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利用革命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近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广东咨议局旧址)陈列展览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策划“红色广州 英雄城市——广州革命历史陈列”,并将于2023年12月2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展览面积1765平方米,展线380米,展出实物展品581件、历史照片235张、艺术场景17处、多媒体展项16个。
展览从策划到实施历时两年,在主题内容、文物展示、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全景式展示广州百年革命历史
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
为了突出广州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上的探索和贡献,展览以“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为主题,通过“百年巨变: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逢春蛰起:广州党组织的建立”“风起云涌:大革命运动的中心”“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白区斗争”“勠力同心:广州军民的抗日斗争”“羊城新生:开启广州历史的新纪元”6个部分,系统展示1840年至1949年广州百年革命历史。
“上海元昌”指南针。
在内容上,展览遵循“以革命史为脉络,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原则,立足广州革命历史、汲取最新研究成果,重点突出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历史,凸显广州的英雄城市底色。
革命文物高质量活化利用
展览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咨议局旧址策划。策展团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对革命文物旧址进行高质量的活化展示利用。
展览全新规划展陈空间,重新规划的展陈面积1765平方米,比改造前的“近代广州”展览扩大了一倍。
在展览动线设计上,从“中轴线”概念出发,对旧址内外动线进行了全局性规划设计,将序厅、尾厅巧妙置于旧址主建筑及荷花池、石拱桥等附属建筑的中轴线之中,观众置身建筑中,将获得全新的观展体验。
展现旧址建筑艺术,形式设计发挥旧址自身特点,还原文物建筑之美。序厅设计以“进步之门”为理念,旧址内部大立柱与主题浮雕相结合,既突出陈列的历史感和现场感,也寓意着广州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的进步之门。
中庭以“原真性”为展示原则,复原咨议局会场,结合油画、大事记展示,呈现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等历史伟人在此活动的往事。
讲好英雄广州的红色故事
策展团队在对馆藏精品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精选与广州革命历史主题密切相关的实物展品581件,其中文物410件套(包括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191件),包括各类武器装备、旗帜、证章、书籍报刊、档案文件、生活物件等类型。
广州起义时张贴的标语。
工人赤卫队用过的铁锥。
这些展品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广州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感人事迹。
孙中山头像怀表。
此外,本展览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重点打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救亡日报》等16个多媒体展项和“中共中央在广州”“广州解放入城仪式”等17组艺术展项,综合运用沙画演绎、木刻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以及雕塑、绘画、场景等艺术形式,为革命旧址注入新的活力,增强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生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达到展览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背景资料】
广东咨议局旧址
1909年,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在此建立广东咨议局。原为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坐北向南。现存主楼为仿古罗马式议会大楼形制,分两层,前圆后方,大厅屋顶为半球形,内部空间开阔。主楼前面有荷花池和石拱桥。
1911年10月,广东各界代表响应武昌起义,在此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21年5月,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1925年10月,国民党中央党部由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迁到这里办公。毛泽东在此主办《政治周报》。谭平山、吴玉章、邓颖超、林祖涵(伯渠)、李富春等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省港罢工委员会、广州工人代表会、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等经常在这里举行会议。
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联合在此召开,苏兆征、邓中夏、刘少奇及全国各地代表一同参加会议。
1959年依托旧址成立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展出文物】
1.毛泽东创办的《政治周报》(二级文物)
