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部署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工作,将湛江等102个城市纳入布局建设范围,这意味着国家将在物流、贸易、金融等方面对湛江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这一举措继“百千万工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等政策红利之后,继续为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紧随全市发展重点,加强港口建设、提高物流效率、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的基础上,遂溪正找准市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抢抓各项机遇推动转型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遂溪实践,从高标准、高协同、高转变出发,全力建设畅通遂溪县域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百千万工程”开展之初,省委就指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强调县域振兴。省委的“处方单”条条都点到了困扰遂溪发展的“顽疾”: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较为优秀的资源要素又已形成了从乡村长期向城市净流出的情况。
突出表现为:县域产业特色优势不足,虽然具备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但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产业平台低效发展,县域内有六大工业园区,布局分散,开发强度低,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偏弱,园区“大平台”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足,改善营商环境意识不强、服务地方企业能力较弱,软硬环境建设仍需加力突破。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县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从短板上看,遂溪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具有普遍性,可以通过省市的政策带动和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方法得到有效解决。当前,遂溪正全力响应湛江“锚定百千万 争当排头兵”号召,立足“加快与湛江市区同城化发展,打造湛江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深入推进“1+3+6”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一园六区”发展格局,抓县域经济发展、补内生动力短板正持续发力。
从长处上看,遂溪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是地方发展的底气,展现出广阔前景。遂溪农林牧渔业基础雄厚,火龙果、甘薯、荔枝、圣女果、金鲳鱼、对虾、沙虫等拳头产品名声响亮,国家级和省级畜禽种业养殖业已成规模,农海产品产销“双轮驱动”,促成遂溪县成为全省首批开展农业领域全面对接RCEP行动县域,加之醒狮文化、养生文化、红土文化浓郁,“绿色、蓝色、红色、古色、夜色”五色文旅加速融合发展,丰富的农文旅资源为产业“接二连三”提供坚实基础。
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产业,难题在产业,希望也在产业。遂溪发展在农业,工业发展也在农业,要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产业发展要解放思想。在当前“拼经济”大背景下,遂溪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稳增长还面临较大压力,扭转工作局面步履维艰,条件与需求时常相互掣肘,要推动地方发展破局首要是思想破冰。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也是粤西较为落后的县域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机遇,是助推遂溪发展转变的“灵丹妙药”。要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善于借力用力,强化力量配置、资源整合投入,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县域振兴再造工程推动落地见效。要抢抓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抓住乡村振兴和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时间窗口,开展“竞标争先”行动布局新产业,展现“比学赶超”状态培育新动能,以新状态奋力推动遂溪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要发挥优势。要立足地方实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通过发挥优势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布局。
培育优势,做强遂溪“工字号”。经过多年发展,遂溪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潜力有空间,已形成食品、饲料、生物医药、建材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前列,但星星多、月亮少,产业竞争力还不强。要把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把力量和资源集中到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上,做好资源转化文章,深化“链长制”,走好“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链,全力打造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加工、硅基和锆钛新材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绿色能源、现代医药、现代制糖三个十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农海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尤其是当前拼经济背景下,要把工作落点到项目上,“谋争引推”多管齐下抓好项目建设,抓住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机遇,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项目谋划“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生优”。重点抓好“优布局、拓空间、强基础、优服务”四篇文章,举全县之力加快把园区打造成为引领型、支撑型的产业园区和万亩百亿元大平台,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加快把园区努力打造成全市高质量集约发展园区。
做强特色,擦亮遂溪“农字号”。遂溪作为农业大县,有着很好农副食品加工原材料资源,农业品牌众多,累计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1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集聚一批实力龙头企业,拥有“海红米之乡”“全国甜县”等美称。但农业知名度不高,主要是品牌缺乏持续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如虽有火龙果、海红米、金鲳鱼、千禧圣女果等自主品牌,但品牌形成时间较短,未能充分发挥产业支柱和带动作用。要继续深耕“土特产”,加快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品牌建设经验,在产业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农产品销售上发力,做精特色农海产品加工业,把更多“原字号”农产品变成高品质制成品,同时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促进产销对接,以两个国字号电商“金招牌”助力更多农产品出圈。