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是南方冬天最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
《汉书》说,冬至阳气起。但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真正的冬之严寒,即将到来。
所以很多地方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吃得温暖,团圆美满。而每到这个时候,也正是东莞谢岗的谢日容师傅,最忙的时候。
谢日容老师傅,苏木红团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岗的街坊们都会来找他订制传统的红团。
谢日容制作的苏木红团,表皮软糯,馅料丰富。软香的糯米粉、红润的苏木水,在谢师傅手里就是一场温暖的冬日魔术。
做好的苏木红团,都有一个小尖嘴,其中一个上面有6只“鹅仔”,这也是红团人丁兴旺的寓意。
我们去到谢师傅老字号的饼家时,适逢谢岗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研学,小朋友们正在学习如何制作红团。
小小的手儿,捏起红团尖尖的鹅嘴。烤箱里烘焙好的红团,香味已经四溢。
01 为什么是苏木红团
苏木红团,在谢岗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用料普通,但寓意好。
红团皮是红色的,寓意生活红火,主体椭圆形寓意团圆,一盆红团共6个,寓意来年顺景,用于提取天然红色素的苏木。
苏木红团制作,要经过选料、浸泡苏木水,备料、包制、蒸煮等几个重要过程。
制作当天,谢师傅将称好的糯米粉,放在制作案板上并拨成圆环形。
白糖、“苏木水”与食用油在圆环中间搅拌融合,再慢慢往中间和入糯米粉,直到糯米粉与液体揉合成粉团,然后反复搓揉上劲,最后切成直径5CM左右大小的等份。
谢师傅告诉我们,浸泡苏木水的工序非常讲究,“苏木水”是用苏木与饮用水浸泡7-8小时后滤渣而成。
由苏木浸泡而来的食用红色素。馅料也讲究,加入了白糖、花生油、水、核桃、杏仁、瓜子仁等等。制作可谓色香味俱全。
之后,就到了重要的包裹过程。谢师傅把切好的苏木红团皮压扁按圆,馅料放在苏木红团皮中间,左手边转动右手拇指顺势将馅料压进红团皮中,并收口做成一个球状。
再将其放到案板上稍微按压,成大椭圆形,接着,就到了最有仪式感的工序——在其中一端捏出一个小尖嘴,小小的鹅,初见雏形。
最后是蒸煮,蒸盆上要先扫一层油,再将做好的苏木红团放在蒸盆上,待水沸后入锅蒸15分钟。或是用烘焙的方式,保存的时间更长,味道也更为香浓。
蒸熟之后的苏木红团,用洗净的蕉叶或榕树叶垫底盛放,红艳艳,香喷喷,小朋友们看到苏木红团成品,纷纷拍手叫好。
这也是属于谢岗小朋友们的,童年回忆。
02 50多年的手艺传承
现在科技进步,但制作过程依然保持原始手工做法,这是机械难以代替的。
在旧时和农耕时代,科技不发达,没有机器打磨出来的糯米粉,直至谢日容的母亲那一代人,都是用家里的碓来将米椿成粉备用的。
谢日容的苏木红团制作技艺,在以前,最初是从母亲和奶奶那里学习来的。
传承到谢日容这一代,每家每户的家庭妇女都会做。
谢日容对苏木红团有了新的想法,对红团的皮与馅料进行改良,
苏木红团馅料可多样化,有以花生白糖为馅,也有以绿豆蓉为馅,谢日容的苏木红团馅料是他自创的口味。
近两年,谢日容考虑到自己到了退休年龄,已经将这些手艺传授给儿子和儿媳妇。每每到了村里人们婚嫁和节日,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我们去探访的地方,是谢日容的饼店——星罗烘焙。谢师傅自己说开了近半个世纪,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了。谢岗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学习制作,谢师傅耐心教导,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谢师傅说,
唯有让孩子们都能爱上最传统的苏木红团,
这份吉祥如意,
才能长长久久传承下去。
03 谢岗的美好愿望
作为东莞市的东大门,谢岗有着绝佳的生态资源。
壮美的东莞第一峰,海拔898米的银瓶山可以俯瞰云海,亦是登山爱好者和自然教育学者的宠儿。
谢岗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殷商陶壶,有先秦古墓,还有石垒梯田,以及八卦古村等。南山北水,尽在城中。
正因为此,谢岗也成为东莞诗与远方的聚集地。前不久,中国(东莞)森林诗歌节就在谢岗举办,山水谢岗,文化赋能。
冬至,不如来谢岗吃苏木红团,和家人登上东莞第一高峰,和即将过去的一年来一次告别,红红火火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