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创办《政治周报》。《政治周报》共出版14期,前4期由毛泽东担任主编。毛泽东在该报上发表文章21篇,为反击国民党右派、推动大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用过的孙中山头像怀表(一级文物)
1927年广州起义前,为使教导团、警卫团和工人赤卫队等多支武装力量能够根据时间统一行动,协同配合,广州起义总指挥部给各队指挥员派发一块印有孙中山头像的怀表。怀表上方有孙中山像,下方是秒针,表面黑色夜光,阿拉伯数字为金色,指针是蓝色。
3.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用过的指南针(一级文物)
指南针地支12个字是黑色,东南西北4字红色,指针是黑色,使用者增加了用铜线绕成的手柄,以便携带。
4.红布带(一级文物)
是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标志,参加这场起义的人员均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和士兵,大家没有统一的服装,每人一条红布带,起义时佩戴在脖子上或绑在手臂上。
广州起义失败后,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中队长杨馨坤返回家乡英德转入地下工作,他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于是把红布带、指南针和怀表等,藏在英德宿山坟坑的骨灰坛中。1959年其家属将上述文物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5.广州起义时张贴的标语(一级文物)
这是广州起义时在广东人民拥护苏维埃大会会场内张贴的两条标语,采用红色玉扣纸,分别用毛笔写“打倒帝国主义”和“工农兵起来拥护苏维埃政府”,落款是“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广州起义失败后,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中队长杨馨坤在撤退时,从广东人民拥护苏维埃大会会场的墙壁上撕下标语,塞进口袋里,并一路冲出敌人包围,将标语带回了家乡英德宿山。为防标语被敌人发现,杨馨坤将标语装进骨灰坛,埋在山岗里。1959年其家属将标语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6.铁锥(一级文物)
广州起义时工人赤卫队用过的武器。前段是实心尖锥形,后段是空心卷形,尾部有一小孔,作插上木棒时加固用。
广州起义后,第一联队第二中队第一小队长陈贯与部分工人赤卫队员撤退到粤北英德宿山,那里地势险要,较少受到反动势力骚扰,因此撤退人员所带的革命物品,很多都能保存下来。1959年,陈贯家属将铁锥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7.铁刀(一级文物)
这是广州起义时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二中队长梁梅枝攻打伪公安局时使用的铁刀。刀刃钝有崩缺,刀柄有护手。起义失败后,梁梅枝同志为安全起见,把大刀埋藏在万福桥的一条小巷地下。新中国成立后,由其本人挖出,1964年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参加广州起义的工人赤卫队是我党在起义前夕统一编队的一支秘密武装队伍,周文雍任总指挥。工人赤卫队近三千人,枪支、手榴弹极少,工人多用自备的各式武器。虽然武器简陋,但工人赤卫队队员斗志昂扬,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张云峰烈士的绝笔书(一级文物)
这是张云峰烈士在就义前两个小时写给其母亲及结婚仅40天的妻子叶浣娥的绝笔书。玉扣纸,毛笔书写:“母亲、浣娥:还有二点钟我就要受死刑了。我是笑的死,不是哭的死,请你不用悲伤,当我成了佛。只觉得对你们不住,未报天高地厚之恩,所以为憾矣!苦命的母亲,请浣娥扶持扶持。好了,永诀了,来生再见罢。 云峰绝笔 十七、十、六日”
张云峰(1900-1928),广东南海县人(今佛山南海区),1923年投身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佛山市工代会委员、屠业工会书记、工农商学联合会书记等职。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被捕,关押于广州南石头监狱。他在狱中一年多,始终坚贞不屈,写过不少诗和信给亲人,鼓舞他们的革命信心。1928年10月6日被杀害于南石头监狱,时年28岁。1964年叶浣娥将绝笔书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9.潘学吟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一级文物)
潘学吟(1895-1930),广东省新丰县人。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曾任军校政治部职员、广东潮安县国民党党部筹备主任、第四军第十师第二预备团第一营营长,参加过东征和北伐。1928年赴日本士官东京学校留学,1929年1月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1930年3月被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法租界。潘学吟在北伐前夕将此证书交给妻子带回新丰家中保存。1984年12月其儿子潘秉怡将证书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份毕业证书是当时发现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唯一不同版本的证书。
10.南石头监狱遗址出土的铁镣
1913年,广东省城警察厅依托清代镇南炮台旧址建立监狱,因临近南石头村,俗称“南石头监狱”。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广州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此关押、审讯、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2021、2022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南石头监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一批遗物。出土的铁镣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受到残酷迫害的恶劣环境下开展英勇斗争的鲜活物证。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长图来源:广东革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