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分催泪韩剧,剖析社会顽疾

24楼影院
+订阅

前不久,韩剧《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下文简称《精神病房》)中的一个大尺度片段,引起了不少剧迷讨论。

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女孩,突然在医院失去控制,脱光衣服,手舞足蹈起来,吓得旁人目瞪口呆,可对她来说,这却是平生最自由松弛的时刻。

女孩这种忽而亢奋,忽而消沉的情绪,来源于母亲从小过分呵护,使之成为丧失自我的空心人,只能被母亲的价值观引导至深渊边缘。

这种通过画面,反向心理剖析的案例,只是这部剧的故事之一。《精神病房》以12集的体量,囊括了恐慌症、抑郁症、妄想症、假性痴呆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众多精神疾病,并以这些看似神秘的病症,折射当下韩国社会错综复杂的问题。

《精神病房》改编自网漫,讲述精神科女护士郑多恩亲历的一系列故事。该剧目前在豆瓣评分8.9,凭借现实主义的内核,调和治愈搞笑的情感佐料,赢得剧迷们一致好评。

与大多数的医疗剧不同,《精神病房》没有生死千钧一发的急诊桥段,也不存在外科受伤、内科疾病的元素,它关注的是外表无法察觉的精神疾病。因此,在展现病症特征时,剧集更多采用特效画面。

比如表现恐慌症时,用积水迅速淹埋身体的效果,来呈现窒息、无力,和惊慌失措。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病人,宛如被透明玻璃四面封闭,任由他人无死角围观;假性痴呆的人,一旦暂时失忆,周围景观便接连消失,徒留自己在空荡荡的环境里迷惘。

这些特效场面,让陌生的病症变得具体起来,而通过剧情让观众理解病症来源,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第四集,讲述了一位患有妄想症的女孩,不断污蔑郑多恩窃取了自己所有积蓄,这让郑多恩受尽苦头。

可随着她对患病女孩深入了解,才发现背后酸楚的故事。

这位初入社会的女孩,四处打工,缩衣节食到两天吃一包泡面。即便如此,电信诈骗还是盯上了她,利用其求职心切的弱点,套取了她的个人信息,最终盗走所有钱财。

女孩绝望地走在漫长的过江大桥上,旁边的护栏上写满了劝告求生的句子,这或许是跳江自杀的人过多,由非营利机构设置。但随着灯光逐渐熄灭,那些句子也接连消失,女孩差点自杀身亡。

由此我们得知,她的妄想源于在现实中受挫,好不容易存到的钱顷刻间消散,又找不到诈骗犯,最终将郑多恩幻化成了假想敌。

找不到工作的底层女孩想轻生,那有工作的中年大叔,日子会好过一点吗?

剧集在第二集,借“煤气灯效应”,讲了一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叔的故事。他被领导针对,自尊心连番受挫,频繁以上厕所为借口,逃避办公室的高压氛围。

病症最严重时,他将人生全部价值寄托在收养的猫咪上。可当他发现离开自己,猫也能正常生活时,他崩溃了,怀疑自己是不被需要、毫无价值的卑微者。

精神病患的心理异化,并不只是工作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这一点对于女性来说,或许尤为突出。

剧集第五集,便通过一对医患关系,以巧妙的镜像投射手法,让我们目睹拥有稳定事业、家庭完整的中年女性,如何被一步步击垮、吞噬。

这一集里,妈妈本是为了遭受霸凌的女儿看精神科医生,没想到自己才是病得更重的那位。她将自己一分为二,一半给女儿,一半给工作,从不关照自我,内心逐渐枯萎,被苦闷和烦扰侵占。

假性痴呆,听起来像是老年人才会患上的病,却落在这位中年母亲身上。

而照顾她的护士主管,正被家庭和工作折磨得焦头烂额,无法脱身,站在假性痴呆的边缘。剧中,两人互诉衷肠,身份对调的那一幕,看得人五味杂陈,瞬间泪目。

她们的悲情处境,让人想起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片中女主角金智英,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嫁入的夫家,放到整个韩国社会中都相当不错,可即便这样,金智英依旧颓废,毫无自我地活着。

这其中的悲剧根源,和《精神病房》所讲述的故事不谋而合,都是在说女性在道德理念、性别价值和社会规训下,一步步走向不可逆转的空心坟墓。

这种对韩国社会的针砭,到了第六集,被发挥到极致。

一流大学毕业的男孩金书完,家境普通,无法靠出国留学、参加海外志愿者等加分项,进入大公司。又想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他只能寄希望于考公务员。

于是乎,一年考不上考两年,两年考不上考三年,金书完在逼仄的出租房里埋头苦读,直至彻底丧失信心,从失落的现实空间滑向虚拟的网络游戏,并在一次次的幻念中,放弃了生的欲望。

不管是金泰梨主演的剧集《恶鬼》,还是郑朱莉执导的口碑之作《下一个素熙》,也都探讨过类似的话题。年轻人在看不到出路的环境下,一步步被扼杀,成为悄无声息的献祭品。

但《精神病房》不打算如《下一个素熙》那般灰暗绝望,即便女主角郑多恩在剧情后半程患上抑郁症,以精神病患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但剧集总能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刻,亮出清晨的微光。

比如借郑多恩的视角,逐一刻画精神病房里的护士和医生,虽不免有小缺点,但都怀有医德仁心,将患者置于首位。

这其中,最富意义的便是号称“条条大路通往我”的尹万天。他既能在病患闹得最凶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也能给予所有护士最温暖贴心的关切。剧中,他向郑多恩介绍“秘密仓库”的桥段,便显示了这位有三十多年护理经验的“扫地僧”,是如何饱经沧桑,见证时光流逝的。

当然,这种过于理想化的人设,以及几位主角相对完满的结局走向,确实稀释了《精神病房》的现实主义底色,增添了些虚假的泡沫。

不过,考虑到该剧治愈喜剧的定位,或许悲中带笑,泪里暗藏希望,才是它安抚观众的本意吧!

作者 | 花无宴

编辑 | 楼   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