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一场沉浸式江门非遗文化“迷你展”

南方日报出版社
+订阅

说起江门,你会想到什么?

是电视剧《狂飙》的取景地,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

是令巴金为之陶醉的小鸟天堂

还是维新先驱梁启超、岭南大儒陈献章的故里?

它们的确都是江门的代表名片,但底蕴深厚的江门文化,不只如此。

江门,别称“五邑”,襟江带海、名山林立、人杰地灵,领开放风气之先而成“华侨之乡”,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此应运而生,烙上了鲜明的五邑个性印记。

翻开《五邑拾“遗”》,你将进入一场沉浸式江门非遗文化“迷你展”。

书名:《五邑拾“遗”》

编著:《五邑拾“遗”》编写组

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定价:55.00元

包邮价:45.00元

书中囊括了江门231个非遗项目,以“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大主题,调动你的五感:

到古井烧鹅一条街,尝一尝南宋御厨留下的烧鹅手艺;去蓬江街头,感受“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良宵美景;正月十三日,在泮村乡瑰丽的彩灯下,许下平安美好的愿景;待到草长莺飞、柳绿花繁,再到浮石村看一场盛大的飘色,和“穆桂英”“赵子龙”“花木兰”等传奇人物,一起游遍全村十坊……

跟随《五邑拾“遗”》,走进广袤五邑大地,沉浸式感受江门非遗文化的魅力。

一、视觉

“起龙!”指挥者高声喊道,百余舞龙者齐声回应“嗨!起!”,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整条龙被香火勾勒得轮廓分明,在夜色中活灵活现地舞了起来。

这便是鹤山陈山香火龙习俗,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一连举行三晚。陈山香火龙没有固定做好的龙,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用大竹筒扎龙头、龙身骨架,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龙头长约5米,龙尾长约6米,龙身全长约80—100米。

最热闹的要数巡行。队伍前面,由百余名儿童组成彩灯队为前导,各人手持一盏纸扎的彩灯,如鲤鱼灯、飞机灯等等,接着是锣鼓队和引龙人,引龙人手持龙珠在火龙前面引导,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家门前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第三晚巡游完后,将火龙一举浸入鱼塘,这叫“放龙入海”。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亲戚朋友还会团聚在一起“饮龙酒”。

——《陈山香火龙习俗》

二、听觉

 新会大鳌咸水歌有着数百年历史,其唱腔、唱法经过演变,具有独特的韵味。咸水歌,也被称作“疍歌”,就是疍民或疍家人唱的歌。疍民广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区,他们以舟楫为家,以捕鱼或运输为生,凡有他们的身影之处,便可听到疍歌。

沧海桑田,珠江三角洲一带浅海湾受过三次海浸和海退后,大片海积滩涂形成了河涌交错的平原区,由于海水是咸的,人们称为“咸水田”,亦称为“大沙田”。大部分疍民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疍歌因此被称为“咸水歌”。

咸水歌往往采取对唱、赛歌、咸水歌擂台等即兴创作方式,且并非按固定旋律填词,而是按固定的结构格式和基本的调式、旋法和终止式演唱,按方言字调和平仄音高走向形成曲调,俗称“问字求腔”。

——《大鳌咸水歌》

三、味觉

 南宋宫廷高墙深院里炮制的烧鹅,彼时只有皇亲国戚方能享用。后来这深宫里的烧鹅制作技艺跟随御厨流落民间,和新会本地的乌鬃鹅结合,像极了古装偶像剧的桥段,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吃食,于是有了古井烧鹅。

古井烧鹅出现在市井宴席,成为压席重器。古井烧鹅的历史,要从700多年前说起,宋元崖门海战爆发,南宋皇朝战败后,相传一位宫廷御厨带着女儿隐居新会,凭借宫廷秘制烧鹅配方经营起一家烧鹅店。后来御厨的女儿嫁到新会古井镇,并把父亲秘制烧鹅的手艺带到了古井。“古井烧鹅”由此而来,代代相传至今。

古井烧鹅从选鹅到烧制都很讲究,选用鹅龄在50天左右、体重约7斤的乌鬃鹅,这样烧出来的鹅才能皮脆肉嫩。填料时加入新会陈皮,高温烧制时香气渗透于皮肉之中,赋予古井烧鹅别具辨识度的香味。

——《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

四、触觉

在惠林葵艺馆,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正在葵扇上烙画。台灯的灯光打在扇面上,廖惠林的目光聚集在笔尖。随着火笔尖在葵扇上灵巧移动,绵延起伏的高山跃然扇面,灼烧时的缕缕青烟,让人顿感意境横生。“葵扇扇面单薄且凹凸不平,烙画时太用力、时间太长,就很容易烙穿葵扇;如果力道不够、时间又不够,效果就显不出来;还要精准控制、配合温度和力度,才能烙出画面的层次感。”