重点立足遂溪甘薯种植优势,以甘薯产业为试点,对照“八个统一”模式,完善制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并以打造甘薯区域公用品牌模式复制推广到其它农产品,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积极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农业品牌建设长效机制,有效整合遂溪“多而散、小而弱”的农业品牌资源,加快打造和培育出一批具有遂溪特色鲜明特征、质量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品牌,整体提升遂溪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遂溪152.5公里海岸线、8个沿海镇9个渔港的海洋资源,以打造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县为导向,围绕“岸海联动、陆海接力”工作思路,高质量构建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抓好“水产强芯”工程,围绕“华南种业强县”目标,在强化要素保障、打造全产业链、加快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以“小种苗”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重点推进新海茂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及水产苗种繁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强一批东风螺繁育生态养殖、石斑鱼名优鱼种示范基地,统筹现有5个深水网箱养殖区深远海养殖布局和未来发展需要,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盘活资源,做优遂溪“文旅+”。遂溪是一座水城融合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城市,辖区内有“雷州半岛第一村”之称的江洪鲤鱼墩贝丘遗址、历史文化名村苏二村、千年古村落调丰村、乐民珍珠城等见证着遂溪悠久历史,是“中国醒狮之乡”“国际长寿养生基地”。遂溪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发展文旅经济大有可为,但目前存在开发程度不够、“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不足、文旅品牌不响等短板,由文旅大县向文旅强县转变需久久为功破困局。要盘活用足文旅资源,深入挖掘遂溪旅游资源独有内涵,在“文旅品牌提质上争优、文旅服务提升上争先、文旅消费提档上争效”上下功夫,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核心,以北部湾旅游新区为主战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业态为路径,因地制宜构建“旅游+”的路子,加快打造出一批有品位、有内涵、有体验的精品项目,讲好“遂溪故事”,以“差异化”的思维打造特色鲜明的“五色”文旅品牌。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推动火龙果、荔枝、圣女果等特色优势农业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依托孔子文化城、螺岗小镇、金龟岭生态农场、北坡镇鱼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官田玉蕊红树林等旅游阵地,深度开发生态旅游、绿色旅游,通过“旅游+民宿”“旅游+休闲”“旅游+教育”“旅游+研学”等模式,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做强文旅品牌IP。抢抓湛江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级滨海休闲目的地发展机遇,整合滨海资源,加快北部湾旅游新区建设,打造全域旅游重要发展极,让“来湛江旅游,到遂溪滨海度假”从蓝图变成现实。整合盘活古色资源,加强对东坡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和特色化营销,通过“微改造+乡土味”让苏二村、调丰村等古村落重焕生机。
产业发展要借力用力。遂溪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土地资源,但也有很多短板要补,尤其是科技人才短板突出,制约高质量发展。当前的发展局势是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需要借力用力、各方协同发力。
强化政研合作。始终秉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理念,支持引导科研院所企业融通创新,积极探索实施“一所对一县”行动,搭建好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平台,聚焦农业全产业链、科技孵化等重点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创新落到产业上、企业上、发展上。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重引导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设自身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大小搭配、活力十足的新格局。
强化校地共建。依托“双百行动”,扎实开展“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加强与广东医科大学、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合作共建,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
强化帮扶协作。充分发挥广州市越秀区对口帮扶遂溪的优势,加强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人才交流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更好地把帮扶资源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同时搭建好平台,畅通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渠道,让地方企业、金融企业、乡贤等宝贵资源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促进各方力量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产业发展要优化环境。聚焦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蹄疾步稳推进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十分重要。
首要关键是优化政务服务。当前的发展形势从拼资源、拼区位、拼政策转向拼服务、拼环境、拼创新,地区之间拼招商,关键在于拼服务。要围绕项目建设、企业梯队培育、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加快解决项目“落地难、落地慢”问题。强化市场优化服务,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推进“缩时限、优流程、减材料、降成本”,大力推进园区招商服务“七件套”落地生效,加快解决企业发展“扎根难、心难安”问题,推进企业落得下、能扎根,产业能培育、能成长。
源头动力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作风。如何最大限度挖掘有限资源,干部干事创业意识很关键。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域先行的路子,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示范,关键一点是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突破。要立足遂溪实际,敢于探索、大胆实践,做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穿旧鞋走老路。要弘扬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结合主题教育,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把精力集中到做好工作上、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接力干,真正把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到发展实效上。延伸干部选拔培养链,把重大项目产业一线作为培养干部主阵地,破“干部不想干、不敢干、不愿干、不会干、不善干”之难,坚持奖优罚劣、激励担当,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以干部执行力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绿色发展是硬性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理好,经济发展也会有更多活力;经济发展好,生态治理才有更强动力。遂溪要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不能走肆意发展再补救环境的落后路径。要高效统筹经济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振兴县域经济和优化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当前,遂溪正处于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成为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信心决心,持之以恒打基础拼当下谋长远,以旧动能的提升和新动能的打造并驾齐驱,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探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撰文】刘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