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是青年人锻炼本领的“好舞台”。打造无人农场、解决养殖难题、助力产业发展……今年暑期,多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以所学所长,在充满机遇与希望的广袤田野上大展身手,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了不少助农增收、为农解忧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破解县镇村实际产业难题1480个。
南粤大地上,青春活力正迸发,青年正建立新功。广东共青团始终切实肩负起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关心青年成长成才、帮助青年工作发展进步,对青年提出“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等要求,大力推进实施广东青年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团结带领南粤青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引领青年把青春故事写在基层一线,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青春力量。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实践团助力瑶乡绣娘增收致富。
开出“药方子”走出“新路子”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抓好产业兴县,才能让县域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
今年2月,共青团广东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正式发布广东青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明确到2025年,组织一定数量青年到乡村一线帮扶、开展返乡实践、提升兴乡技能。
为确保学生团队和县镇村需求精准匹配,广东共青团搭建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由县镇村登上平台“出题”,高校学生团队“揭榜领题”“对症开方”,帮助基层排忧解难,走出“新路子”。
“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同年7月起,广东逾万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陆续在全省开展行动,帮助县镇村基层解决实际难题——
延绵山间,“00后”大学生简显权返乡创业,带动村民一起开垦荒地;田间地头,乡村振兴志愿者何艺珊为村民讲解惠农政策,给农产品拍摄“形象照”,助其走俏网络;沿海渔场,中山大学“智渔时代”团队历经6年研发,培育出优质黄立鱼鱼苗,带动超120多人实现就业……
一支支突击队带着一项项技术落地乡村,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充满创新活力。
优秀大学生入县深入基层一线的同时,广东共青团也选聘了不少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具备较强资源链接能力的专家学者作为突击队导师,帮助学生团队“跳得更高”,推动项目长期、可持续性地开展。
“我们全程陪伴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生活,真正理解农村,切实解决问题。”中山大学丰“遗”足食产业与文化振兴项目指导老师赵萱说。除智力支撑外,团省委还联合多方对重点团队项目提供具体指导和经费支持,为高校与地市有关部门“搭桥架梯”,推动合作进一步深入。
“成效显著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有机会被推荐到团中央参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广东共青团将多措并举,激励更多青年大学生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青春力量。
在广州,志愿者们为树木做“体检”。
带领南粤青年齐种“青年林”
“树木调查对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观察能力有一定要求。在这样‘沉浸式’的亲身体验中,我们不仅能感受生态之美,也为植物园园林树木的栽培养护工作提供了支持。”中山大学2023级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郑坚仪说。
伸手触摸树皮、用卷尺测量树木胸径、观察整体长势……今年9月30日,青年志愿者齐聚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树木做“体检”。他们调查了棕榈园中树木的品种、生长情况等,判断是否存在枝干外伤或空洞、根系土壤板结等问题,每检查一个环节,志愿者们就在调查表上记录,并整理反馈给园区管理方。
在肇庆七星岩,志愿者通过设置专属打卡点、认养牌和知识问答等互动方式,传播生态环保理念;在惠州罗浮山,志愿者走到山野林间,在护林员的指导下,学习体验巡林护林等日常工作;在佛山绿沙岛,青年科技工作者化身绿美志愿者,挥动铁锹、扶苗培土、提水浇灌,新种下45棵樟树……
今年以来,广东共青团推动举办多场“绿美广东青年先行”广东青少年绿美志愿行动,带领南粤青年开展“我为树木做体检”、树木保护科普宣教等志愿服务。
“我们通过建立一套专业志愿体系、搭建一个义务植树平台、打造一批生态宣教载体,持续动员团员青年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林地抚育、古树保护、森林巡护、生态宣教等志愿活动,积极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广东各级团组织已建设“青年林”1094片,植树44.6万株,开展植树造林、古树保护、林分改造等志愿服务活动7193场,累计17.7万人次参与,服务时长86.4万小时。
在生产一线“挑重担、扛大旗”
“测量数据无误,赶去下个点!”在中铁二十五局一公司白云站项目施工现场,项目突击队队员陶群才扛着全站仪奔走在一座座高耸的桥墩之间。烈日下,他的工装已被汗水浸湿。
广州白云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在建的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枢纽工程。在青年突击队的助力下,今年11月,白云站轨道工程已经贯通,目前,青年们正抓紧时间调试,争分夺秒为元旦前实现线路开通做最后保障。
从港珠澳大桥到广州白云站,从核电工程“华龙一号”到海上导管平台“海基一号”,“国之重器”拔地而起,广东青年在其中“挑重担、扛大旗”。
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年员工刘沐锴入职四年,见证了海上风电项目从无到有。今年11月初,他用5天时间,爬了25台风机,安装交换机并调试光纤通信。安排最紧凑的一天,刘沐锴爬了8台风机,创下风场单天爬风机数量最多的个人纪录。
“看着我国的风电技术越来越先进,世界关注度越来越高,我觉得新能源技术发展未来可期!”他激动地说。随着首届国际风电创新大会落地汕头,在“网红打卡点”南澳岛十几公里外的海域,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项目一座座高耸的风机,成了新能源领域的“顶流”。
截至11月25日,海上“大风车”当年发电量已超2022年全年发电量,发电数据再创新高。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呼唤更多青年人挺膺担当、奋勇向前。
广东在“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评优评先活动中更加注重挖掘青年科技人才,引领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时代浪潮。广东共青团还推动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活动永久落户广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随着“创青春”“挑战杯”“攀登计划”等比赛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广东青年创新创业有了越来越优质的平台。“我们通过每年资助不少于1000个大学生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支持广州在全国率先探索通过立法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等举措,助力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攀高峰。”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
