后随之集队绕会场一周,大会即宣布开始。同时还举行了中山公园落成典礼,鸣炮拉开比赛大幕。

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刘崇祺,看得津津有味,他在比赛中取得了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场运动会是河源有史以来的首次盛会,轰动全县,村民穿上新衣结伴到城观看。县城各条街道商店,都挂旗庆祝,营业时间延迟至晚上12时,还有的甚至通宵营业,人们不分昼夜,络绎不绝,开心得跟过年一样。(《源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这场运动会持续了15天,从8月16日持续至30日。这是河源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运动会。

1944年,河源第一次马拉松环城跑

环城跑属于马拉松比赛的一种。马拉松比赛通常分为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而环城跑通常指的是在城市内绕圈进行的跑步比赛,其距离和路线可能因比赛而异,但通常也是长距离的跑步比赛。因此,环城跑可以被认为是马拉松比赛的一种形式。

环城跑比赛的路线通常是根据主办方的安排和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路线可能包括城市的主要街道、公园、桥梁、隧道等,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在确定路线时,主办方需要考虑比赛的安全性、可观赏性、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同时,路线也需要根据参赛选手的水平和能力来设计,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挑战性。

民国时期,虽然人们总是在战乱中度过,但稍有安定,人们总会想到有趣的事情,趣味运动会就是其中一种。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河源县举行了首次环城长跑,从中山公园体育场开始,经过大街、车站、西门井、白马庙、鸣凤桥,最后到体育场。参加者除槎城的长跑选手外,还有驻河源的英军服务团选手。

这次的环城跑,可以说是河源较早的马拉松运动。

1947年,河源县派出代表队,参加广东省运动大会,选手钟诗心夺得50米、100米、200米跑3枚金牌,当时被誉为“赤脚金牌小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举办的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各县区的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运动会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河源人的体育成绩在不断刷新,龙川选手钟秀娥等获得世界冠军。体育健身普遍成为老百姓选择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各个公园都有健身器材。

1950年,河源县人民政府拨款3000多元修建了场地,新添了体育器材。直至现在,中山公园体育场还是源城区的体育中心和全区体育运动主要场地。中山公园旁的灯光球场,始建于1963年。

1953年秋,河源县举办了首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拔河等,参赛的运动员有600多人。当年的参赛队伍,有县政府队、各区队如第五区(灯塔)、河源中学队等,县搬运站队获拔河第一名。1954年春节,举办了第二届运动会,参赛运动员300余人。1955年春节,举办了第三届运动会。比赛项目较第一、二届多了一个自行车项目。

1958年1月,源城第六届人民体育运动誓师大会,埔前代表队等多支队伍,举着旗子走过,两旁是观众。原图现藏源城区档案馆

1956年秋、1957年春节,1958年1月,河源县分别举办了第四、五、六届运动会,频率甚密,参赛人数从420人到550人不等。

1960年春节,河源县在河源县城公园体育场举行第七届体育运动会,参赛的有工农商学兵机关团体代表队共300人。

源城区档案局保存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摄于1958年1月,当时正在举办第六届人民体育运动誓师大会。

原河源县参加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的比赛也不少,第一、二、三名时有斩获。1972年,河源县组队参加了山区六县(市)(河源、博罗、宝安、惠州、惠阳等6队)青年篮球表演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源县承办了不少赛事,如惠阳地区足球赛和篮球赛、惠阳地区职工足球赛、游泳比赛,惠阳地区山区六县——河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博罗中学生篮球比赛(1971年)。

直至建市前,河源县内举行过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等单项比赛24次。(《河源县志》,2000年版)紫金、连平等县先后举办了相关体育赛事,观者云集。

和平县的体育运动,一直备受重视。1955年,和平县在和平中学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届运动会,参加者有各中学、机关团体、武装部等13个代表队共962名运动员。1956年10月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孔屋门口征地23亩建人民体育场。1984年10月初,和平县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举行。

1951年到1985年,龙川在县城举办的体育运动会共有29次,承办地区级田径运动会2次。


记者:凌丽

编辑:吴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