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火了12年,郑晓龙:我都不敢自称“甄学家”

南方+ 记者

2011年11月,由郑晓龙执导的《甄嬛传》首播,收获了无数点赞。这些年间,《甄嬛传》年年有新梗,网友自称“甄学家”,把剧中的台词、剧情、人物都盘出了包浆。

2023年12月22日,2023搜狐时尚盛典在北京举办。导演郑晓龙在盛典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及《甄嬛传》播出12年后依旧很火的现象,“说明作品有时间穿透力”。他还表示听说过“甄学家”的说法,“我知道几个地方有甄学,我都不敢称甄学家,(中国)台湾有,新加坡有,国内有,泰国也有,我得去拜访拜访甄学家”。

郑晓龙还透露,他们正在制作未删减版的《甄嬛传》,“刚刚开始,把原来的那些素材全部调出来。但是能不能够和广大观众见面,那是审查之后的结果,希望大家理解”。

以下是郑晓龙在采访中的讲述:

今年是《甄嬛传》首播12周年,过去十多年后,它依旧很火,说明片子还不错,说明广大观众喜欢,说明它是一个精品电视剧。

在我看来,好的文艺作品不光是电视剧,包括小说、戏剧、电影、话剧等等,最好都是经过时间检验。我们说名著是什么?名著就是时间检验之后出来的作品,凡是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艺作品,通常都属于好作品。

《甄嬛传》到第12年,还会有观众喜欢,我很高兴。我希望再过12年,观众还能喜欢。观众喜欢,说明作品它有时间的穿透力,它能够给人以历史的眼光。其实人性不变和复杂,都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去表现,这个可能是观众喜欢的一个原因吧。

我认为,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拍古装戏,可能是《甄嬛传》能够做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拍《甄嬛传》之前,我要去了解那个时代的情况,要看那会儿的书。我去了故宫去了五趟,我花50块钱找了一个导游,带着我去转。

原来《甄嬛传》的小说是架空的,跟现实没关系,我让小平(编剧)改剧本一定要改到跟现实结合特别紧,要有生活的质感,有直接的那种触动,这就是我对《甄嬛传》的一个特别的要求。

《甄嬛传》里面的人物关系都是现实的,都是生活当中的真实感受。拍古装戏不是拍自己的想象,想象是一方面,真实是另一方面,把人性的东西表现出来,尤其重要。

南方+记者 刘长欣

编辑 王瑾 周煦钊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