烙画扇(又称火画扇)是新会葵艺的代表作,廖惠林介绍,据传清同治末年的画师陈晚无意中用烧红的铁棒在扇面烫出了图案,便尝试如此在扇面作画,因此诞生了烙画扇,又称火画扇。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种植葵树和加工葵制品。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为一体,火画扇更是将新会葵艺推向出神入化的境地。新会的能工巧匠们,将梁启超故居、新会碉楼、小鸟天堂、侨乡文化等本土元素烙于葵扇之上,传承葵艺的同时,向世人展示了新会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会葵艺》

五、嗅觉

香是文人墨客生活中的“风雅之物”,也是庙堂社稷中的“座上常客”,在古时还充当计时的工具。小冈香制作技艺历史久远,行内人称其源于明代,有600多年历史。小冈天台是小冈香的发源地。

出生于新会区小冈镇天台乡北水村的戴铁锚,8岁跟父亲学做小冈香,10来岁开始以制香为生,30岁盘下村中最大的村办制香企业,67岁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戴铁锚介绍,天台曾是“公仔戏之乡”,演出必定焚香祭台,所用神香从购买到自制“手搓香”,引发当地成行成市制售神香。

小冈工艺香以传统手工为主,小冈人多习手工搓香技艺,世代传承。其制香环节包括打粉、配粉、搋粉、做香骨、搓香、晒香、铡香、染香脚、包装等。由于靠手工匀力搓压,密度比机械制作的低,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无须加入助燃剂,使用纯天然植物原料,燃烧过程中也不易中途熄火。

