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二届潮州文化论坛日前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论坛所收到90多篇国内外学术论文,围绕潮州文化探源、潮州文化的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潮州文化数字化建设、潮商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潮州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议题深入研究探讨。《南方日报·潮州观察》“潮州文化视点”栏目推出第四期,继续关注潮州文化的对外传播等话题,敬请关注。
潮州文化的国际推广应以外国人士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考虑中外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性、知识的可传播性与文化传播的再语境化策略等三个问题。
一是汉英语言差异与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思维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如汉英两种语言对颜色赋予了各不相同的文化意义。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结构决定不同的思维与社会行为方式。汉英两种语言在词语分类、词义与语序方面彼此差异明显,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西不同的思维与社会行为差异。
例如,在词语分类方面,汉语亲属关系的称谓特别丰富,英语则要简单的多,对长幼没有特别称谓,对近亲之外的其他亲属仅有一个称谓cousin。潮州文化中敬老爱幼和重人情讲面子的传统与汉语中复杂的人际称谓具有相当的关联性。此外,汉英之间在词语的认知和语序上也存在差异。从汉英语序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思维表达上也偏含蓄,比较重视铺垫。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体现文化的各自特色。用英语传播潮州文化需关注如何跨越语码差异的沟壑,英语表达要符合西方思维习惯,避免汉英字面意思的直接转换造成的种种误解,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是知识的可传播性。
在对北美潮汕移民的研究中发现,工夫茶、嵌瓷、瓷器等带有鲜明显性符号的文化产品,其跨文化传播性较强。这类文化产品往往具有仪式性或表演性的外在形式,因此获得北美受众广泛的认知基础,能有效地提升潮州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而潮州文化关于人际关系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则最难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本研究和吴昆的结论相一致。在海外对潮州文化的英语报道中,提及频次最多的是潮剧和潮州菜,说明具有显性符号的文化产品具有较高的传播力。
潮州嵌瓷。苏仕日 摄
潮州文化的对外推广既要关注汉英语言的语义差异,也要尽可能避免容易引起文化冲突的内容。为增强海外受众的认同感,应选择与普通人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相关的显性文化知识和产品,在注重保持本地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减少因误解产生的抵触情绪。
三是再语境化策略问题。
再语境化(Bernstein,1996)也是跨文化传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中一个常用策略是语境匹配,与受众的语境类比关联,指原语文化 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与目标语文化类似产品相联系,帮助受众理解并认可原语文化产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在欧洲的传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梁山伯、祝英台对中国人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两个名字,可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故事。该部电影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放映时,为吸引参会代表观影,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观影请柬写明:“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还建议影片放映前做3分钟的剧情简介。结果影片放映大获成功,获得参会各国代表的好评。
语境匹配策略将梁祝转换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令熟知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外国观众不再对梁祝故事感到陌生并同时认识到该电影的价值所在。潮州文化的对外宣传需要重视语境匹配的策略,以提高海外受众的接受度。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前介绍则是再语境化的另一个策略,即语境具化,旨在补充语境的空缺知识,使目标语文化受众对原语文化产品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讨论凤凰单丛茶名的英译时,我们提到零翻译加策略,其实零翻译基础之上增加的翻译方法也属于再语境化范畴。鸭屎香的翻译即采用了语境具化的策略。译者通过补充茶叶的命名来源、茶叶香型、口感等内容,使外国读者对这一品牌的茶叶获得一个总体认识,也满足了一定的好奇心。
再语境化策略还包括语境泛化,指原语文化剥离其具体文化语境移入目标语文化。例如,“番畔唐山”为澄海侨批博物馆一个展室的名称,潮汕人将外洋称为“番畔”,海外华侨将中国故乡称为“唐山”。番畔如果直译含有一定的贬义,唐山直译则会读起来一头雾水。笔者采用语境泛化策略,将之意译成“Foreignand Ancestral Lands”,使英语受众读起来一目了然。(节选)
●韩山师范学院 刘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