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高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召开。王土瑞代表高州市委常委会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今年来高州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高州发展机遇与挑战,谋划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从“百千万工程”到绿美高州生态建设,从城市发展到民生福祉,报告金句频出,催人奋进。南方+梳理了9段金句,一起解读全会释放的高州高质量发展最新信号。
解读:省委对“百千万工程”、对推进县域发展的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高州寄予了厚爱与期望。这样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抓住了,就能够乘势而上,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抓不住,赶不上这一波县域发展浪潮,极有可能错失今后10年、20年的机会和际遇。
解读:在全省“百千万工程”推进会,省委用“四个体现”来评价高州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对高州的肯定。这充分体现说明高州抓“百千万工程”的方向是对的、成效是好的,也说明只要高州“咬定青山不放松”,敢想敢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哪怕区位条件不算突出、财政资金比较有限,也能开创县镇村发展新局面。高州要以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为新的起点,用好“四个体现”,推进“四大工程”,坚定信心决心,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加快高州高质量发展。
解读:高州已入选省创先类典型县,但仍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高水平推进“百千万工程”。高州提出“力争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迈进全国综合百强县行列,202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这就要狠抓产业发展,全力补齐工业短板。土地是发展工业的第一要素,高州目前重中之重是抓好用地供给,要及早做好土地相关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来即可落地,为招商引资创造最有力的硬条件。
解读:作为全省农业第一大县,高州农业要从“大”到“强”,就必须以工业化推进农产品商品化,侧重往点心化、零食化、预制菜等方向发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整合小散弱作坊,培育桂圆加工等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粮油、水果、禽畜、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工业设计赋能,强化包装设计、品牌打造、推广销售等环节,打造代表诚信品质的“信”字号区域公用品牌。
解读:镇一头连着县城,一头连着农村,只有镇域经济强大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枢纽、联带作用。高州要根据各镇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围绕荔枝、龙眼、香蕉、丝苗米、生猪、蔬菜等做文章,全力打造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各具韵味的镇域产业,让中心镇更“中心”,专业镇更“专”,特色镇更“特”,以强镇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通,城乡融合发展。
解读:既要管好秩序,又要管出特色。高州要深入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就要按照“一四五”工作法,统筹推进圩镇、乡村风貌管控和品质提升。建设美丽圩镇、建设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方能推动美丽连片。
解读:深入实施绿美高州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构建“一核二屏五带多点”生态格局,答好绿化美化基础题。既要厚植绿美底色,又要深挖绿美价值,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通过一个个品牌活动,最大程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方能稳步冲刺国家森林城市。
解读:社会参与度体现了“百千万工程”工作深度。高州要发挥好“百千万工程”帮扶工作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作用,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下沉。扎实推进建筑企业结对帮扶镇村、“百会帮百镇”和“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提质升级行动,助力镇村风貌提升,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
解读:今年,高州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蹄疾步稳,开了好局,这与“一竿子插到底”抓落实密不可分。出台“十条硬措施”,包括领导带头、集中攻坚、鼓励担当、追责问责等。市领导发挥带头作用,直接负责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工作挂钩到镇到村,高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听取镇街和行政村工作汇报,这些抓落实的硬核作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字/海报】邱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