——《小冈香制作技艺》

本书目录

第一章 视觉

蔡李佛拳/ 002

咏春拳/ 005

外海太虚拳/ 007

佛家拳/ 008

棠下白眉拳/ 009

周家拳/ 010

南派佛家拳/ 011

麻二佛家拳/ 012

蔡李佛拳(蓬江雄胜蔡李佛拳)/ 013

广式散打/ 014

赵传杨氏太极拳(江门)/ 014

洪拳/ 015

雷仁生飞龙虎棍/ 015

梁家拳/ 016

龙舞(荷塘纱龙)/ 016

陈山香火龙习俗/ 019

双水蕉树龙/ 021

三江龙乡游龙/ 022

司前金龙/ 023

潮连芝山纱龙/ 024

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 025

竹朗金龙(洪圣打醮)习俗/ 026

圣堂香火龙习俗/ 027

舞草龙(台山)/ 027

舞草龙(开平)/ 028

舞草龙(恩平)/ 028

黄洞香火龙习俗/ 029

赤坎大梧火龙/ 029

潮连火龙/ 030

钱塘彩龙/ 030

端午节(古劳三夹腾龙)/ 031

赛龙舟(礼乐龙舟)/ 033

赛龙舟(大泽龙舟)/ 035

赛龙舟(水口龙舟)/ 036

广海打龙船/ 037

址山龙湾龙舟/ 038

司前龙舟习俗/ 039

杜冈冲澄龙舟/ 040

狮舞(狮艺)/ 040

狮舞(江海佛装狮艺)/ 042

舞狮/ 043

沙堆狮艺/ 044

舞熊罴/ 044

传统大头佛表演套路/ 045

海侨东南亚风情舞/ 045

台山九人排球/ 046

开平民间杂技/ 047

双水山地风筝/ 048

跳禾楼/ 049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台山浮石飘色)/ 050

灯会(泮村灯会)/ 053

庙会(洪圣庙会)/ 056

鹤城客家花炮会/ 058

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 060

台山汶村庙会/ 061

张桥庙会/ 062

荷塘霞村天后庙会/ 063

同和客家闹元宵/ 064

抢花炮/ 064

圣母游巷/ 065

古劳麦水勅力诞习俗/ 066

恩平歇马励学制/ 067

新会鱼灯/ 068

“光标”庆灯/ 069

鹤城客家上灯习俗/ 069

工程兴工仪式/ 070

新居入伙仪式/ 070

楼冈网墟/ 071

二月二节/ 072

三月三节/ 072

七月田了节/ 073

三埠石海烧塔/ 073

荷塘镇为民村乞巧节/ 074

大鳌水上迎亲/ 074

偷青/ 075

重阳圭峰登高习俗/ 075

小儿百日/ 076

桃源社日/ 077

茅龙笔书法/ 077

海宴汶村书画/ 078

传统中式手绘仿古墙纸技艺/ 078

大理石画制作技艺/ 079

开平壁画/ 079

司前木板年画/ 080

新会木版神祃/ 080

第二章 听觉

广东音乐/ 082

开平民歌/ 085

恩平民歌/ 086

大鳌咸水歌/ 088

恩平木鱼/ 089

开平卖鸡调/ 090

台山民歌/ 091

粤剧/ 092

客家山歌/ 094

赤溪客家山歌/ 094

水井民歌/ 095

台山曲艺/ 095

会城粤曲/ 096

冈州古琴艺术/ 096

白沙古琴艺术/ 098

七星狮鼓/ 098

沙堆八音锣鼓/ 099

崖门海战流传故事/ 100

陈梦吉故事/ 101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 102

地仙孔武德/ 104

马山的传说/ 104

诗伯状元与《梅花百咏》的故事/ 105

状元山的来由/ 105

潮连民间传说/ 106

礼乐民谚/ 106

龙溪诗词/ 107

第三章 味觉

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 110

罗氏柑普茶

制作技艺/ 112

烧腊制作技艺(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 113

海宴冬蓉制作技艺/ 114

马冈鹅繁育/ 115

马冈烧味制作技艺/ 116

汶村五味鹅制作技艺/ 117

赤溪客家擂糖糊/ 118

深井柴火豆沙制作技艺/ 119

土法黑豆沙制作技艺/ 120

手冲姜撞奶制作技艺/ 120

鹤城客家花生加工技艺/ 121

开平火蒜鸡仔饼制作技艺/ 122

外海花生饼手工制作技艺/ 122

婚庆礼饼/ 123

三江牛耳壳制作技艺/ 123

司前油艇凸制作技艺/ 124

恩平裹粽制作技艺/ 124

恩平烧饼/ 126

广海咸鱼制作技艺/ 127

开平疍家菜制作技艺/ 128

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制作技艺/ 129

台山宝塔腊味加工技艺/ 130

田心腊鸭制作技艺/ 131

礼乐腊味制作技艺/ 131

苟记腊味制作技艺/ 132

礼乐脱脂鱼干制作技艺/ 132

大沙茶制作技艺/ 133

鹤山红茶制作技艺/ 134

台山白云茶制作技艺/ 135

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 136

新会柑茶制作技艺/ 136

大有凉果制作技艺/ 137

簕菜茶制作/ 138

洪玄堂龟苓膏制作技艺/ 139

马冈凉粉制作技艺/ 140

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 141

杜阮凉瓜外婆茶制作技艺/ 142

尖尾芋头茶制作技艺/ 142

陈皮龟苓膏配制技艺/ 143

岭南膏方/ 143

龙口牛肉制作技艺/ 144

水步山口圩牛肉节/ 145

马冈牛皮制作技艺/ 146

石板沙黄沙蚬烹饪技艺/ 147

潭碧冬瓜/ 148

鹤城腐竹/ 148

荷塘冲菜制作技艺/ 149

荷塘煎鱼饼/ 150

潮连酿鱩制作技艺/ 150

李氏猪脚姜制作技艺/ 151

赤坎豆腐角/ 151

禾草灰咸鸭蛋传统制作技艺/ 152

司前温蛋卤制技艺/ 152

黄洞米点/ 153

古劳鱼皮角/ 154

塘口家糍制作技艺/ 155

大泽糍仔制作技艺/ 156

塘口糍花制作技艺/ 157

米团糍制作技艺/ 157

外海面制作工艺/ 158

恩平濑粉/ 159

马冈濑粉/ 160

台山黄鳝饭制作技艺/ 161

赤坎煲仔饭烹饪技艺/ 162

第四章 触觉

新会葵艺/ 164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167

司徒浩毛笔/ 170

宫灯制作技艺(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 171

金声狮鼓制作技艺/ 173

冈州古琴斫制技艺/ 175

茶坑石雕刻技艺/ 176

江门蛋雕制作技艺/ 178

外海生恭鲤鱼手工艺品/ 179

台山冲蒌编织/ 180

镇濠泥鸡制作技艺/ 181

金漆彩石镶嵌传统制作技艺/ 182

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 183

台山玉石雕刻技艺(江海)/ 184

台山玉石雕刻技艺(台山)/ 185

马冈竹器/ 186

鹤山狮头制作技艺/ 187

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 188

白沙铜艺制作技艺/ 189

潮连铜虾制作技艺/ 190

靖村竹编技艺/ 190

传统铸剑技艺/ 191

黄氏传统锻刀技艺/ 192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台山大江传统家具制作技艺)/ 193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195

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 197

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 198

明式圈椅制作技艺/ 200

南官帽椅制作技艺/ 201

五足内卷圆香几制作技艺/ 201

镶理石五围屏宝座制作技艺/ 202

云龙宝座制作技艺/ 202

清式屏风制作技艺/ 203

石屋建造技艺/ 203

灰塑(开平灰塑)/ 204

紫丹苏陶制作技艺/ 206

开平木雕/ 207

台山红毛泥雕艺/ 208

马氏中医推拿按摩/ 209

岭南蜂疗/ 210

蔡李佛医药/ 211

余氏针刺三法/ 212

开平邓氏正筋手法/ 212

第五章 嗅觉

小冈香制作技艺/ 214

腐乳酿造技艺(广合腐乳酿造技艺)/ 216

东古牌系列酱料制作技艺/ 218

蚝油制作技艺/ 220

台山蚝油制作技艺/ 222

川岛虾酱制作技艺/ 223

张桥豆豉制作技艺/ 224

台山米酒酿制技艺/ 225

临潮米酒酿制技艺/ 226

鹤城客家黄酒/ 228

山黄皮果酒/ 228

附录 江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29

携这本小书,到江门打卡非遗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享微店优惠购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