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逐梦汕尾 共创未来”——汕尾市人才入县下乡服务“百千万工程”新闻发布会在汕尾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新出台的人才政策有哪些亮点?当前汕尾急需哪些人才?人才来汕工作能享受哪些政策福利?此次发布会给出解答。
“逐梦汕尾 共创未来”——汕尾市人才入县下乡服务“百千万工程”新闻发布会在汕尾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人才新政干货足
新出台的《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迭代升级?
汕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吕民分别以“三个围绕”和“三个扩展”进行总结。
“三个围绕”即围绕产业发展突出产业人才集聚、围绕深度融湾突出柔性引才、围绕人才松绑赋能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三个扩展”即引才主体从机关事业单位向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扩展、引才动能从扩大投入向人才环境优化加快扩展、引才手段从事业单位承接转向市场和社会主导加快扩展。
“无论在支持范围、支持标准都略高于先进地区,惠才政策整体水平处于省内人才政策标准前列。”陈吕民说。
12月下旬,汕尾将启动外出招才引智工作,赴吉林省长春市、甘肃省兰州市宣传推介“善美英才”计划,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汕尾籍大学生“逐梦汕尾、共创未来”。
以信利国际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揭榜挂帅解急需
眼下,467个岗位虚位以待!
汕尾市人社局副局长林少滨表示,该局围绕《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的发布,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在深入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统筹推出了467个含金量更高、更具针对性的岗位,面向全社会进行“张榜”。
这467个岗位主要包括82个教育系统岗位和147个卫生系统岗位、25个综合类事业单位岗位,以及全市3家国有企业和54家非公有制企业急需的电子信息类、自动化、嵌入式、计算机、新能源类等专业人才岗位。
干事创业大舞台
人才最看重的,还是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
汕尾市发改局总经济师林文凯介绍,今年以来,汕尾秉持“平台聚才”思维,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构建“5+N”先进制造业集群,精心打造“1+1+3”产业平台,让广大优秀人才发展有平台、奋斗有擂台、人生有舞台。
“5+N”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大美丽产业和大石化新材料产业。
“1+1+3”产业平台包括汕尾市重点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深圳汕尾共建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以及汕尾市新材料产业园、红海湾港口经济区和汕尾市马宫渔港经济区等3个特色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还在深圳建设了“反向飞地”——汕尾创新岛(深圳),目前入驻企业有73家,引进科研人才121人。
构建为广大英才赴汕就业发展全过程服务的网络。
坐着高铁来上班
“广汕高铁的开通,对广州院本部全时派驻汕尾深汕中心医院的200多位专家来说是重大利好,大大缩短了他们的通勤时间。”作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善美英才”代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姚燕丹现身说法,介绍了该院招引硕博学历人才超300人,打造医疗卫生人才聚集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鼓励柔性引才是《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的一大亮点。姚燕丹认为,该计划结合行业特点采取“一事一议”商定柔性引才的办法,进一步增强了院本部高级职称专家长期留在深汕院区工作的吸引力。
广汕高铁开通后,从广州市中心到汕尾最快仅需1小时13分钟。
双向奔赴强服务
2018年至今,汕尾市财政拿出4.6亿元“真金白银”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去年,在汕尾市财政局的积极配合下,汕尾兑现了人才房票补贴政策,有效减轻了来汕人才的购房压力。该局副局长林建隆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不折不扣落实相关奖励、补贴,用财政“活水”激发人才活力。
政策落实有力度,服务人才有温度。汕尾市人民政府驻广州(港澳、深圳)办事处副主任田得宏表示,将通过聘任一批“汕尾乡情联络员”、建立一批“汕尾市招才引智联络站”、成立一个大湾区高校学生赴汕就业发展办公室、召开一批学生和汕尾招工企业的对接座谈会、支持一批人才到汕尾创业等举措,构建起为广大英才赴汕就业发展全过程服务的网络,助推人才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