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改革开放打开了艺术家思考的“门”

南方+

03:11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改革开放打开了艺术家思考的“门”

岭南初冬,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地标——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迎客,画家李劲堃的作品引来不少观众驻足。

生长于文艺世家,李劲堃从小便坚定要将丹青画事作为一生事业。得益于高考制度恢复,他迈入大学校门,被他看作艺术之路的“梦起之处”。“改革开放打开了思考的‘门’,让我看到了更多,也更加确认自己要为国家和区域美术发展多做一些事。”

李劲堃作品。

李劲堃作品。

“丹青画事,只是艺术家人生的‘冰山一角’。”这些年,画家之外,李劲堃还有其他身份:他曾任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等。“不应把画画当成唯一的事,而应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他坚定地选择把小我融入更大的社会需求中去。

“中国艺术逐渐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样式”

南方+:改革开放释放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在您看来,这种活力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劲堃:对我们这代文艺工作者而言,改革开放带来了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我考进大学是1979年。当时,我们学校只有三四栋房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连洗漱的水都来自校门口的小水沟。虽然是这样,但它还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我还记得美术系图书馆里所有的书,我一个人就能够抱得起来。但就是这些有限的书籍、期刊,我们都爱不释手。

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展览、杂志,得以不断接触新的文艺作品、掌握新的文化理念、寻找新的创作可能。

那时,我们这代年轻人经常问自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的抱负又是什么?我该怎么创作,才能够为国家、为区域美术的发展做得更多一些?

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接触到更多,极大地启发了年轻文艺工作者思考。这种思考,意义重大。

南方+:改革开放后,您和您的伙伴们创新提出了“后岭南”的概念,是受到了什么启发?

李劲堃:我始终有一个观点,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是有叩问之势的。在叩问完“我是谁”之后,就会叩问“我要到哪里去”。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的岭南画派独树一帜。这一画派的核心艺术主张就是革命、兼容以及创新,强调要“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这让广东得以成为文化观念输出的重要区域。

李劲堃作品。

李劲堃作品。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所处的正是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胸怀的年代,中国画如何再次出发,为广东的文化土壤提供新的能量?而此时,距离岭南画派萌发已经过去大半世纪,画派初创时的革命精神逐渐被稀释。

因此,我们认为要重振岭南画派的那种革命精神,所以提出了“后岭南”概念,试图寻找在传统国画构图形式、水墨效果上的突破。

相比于之前的“折衷中西”,我们更强调的是“立中研西”。即未必像前人一样于中西之间寻找折中的平衡点,而是直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研究、借鉴西方艺术,中国艺术已能凭借自身独立的系统,成为世界艺术中重要的一种样式。

这在当年受到了一些非议,但是艺术它不怕争论。

/

改革开放30年时,我们又在省文联支持下开展了30周年来“后岭南派”发展情况的研究。当年对我们意见很大的那些老先生也开始说,我们是有烂漫艺术理想的年轻人。

现在我常会向自己的后辈、学生提起这段经历,以此告诉他们,艺术探索就是要多思考、多尝试,“敢于试错”。

“丹青画事,只是艺术家人生的‘冰山一角’”

南方+:您曾提到艺术创作者“不应把画画当成唯一的事,而应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如何理解这句话?

李劲堃: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自小便会接触一些艺术家前辈。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把画画放在心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丹青画事,只是他们煌煌人生的“冰山一角”。

这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始终认为,当一个艺术家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把艺术给予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接纳他的东西,也记住他这个人。

李劲堃作品。

李劲堃作品。

艺术根植于民众。艺术家应该随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线,跟广大群众进行互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才能以此为养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受到人们欢迎的作品。

比如前几年,我们50位广东艺术家,花了3个月时间去英德连樟村,以及甘肃东乡、广西百色、四川凉山州、安徽舒城等地区采风创作,以艺术形式记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程。这在当时引起很多关注,正因为这些文艺作品贴近现实,服务乡村振兴,因而极富有时代精神。

南方+:近年来,在艺术家身份之外,您拥有了更多社会职位。作为政协委员,您是如何履职尽责的?

李劲堃:我是个喜爱独处,享受安静的人,但近年来,我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把小我融入更宏大的社会需求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是忧心又如履薄冰的。如何承担起这些职责,实现自己对于艺术和社会的抱负,怎样才能履职到位?

我一直在探索,也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和实现了一些想做的事。

关于政协工作,我一直记得一次会议上的“抢麦”。实际上,“抢到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的委员朋友们都在身边为我打气。当时,我谈了关于构建当代岭南画派纪念馆新馆的提案。

回声很快传来。过了不久,省政协就组织委员去省文旅厅等部门调研,我也参与其中。通过提案办理推动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现在这一项目即将落成了。

这让我看到了政协的作用和效率,也看到了政协委员能够释放的能量,有了更大的履职动力。

“湾区文艺发展的天空将更加群星灿烂”

南方+:艺术创作和活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您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劲堃:北京冬奥会时,由广美设计的冰墩墩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或许这就是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范例。

我认为,艺术家最大的天职就是发现当下主流审美,做好文化引导。未来文化构建过程中,把握如何说好“中国故事”时,要让更多艺术家投入更多的创造力参与其中。

南方+:在您看来,广东应如何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艺术交流交融,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

李劲堃: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地域相近、文脉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具有文化交流交融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年前,我们在珠海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这场峰会也标志着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正式创立,三地文艺界有机会以文艺工作共同体的形式,合力做更多事情。

我尤其关注大湾区文艺发展的未来——青年文艺工作者。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文艺工作者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让大湾区文艺发展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

口述时间:2023年11月17日

口述地点:李劲堃工作室

【采写】南方+记者 钱明雅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海报】张瑞威 刘子葵

【统筹】任海虹 祁雷 姚瑶 李细华 张冠军


“奋进新时代 讴歌创业者——广东改革开放亲历者说”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改革、开放、创新的澎湃动力,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崛起成为第一经济大省。期间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时代先锋和杰出人物。近期,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奋进新时代 讴歌创业者——广东改革开放亲历者说”全媒体报道,深入采访全国、省、市、县(区)四级政协委员中的代表人物,讲述他们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奋斗历程,弘扬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