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医百答|孙保国:“胁肋痛”是怎么一回事?

中山一院
+订阅

专题合集

#百医百答#中山一院

编者:健康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在2023年中国医师节之际,中山一院大健康传播中心特别策划“百医百答”科普项目。今天推出第38期《孙保国:“胁肋痛”是怎么一回事?》

“胁肋痛”是肝胆及消化道等疾病的常见症状,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这个症状的中西医临床意义,希望能帮助患者朋友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胁肋”在哪里?

“胁肋痛”的部位主要指左右上腹肋弓及胸廓覆盖的,上至腋下、下至肋弓下缘的区域。

▲红色标记处为胁肋部

疼痛的特征有哪些?

1.部位特征:胁肋痛,多见右侧胁肋疼痛,也有左侧疼痛为主的,还有两侧疼痛的;疼痛可局限于胁肋部,也可以出现同侧胸部或肩背部的放射痛。

2.疼痛性质:胀痛较为常见,也有刺痛、灼痛、剧烈绞痛、隐痛或不明所以的不适。

3.疼痛时间:一般呈发作性,餐后疼痛,生气后疼痛、终日疼痛、夜间疼痛,也有持续疼痛经年不愈。

4.伴随症状:不伴任何症状;或口干口苦,或体温升高,或烦躁失眠,或纳差、胃胀、呕吐,或大便溏结不调等。

不同部位的疼痛反映什么问题?

1.右胁疼痛为主:

以肝胆疾病为主。肝脏疾病最常见的是脂肪肝,尤其是重度脂肪肝会引起胁肋隐痛或胀痛,常伴随腹型肥胖。

胆囊疾病,右胁疼痛常常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并且有剑突下压痛。常见因结石嵌顿、肿瘤阻滞或感染引起的急性胆管或胆囊炎,可出现剧烈绞痛,伴发热、纳差、呕吐等;慢性胆囊炎则疼痛不剧烈,也没有发热;胆囊肿瘤在没有引起胆道压迫和梗阻等情况下没有明显胁肋不适。

慢性胆囊病变中囊息肉、胆结石等,也常常出现右胁不适。

2.左胁疼痛为主:

左胁疼痛较右胁疼痛少见,一般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也可能胸廓及肋间肌肉、神经慢劳损性疼痛。

3.两胁疼痛为主:

可见于胆囊疾病、消化道疾病,同时存在或胸廓及肋间肌肉、神经慢劳损。

4.还有一种临床常见而容易忽略的胁痛,或左或右,但不会左右同时发生:

带状疱疹出疹前的症状,一些患者由于抵抗力弱,出疹前1-2周即开始出现两胁疼痛,其特点主要是局部皮肤敏感,也有疱疹消退后遗留较为长时间的后遗神经痛,几个月到数年不等。

中医如何认识胁痛?

胁痛在中医学中主要是反应“肝”的病变,也就是情绪和人体气机阻滞不畅的问题。因此,长期的情绪不良和过度紧张是导致消化不良和胆囊病变的重要原因。上述胁痛的不同特征代表了不同的中医证候,因此,医生会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不仅“肝木克脾土”,而且脾胃也会反侮伤害肝木。脂肪肝常见的原因是过度饮食,脾胃消化能力受伤导致的代谢障碍。胆管系统排泄胆汁,其工作过程受到肠道蠕动及排便节奏的调节,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常常是慢性消化不良导致的。这就是说,调节消化道功能是防治上诉肝胆疾病的关键途径。

孙保国

中医科副主任

南沙院区中医科执行主任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擅长从脾胃中西医综合论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失眠,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

出诊时间

越秀院区:周二全天、周四上午、周五全天

南沙院区: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中山一院大健康传播中心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高质量的大健康传播,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切身利益、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山一院从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出发,以倡导健康新理念、构建传播新阵地、引领健康新风尚、培育健康新文化为抓手,整合多平台多学科资源打造“大健康传播中心”并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致力于构建有特色的大健康知识普及体系,在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出品:中山一院大健康传播中心

总策划:骆   腾

总统筹:彭福祥

执行:梁嘉韵  潘曼琪  章智琦

来源:中山一院

编辑:郭梓炜

校审:孙保国

初审:潘曼琪

审核:赖佳明

终审:彭福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