成绩单
◆规模化动员青年志愿服务乡村,约9000名志愿者在岗服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镇村一线
◆启动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分阶段、递进式、体系化培育
10000名青年兴乡预备队
1000名青年兴乡突击队
100名青年兴乡先锋队
◆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目前21个地市均已试点开办至少一所“青年夜校”,全省各级团组织常态化开展文化、才艺等课程100余班次,累计服务青年近10000人次
◆持续引领青年创新创业,第十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省2771个青创项目竞技交流、对接资源、互促成长
◆聚焦制造业当家,拍摄制作“红领巾爱上广东制造”系列视频进行展播,以儿童化视角引领青少年深入了解广东制造业发展成就、创新亮点,累计播放量超100万次
一线案例
“十八般武艺”返乡
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揭晓,广东有20名青年获此称号。现如今,南粤大地上越来越多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在田间地头实现自身梦想。
王世超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积攒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心中埋下了返乡创业的种子。
2017年,广东海洋大学培育出可广泛推广种植的海水稻,但由于渠道限制,销售困难。学校老师找到了正在创业的王世超,希望他可以把海水稻产业做起来。
双方一拍即合。王世超迅速创立了广东海稻红农业公司,通过不断改良配套种植技术,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推动实现产业化发展,助力农民亩均收入从1500元增至2000元。
“为了保障村民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我带领团队免费为农民提供种植海水稻所需的生产物资、种植技术,并按照比市场价高至少10%的价格收购农民收获的稻米。”王世超说。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海水稻推广种植面积超10万亩,带动1000多户农民种植海水稻,间接带动产业链上3000多人实现就业。如今,王世超创立的公司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海水稻产业化企业。
王世超凭借专业知识和在校期间积累的创业经验,顺利在农村扎根。同为返乡创业青年的廖志略,则靠自身脚力,一步一脚印,走出家乡化橘红的发展新路。
化橘红是广东茂名化州市的特产,具有较高药用价值,这样大名鼎鼎的中药材,在产地化州却因留在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果农只能放弃种植,任由其烂在地里。
这样的画面让廖志略感到无比心痛,为了帮助家乡化橘红打开销路,2015年,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成立了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探索化橘红产品销售新形式。
廖志略抓住“风口”,把手机变成“新农具”,通过一场场直播和一个个短视频,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推动化橘红文化不断“出圈”。
有了销路,廖志略又利用9年时间,先后走访了3000多户种植户,帮助果农种植、扩种化橘红,至今已经和1000多户农民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
“我们鼓励全省各级团组织结合区域特色开展直播带货、线上线下展销等活动,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班,培育孵化青年乡村振兴电商达人,助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8月,广东青年返乡创业服务联盟正式成立,广东共青团将持续吸纳历届中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创青春”“青农优品”获奖项目代表等,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智力支撑。
奋进者说
为乡村振兴储备经营性人才
青年在创业兴乡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12月4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腾讯公司、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起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下称“培育计划”),将分阶段、递进式、体系化培育一万名青年,组成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先锋队、突击队、预备队,补充广东县域经营性人才。
近年来,南粤大地上孕育出不少产业强村,尽管这些村庄的基础设施面貌都焕然一新,但鲜有乡村能通过整合资源、有效运营等手段形成较高知名度,拥有较强可持续生存发展能力。
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批具备必要乡村经营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人才,他们既熟悉乡村实际情况,又能灵活运用现代手段,有能力在系统整理乡村资源的基础上,对乡村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有效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团省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培育计划面向三类人群开展培训,分别是有志于投身乡村、服务乡村、愿意带领村民致富的广东在校大学生;已经在广东乡村发展的村庄合作社青年骨干、村集体经济负责人、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青年等,还有近年来团省委组织开展的各类乡村振兴服务项目中遴选出来的优秀青年代表。
培育计划将组织一万名青年开展线上培训,帮助掌握乡村经营基本知识,组成青年兴乡预备队;举办线下普及班,培训一千名青年,帮助掌握乡村经营基本能力,组成青年兴乡突击队;举办高级班培训一百名青年,着重培育已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优秀群体,组成青年先锋队,打造青年投身乡村示范典型。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为村发展实验室负责人肖黎明表示,培育出来的一万名青年,还有机会加入“中国农业大学-腾讯为村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获得更好的资源支持和能力培训。培育计划还将开发广东青年兴乡的数字化学习交流平台,助力青年阶梯式成长。
“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培育的模式,我们将系统化培育乡村经营性人才,帮助青年在田间地头利用专业知识盘活村庄资源,学会经营乡村。”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将进一步探索广东省、市、县各级可复制的进阶式青年培育创新方案,助力更多青年成为助推广东县域振兴发展的新生力量。
南方+记者 陈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