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震后昼与夜:寒风中的这双手,撑起我们的家园

南方+

在青海海东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一场地震后的“砂涌”导致13人失联。寒冬深夜,金田村附近的公路上,前来救援的大货车和挖掘机来来往往,通宵未停。

20日早晨天蒙蒙亮,从未熄灭的救援灯光提醒着村子周边的人们,救援者们从未放弃。

截至12月20日9时,积石山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遇难。灾难之中,超过207204间房屋在此次地震中受到损坏。震后,家园满目疮痍,但寒风中搭建的帐篷却给了人们一个可以暂时取暖之地,人们在此守卫希望。

有人期盼,就总会有人伸出那双手。武警、消防、部队和各地的救援队伍及志愿者四面八方而来支援震区,这双手在寒风中清出淤泥寻找希望,这双手在凛冽时撑起帐篷守护安宁,这双手在寒夜里支起炉灶温暖人心……

无惧山高与地寒,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向西北而来。20日傍晚18时许,广东佛山,广东省蓝天救援党员先锋队九名队员从禅城启程,星夜赶往甘肃积石山震区。这支队伍带着政府和社会捐赠物资向北驶去,他们和国内各地闻讯飞奔灾区的队伍一样,只盼尽快抵达帮助同胞撑起家园。

“砂涌”村下打捞希望

人们在震后与砂涌赛跑,幸好救援力量及时赶到。金田村中,淤泥掩埋了房子,最高有三四米。

这种地质灾害叫做“砂涌”,出现在大地震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液化的沙层沿着一定的通道,直接到达地表。这跟地下含水层的含水量有关,也跟挤压变形的程度有关。

村民杨寿林是这场“砂涌”的亲历者。地震后,噼里啪啦的声音伴随而来。杨寿林赶紧叫上媳妇冲出家门,叫醒邻居,再开车转移到空旷地带。

惊慌之余,杨寿林看到微信群里有人在求救,“有一家人的婶婶被困了,她家人在群里发语音求救。”等到杨寿林返回去,到了村口,他发现整个村庄已经被掩埋在了泥石流中,没法再进去。

突如其来的地震和砂涌,让金田村的生活陷入停滞,低温、停水、信号断掉成为全村村民需要面对的难题。吴芬梅等村干部忙着清点、转运物资、跟进救援、协调安置等工作。

杨寿林也不断开车在村周围绕圈,看有没有救人的机会,必要时帮助搜救,引导救援车开了第一条道。他说,金田村有1867人,村里人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地震,“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没有经历过。”

失联人员的家人们,在家属和政府工作人员的陪伴下,住在离救援现场最近的帐篷里,继续等待亲人的消息。

没有人袖手旁观。20日上午,村民们在帐篷旁的小方桌上揉面、切菜,寒风中拿着刀的手冻得发红。“昨天就做了牛肉面,今天做当地的特色油饼”。

擦干眼泪,投入救援

在去救援的途中,知道了岳母在地震中去世,“妻子一直哭。”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马英明说,那时候也得知康吊村还有很多村民被掩埋,有生还的可能,需帮助,“我还是出发去了那里,我的战友也在那儿帮助我的家人。”

忍住眼泪,投入救援。他说,家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想尽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快点好起来。

中国地震局19日凌晨发布消息,积石山县18日深夜发生的6.2级地震,震源机制为逆冲型破裂,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衰减基本正常。地震部门正在进一步密切跟踪研判。

即使有余震,震区劫后余生的人们也在混乱中逐步变得有秩序。

“我们村上的救援物资和帐篷,19日下午就到了一批,还有很多救援物资在路上。相信后面一定会更好。”吹麻滩镇中庄村帐篷前,米贯礼和其他老人带着孩子们,一边烤着火一边聊天。当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驶来,像米海成一样的年轻人,便都前去帮忙卸货、搬运,分发到各家各户。

54岁的张二卜都和很多村民一样,收到来自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军绿色大衣。“大衣很暖和,感受到了大家对我们的关心。”

在刘集乡的刘集村,村里还有两间商店在营业。刘大强的商店紧邻村口,卖着一些日用品。现在,灯泡和转换插座是震后第二天的热销品。

20日上午,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举行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第二次新闻发布会。记者从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目前灾区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放在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上。

“灾后重建才是硬骨头”,广东省蓝天救援党员先锋队、广东蓝天救援队队长池翔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此次9名队员将前往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在数个物资仍短缺的村庄展开物资发放、群众安置等工作。

“考虑到当地低温的环境,物资主要以取暖衣物、速食类食品为主”,池翔介绍,还有两辆物资运输车从东莞、潮汕地区出发,随后与救援队在湖南株洲会合,一同前往震区。

顶过寒冬,生活继续

白天,村民们出去寻找或是照料家中的牛羊,夜晚,人们在帐篷中凑在一起取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里,躲过地震的人们,仍然要抵抗这个寒冬,他们在等待更多御寒和生活物资,期盼着慢慢恢复正常生活。

一位救灾专家表示,目前大批应急物资已在运输途中,相关问题在未来两天应该能得到极大改善。未来更需要关注的是,灾区群众如何度过漫长冬天的中长期需求。“寒冬季节还要持续三个月,那时才是真正难熬的时候。”

帐篷只能供临时之需,为应对灾区长期的安置需求,当地后续还会建起板房,帮助当地人抵御寒冬的低温。

在柳沟乡临时搭起的帐篷中,烧起的炉子让室内暖暖的,村民在炉子旁和孩子一起坐着取暖,旁边放了几束家里经常放的花。毕竟再难,也要懂得好好生活下去。

南方+ 吴明 拍摄

南方+ 吴明 拍摄

电灯、棉被、炉子放进帐篷,方便拉电线的地方就安装上小电炉,不方便的,就放一个烧煤的炉子。“烧炉子的帐篷要做好开窗通风,防止烫伤、烧伤,注意防火……”安置点现场,救援人员叮嘱。

地震发生后,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医疗应急工作负责同志和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骨科、神经外科和普外科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组织四川、陕西和宁夏等临近甘肃省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尽快赴甘肃省、青海省支援。甘肃省卫生健康部门派出33辆救护车等专业车辆和173名医护人员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和转运工作。

地震发生以来,作为距离最近的综合医疗机构,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在短时间内承载了震后大量医疗需求。

12月19日凌晨,地震发生后不久,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产科科室就接到了紧急电话,称积石山县寨子沟乡有一名孕妇临产,马上要送到他们医院。

当晚,在频发的余震中,在医院的救护车上,产妇历经了近3个小时的分娩,积石山县震后首个“地震宝宝”呱呱落地,孩子约7斤5两,母女平安。她躺在医护人员的怀抱中睁开双眼,在“地冻天寒”中降临到这个温暖的世界。有网友留言,建议孩子叫“震安”,正如所有人希冀那般,不论眼下多困难,往后定能平平安安。

采写】南方+记者 曹嫒嫒

拍摄】南方+记者 吴明 郑新洽  

联动】南方+记者 王越莹 徐勉 张晋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