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根据《规划》,汕头不仅全域“入圈”,而且明确构建“一心两极、三环五射”的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把汕头定位为“主中心”。
这个“圈”为何重要?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指出,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以汕头为中心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建设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特色都市圈,将有利于统一谋划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地区的联动发展,有利于深化东南沿海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合作。
关键词:汕头主中心
构建“一心两极、三环五射”格局
一直以来,汕潮揭都市圈规划范围备受市民关注。《规划》明确,汕潮揭都市圈位于广东东部沿海,是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和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全域,梅州都市区为联动发展区,土地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1375万人。
数据显示,汕潮揭都市圈经济基础较好,人口、城镇和经济密度高,具备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基本条件。2022年,汕潮揭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6591亿元,基本形成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汕潮揭都市圈将完善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形成陆海统筹、圈层拓展的城镇发展走廊,构建“一心两极、三环五射”的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谁来“拉圈”?《规划》明确打造汕头主中心。汕头是经济特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汕头为主中心推进汕潮揭都市圈规划建设,将打造沿海经济带东翼增长极,促进和支撑粤东地区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同样,借助都市圈,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将更加巩固。
以汕头核心区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杨立轩 摄
作为主中心,汕头的发展任务是,强化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发展极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区位优势、侨乡优势,以建设区域性教育高地、医疗高地、文化高地和商贸高地为抓手,以汕头核心区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中国(汕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华侨试验区、六合产业园、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强化深圳、汕头“核+副中心”深度协作机制,成为粤东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产业龙头,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进口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规划》提出,形成“三环五射”协作发展轴。其中,环汕头湾协作轴,汕潮揭至粤港澳大湾区协作轴,汕潮揭至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协作轴,汕揭至梅州协作轴,汕潮至赣闽协作轴,潮普至河源、汕尾协作轴与汕头发展息息相关。
面向未来,汕潮揭都市圈将建设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增长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重要节点、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区、粤闽赣原中央苏区拓展沿海及海外市场的区域物流枢纽和均质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试验区。
关键词:基础设施
都市圈内部30分钟通达
除了提出总体发展格局,《规划》还从多个领域提出了汕潮揭都市圈的建设目标,其中基础设施是布局重点之一。
《规划》提出,到2030年,快速通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快速通达、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汕潮揭都市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都市圈三市主城区实现30分钟通达,全域实现1.5小时通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赣南、闽西等地区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
都市圈三市主城区实现30分钟通达。张伟炜 摄
《规划》指出,在汕潮揭都市圈构建“一横四纵三环”的综合交通格局。横向连接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厦漳泉地区。纵向构建连接梅州、赣南乃至华北平原的纵向主通道,构建连接河源、汕尾等地的快速通道,构建北联梅州、南接南澳的区域通勤通道,构建连接大埔乃至闽西地区的货运通道。
环线则要形成串联潮阳—牛田洋—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潮安—澄海等地的内环走廊;形成串联潮南—揭阳城区—潮揭空铁新城—潮州城区—凤泉湖高新区等地的环形走廊;形成串联惠来—普宁—揭东—饶平等地的外环走廊,并提升铁路站场、港口、机场三类枢纽功能。
轨道交通方面,在现行规划的“两环两射”城际轨道网络基础上,加快建设“一环一射”的城际轨道,适时推进汕头—普宁等城际轨道建设。强化一级枢纽功能,推动汕头站建设成为沿海高铁与城际轨道交汇的区域铁路枢纽,规划建设高铁站中央商务区,加快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公路交通方面,优化形成“三横四纵”高速公路网络,重点加快推进兴汕高速公路、潮州饶平至潮安文祠高速公路、汕头至饶平高速公路、沈海高速汕头至深圳段改扩建等区域大通道建设。加快推动汕潮揭三市跨界道路的规划衔接和建设,推动联通三市的国省道快速化、市政化和品质化提升。
港口航运和航空运输方面,巩固提升汕头港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功能定位,加快汕头港建设国际保税物流中心、广澳临港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汕头续建南海救助飞行基地,强化航空应急救援服务能力。推动汕头通用机场建设,支持南澳县规划建设水上机场及直升机起降点,提供多模式的航空服务。
此外,《规划》提出开通特色水上交通,建设连接汕头湾两岸的水上巴士航线。依托汕头港珠池港区规划建设游轮停靠港,争取开通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厦门和台湾的水上航线。推动南澳、海山等地建设游艇码头,发展水上娱乐客运,开展定制化游艇出行服务。
关键词:产业协同
构建“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
