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 · 科普站
教你看懂说明书
说明书是我们使用药品的重要依据,为保证用药安全,在使用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那么对于患者来说,说明书该重点看哪些内容呢?
一、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最好用
说明书通常会标注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两个名称,相当于人类的学名和乳名,同一种药品只有一个通用名称,但可以有多个商品名称。例如通用名称为布洛芬的药品,其商品名就有“芬必得”“美林”等。我们在购买或服用药物时要注意识别药品的通用名称,通用名称相同就是同一种药品。
二、成分——看清成分防重复
成分一项包括药品的主要成分和辅料信息,需注意,有的药品只有一种成分,有的药品含有多种成分,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品,需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避免重复用药。例如商品名为“快克”的感冒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马来酸氯苯那等成分,这些成分相互配合来改善感冒所致的各种症状。用药时需避免与“白加黑”、感冒灵颗粒等同样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药品合用,以免造成药物过量,产生不良反应。
三、适应症——对症服药有疗效
适应症里会列出该药能够治疗疾病的范围。用药前要仔细核对说明书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症状是否一致,对照自己的症状选药,只有当适应症与疾病相符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用法用量——按时按量会换算
用法用量就是这个药怎么用、在什么时间用、用多少、用几次,正确的用法用量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需提醒的是,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也可能有不同规格,例如高血压用药缬沙坦胶囊,就有40mg、80mg两种规格。因此购药或用药时除关注用法用量外,还需看清药品的规格,以保证正确的服药剂量。用药时应按医嘱或说明书推荐用量,正确服药。
五、不良反应——客观理解勿疑虑
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任何药品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同时由于个人体质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也各不相同。通常来说,说明书上列出的不良反应越详细,说明研发人员对这个药做了更加充分的药理和临床验证,能够帮助我们对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适有一个明确预知。有的人习惯使用不良反应标注“尚不明确”的药品,认为这些药品没有不良反应,而看到详细罗列不良反应的药品反而不敢使用、疑虑重重,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在用药过程中要客观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关注自己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不能因噎废食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六、禁忌和注意事项——了解禁用、忌用和慎用
禁忌和注意事项也是对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示,如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什么指标,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减量或停药,什么患者不能用什么患者应该慎用等等。要准确理解“慎用”“忌用”“禁用”等词汇,“禁用”是指会使某些病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所以禁止使用;“忌用”是指某些药品对某些个体差异较大的病人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没有足够把握时要避免使用;“慎用”与前面的禁用和忌用相比,其用药危险程度较轻,对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提出用药警告,提醒虽然该药品可以用,但需要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七、贮藏方法——正确贮藏保质量
药品的贮藏条件(光线、湿度、温度等)直接影响药品在有效期内的质量,对于有特殊存放要求的药品,在运输、储存、携带时都要按照存放条件来保存。“阴凉处”指不超过20℃的环境;“凉暗处”指不超过20℃并避光;“冷处”指2-10℃保存;常温或者室温一般指的是10-30℃。贮藏项没标示贮存温度的一般指常温保存。有的人将药买回家后,包装拆了,说明书也扔了,喜欢把药片从铝箔里面抠出来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时,药品包在原包装环境里,能有效防止受潮降解或者氧化,装进分装盒里虽然美观又方便,但时间久了可能分不清小盒里的药都是什么,是否过期。
八、有效期——过期药品不能服
药品说明书上的有效期标示的是药品可以存放的时限,例如12个月,具体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会标注在药品外包装上,我们可以通过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来计算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服用家里存储的药品前一定要注意查看有效期,过期药品不能服用,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用药风险。
总之,买对药、用对药是用药安全十分关键的部分,药品说明书是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读懂说明书、正确理解相关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
来源:山东药品监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