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要不要长期佩戴?中疾控最新回应

国是瞭望
+订阅

1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现场直播>>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近日,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诊疗量总体继续呈波动下降趋势。数据显示,12月22日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总诊疗量较上周同期下降8.2%,较高峰期下降30.02%,要进一步密切追踪国内外呼吸道疾病流行趋势变化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形势分析和监测预警,进一步扩充医疗资源,做好药品供应保障,提升诊疗效率,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分类、分级健康服务管理,做好疫苗接种。

米锋表示,近期寒潮天气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要提高医疗应急响应速度,加强门急诊特别是夜间急诊医疗力量,适应群众正常诊疗需求。针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冻伤、心脑血管疾病、骨折等常见伤害和疾病,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和户外作业人员在寒潮天气下,尤其关注重点人群,要加强防寒保暖防跌倒,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不提倡公众长期佩戴口罩?中疾控回应

临近年底,人口流动增加,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彭质斌回应称,建议在做好传染病日常防护的基础上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防护:

其一是乘坐地铁、公交、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间,要科学佩戴口罩,并及时洗手或者做好手消毒,做好旅途中的个人防护;其二,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孕妇儿童、严重慢性基础病患者,建议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的旅游景区和公共场合,如果必须要去,建议佩戴口罩;其三,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或者出现相关症状者建议暂缓出行,尽量避免感染其他人;其四,对于大型聚集活动举办的单位或主办方要落实通风、环境消杀、健康提示等责任,并且要关注和遵守当地的呼吸道疾病防控的信息和要求。

近期有专家说不提倡公众长期佩戴口罩,这引起关注。对此,彭质斌回应,近期已经出台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的指引,指引中也聚焦了公众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密切相关的常见情形和场景,而且区分了疫情高发和常态化这些不同的时期,针对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等分别提出了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口罩以及建议不佩戴口罩等相应的分类建议,更加科学精准地指导了公众佩戴口罩,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国家卫健委:截至目前本次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截至目前,本次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灾区正常诊疗服务已经恢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新闻发布会上,米锋介绍,党中央国务院时刻牵挂着甘肃、青海地震灾区群众,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派的两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和综合骨科、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心理等专业的国家级专家和当地医务人员一道,开放绿色通道,保障所有伤员应收尽收,落实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病员、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安全转运,重症伤员一人一策,做好个案管理,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巡回医疗工作。

米锋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进一步统筹医疗资源,加强灾区医务人员力量,全力救治伤员,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测和风险评估,开展饮用水监测,环境消杀等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

中疾控:当前流感活动处于高位,未来呈下降趋势

彭质斌在12月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我国12月11日到17日的监测结果,近期我国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开始呈下降趋势,全国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量,以及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的构成比有所下降。

彭质斌表示,总体来看,当前急性呼吸道疾病呈现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他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其中,流感活动现在处于高位,但是开始呈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些其他病原体呈现波动变化,新冠病毒活动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专家研判认为,在未来一周,急性呼吸道疾病可能还是继续下降的趋势,病原体也是以流感病毒为主。”彭质斌说。

咳嗽不好,中医有招:食疗方推荐“润肺汤”

不少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恢复之后依然有轻微的咳嗽症状,有的持续时间较长,从中医的角度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减轻咳嗽,缓解不适?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表示,对这些,中医有一些较好的方法。

孙鲁英表示,对于患有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的患者,首先要维持原有的基础治疗,另外建议他们到专病门诊就诊,专科医生调整方案,切勿自行调整,以免病情加重。

另外,对于没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在呼吸道疾病恢复的后期也会出现咽干、咽痒、少痰、微咳等症状,中医中认为是肺阴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一些食疗方或者代茶饮来养阴润肺、减轻咳嗽。

孙鲁英表示,食疗方推荐“润肺汤”,即用梨、百合、陈皮、冰糖煮水,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加冰糖。代茶饮推荐“沙参玉竹麦冬汤”,即用沙参、玉竹、麦冬泡水或者煲汤,另外蜂蜜水也有一定的润肺止咳作用,可以每日适量饮用蜂蜜水,但是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注意,对于上述的食疗方或者代茶饮中有成分过敏或者有过敏体质的人慎用。