以通达的交通轨道为基础,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即构建集聚核心产业功能的产业发展脊,打造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带,加快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核心,构建联动集聚的两大梯度产业发展环。
一脊,指的是连接汕头华侨试验区、汕潮揭临港空铁合作区等平台并向北串联,整合轴线上的重要城镇节点和产业地区,形成聚合区域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功能的经济走廊。一带,则是利用海岸带资源,围绕港口集疏运能力提升,实施“港区联动”策略,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石化、新能源、海洋装备、远洋渔业等临港产业,打造广澳港区临港产业区、六合产业园等一批临港产业集聚区,加强海洋科技、重化产业合作,构建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跨区域协作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华侨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正在不断发展自己的特色数字产业。汕潮揭都市圈将围绕汕头华侨试验区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高质量打造华侨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三大国家级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功能整合和互补,打造辐射汕潮揭都市圈、带动粤东北地区的区域CBD。
汕头华侨试验区渐成城市投资热土。杨立轩 摄
此外,《规划》提出加强汕潮揭都市圈各市产业联动协作发展,培育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两大梯度产业发展环,打造十大产业创新发展平台。澄海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南澳—海山滨海旅游产业平台、汕头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平台在此行列。
一方面,特色产业环强化技术创新与资金运作服务功能,引导传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环发挥外围圈层土地空间资源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精细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写入《规划》中。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
鼓励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
融合的汕潮揭都市圈将形成融合的生活圈。《规划》提出,将完善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全覆盖的养老托育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网络,促进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发展,为都市圈各市同城化发展创造条件。
在教育领域,《规划》强调抓住中外合作办学契机,构建国际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体系。不仅发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大学的外溢效应,共建共享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还将推进国(境)外优质高校在汕潮揭都市圈开展合作办学。同时,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鼓励三市优质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中外合办大学。
在医疗体育领域,《规划》指出发挥汕头医疗优势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各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医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拓展与粤港澳地区高水平医院合作建院,支持省医学科学院在汕头建设粤东分院。推进国家体育总局落地汕头的乒乓球、跳水汕头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大汕头国际马拉松、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大型赛事和群众体育品牌活动。
在社会保障领域,汕潮揭都市圈将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区域内无障碍兼容应用。探索建立跨市域公共住房建设合作机制,重点在华侨试验区、潮揭空铁新城、闽粤经济合作区等重大区域平台、跨市合作地区,有效增加人才公寓、公租房、长租房等住房用地供应。重点在金平、龙湖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
关键词:潮人精神家园
打造世界潮汕文化之都
汕潮揭都市圈城市联系密切,在文化上也有着深刻的共建基础。“打造世界潮汕文化之都”是汕潮揭都市圈建设中的重要一章。《规划》提出,要深挖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潮汕本土特色的都市圈文化认同感。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展现“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的风貌。
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是都市圈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规划对此多有着墨,并强调要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历史聚落和文化遗迹划定为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人文风貌区”,形成系统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保护水平,挖掘和弘扬华侨文化,重视侨批等珍贵档案史料的保护,建设侨批博物馆等华侨文化展馆,保育世界记忆遗产。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杨立轩 摄
《规划》首次提出,要共建大潮汕文化旅游区。采用“旅游+文化”模式,整合各市人文资源,对华侨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深挖利用,以海岸带串联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水系,构建城市“蓝网”,打造“一带、三线、十圈”的文化旅游格局,形成文化旅游发展合力。
华侨资源是汕潮揭都市圈宝贵的资源。《规划》提出要共同举办潮汕文化节,开辟大型文化巡演,共建潮汕海外文化驿站;合作举办面向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谒祖祭祀、恳亲活动,进一步凝聚潮汕文化向心力等。在推动加快潮汕特色文化产业国际化道路上,汕头要加强侨批文化弘扬力度,推动侨批文物在海外展出,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创建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推动建设影视作品等国家版权和数字贸易基地。
南方+记者 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