“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保持每日摄入足量的水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吸烟饮酒或者摄入辛辣的食物,保持室内湿度适宜等等,均有助于缓解咳嗽。”孙鲁英表示。

11月26日至今,基层每日呼吸道疾病诊疗量大概占全国40%

在12月2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进入秋冬季以来,城乡居民特别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确实明显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前期应对新冠疫情的一些有效做法,在对患者提供诊疗特别是儿科诊疗服务、分诊分流、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和服务作用。

“为了指导各地能够切实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引导合理就医,我们加强基层儿科建设,充实儿科医生,并且也组织一些经过儿科专病诊治培训的全科医生来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傅卫说。

傅卫表示,要求辖区内的综合医院儿科能够跟基层机构做好对接,安排人员到基层出诊,并且加强带教指导,分流患者。还对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儿科、冬春季呼吸道疾病诊治方面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

傅卫介绍,根据监测,从11月26日至今,基层每日呼吸道疾病诊疗量大概占全国医疗机构呼吸道疾病诊疗量40%。目前95%以上的基层机构储备的中药、解热、止咳这三类药品可以适应两周以上用量,90%以上基层机构的指氧仪、制氧机等设备都配备达标。

傅卫表示,从全国整体来看,目前基层呼吸道疾病诊疗量相对比较平稳,近日的监测显示也有所下降。

基层医生:避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起床要先躺半分钟

最近全国大范围降温,增加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老年人在寒潮天气下,应该如何防护?对此,北京市通州区次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解艳涛表示,冬季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突发的寒潮降温会使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冬季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急性感染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风险。因此,老年人要格外注意:

第一, 老年人要保持规律的作息规律和饮食,起床时要养成一些良好的健康习惯。起床的时候要落实三个“半分钟”,也就是起床时要先躺半分钟,起床坐起来要再等半分钟,坐起后双腿下垂半分钟后再下地。

第二, 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除了添加衣物的同时,要注意生活起居环境的温度,要避免过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开窗通风的时间也要避免过长,同时要避免冷水,冷时要避免着凉感冒。

第三, 要科学锻炼,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老年人要尽量避免选择在冬季的早晚外出进行锻炼,要在天气好的时候,选择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段来进行锻炼,也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适当的锻炼,比如慢走、做操等。

第四, 加强有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监测。有慢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监测自己的血压、血糖等健康状况,要规律服药,避免自行断药或减少药物剂量,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口齿不清、肢体活动不便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我们也会对辖区的签约老年人提供我们家庭医生的联系方式,方便他们健康咨询,同时也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协助转诊服务。”解艳涛表示。

寒潮期间如何防护?基层医生指出四招

寒潮期间,社区健康服务方面有哪些防护的建议?发布会上,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刘韬表示,在寒潮期间,在社区健康防护方面,作为家庭医生想给大家提这样几点建议。

第一,防感冒,特别是在室内外温差变化特别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增减我们的衣服,外出的时候要戴好帽子和围巾,运动出汗时要及时擦拭,避免忽冷忽热对机体的影响。还有大风天气,我们出门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避免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第二,洗澡时水温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既可以避免皮肤干燥和瘙痒,也可以避免过度消耗体力甚至增加心脏的负担。还要注意对老人和儿童采用热水袋或者暖宝宝进行保暖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低温烫伤。

第三,饮食不能太咸,要减少食盐、含钠调味品的摄入,减少熏腌以及深加工的肉类制品,可以适当补充高热卡食物,同时选择一些像牛羊肉这些暖性的肉类。当然,水果和蔬菜也是要补充的,要注意营养的均衡。

最后,在寒潮期间,老人和孩子一定要注意活动方面保持慢和稳,要防止摔跤,特别是雨雪天气,道路湿滑,出门活动要尽量减少。外出时避开积水和结冰的路面,不要穿容易滑倒的塑料底鞋,家里的浴室和厨房也是非常容易滑倒的地方,可以提前铺好防滑垫。

【采写】南方+记者 段江含

【后方联动】南方+记者 赵晓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张鹏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