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在住房方面,以深圳都市圈为例,提出了以下几条规划内容:
1、优化都市圈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推动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机制;
2、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推动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政配套设施协同发展,探索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在临深片区共建人才社区,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3、创新完善配套土地、财政等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利益共享补助机制;
4、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工作,强化都市圈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共享,加大对都市圈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人群租购住房的支持力度;
5、推动土地供应向保障性租赁住房倾斜,支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6、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对此,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指出:
都市圈,本质上是打破行政管辖的边界,在都市圈内基于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实现人口、住房、规划、土地等要素自由流动,降低要素成本,提高居民福祉和生产效率。
以广州、深圳都市圈为例,核心城市深圳和广州辖区内人口密集,生产要素成本较高,比如高房价、高地价,而且公共服务供给紧张,出现停车位贵等问题,保障性住房缺乏空间落地,职住平衡难以实现。
如果实现了规划目标,在统一规划下,土地、保障房、公共设施、轨道交通、产业等按照要素成本、供给效率来重新配置,高度集中在中心区的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就会迁徙到都市圈内成本较低的空间。这样,不仅是居民的居住、通勤成本会降下来,企业的物流、仓储、生产等成本也会降下来。
广州、深圳都市圈,已经有了发展的雏形或基础,比如广佛一体化,围绕南沙的珠江西岸城市圈建设,比如深圳和东莞之间的一体化,塘厦建设深圳人才房,华为在松山湖建设总部基地等。但是,在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由于行政辖区的界限和基于本地经济利益、税收的考虑,本位主义的阻碍等,还存在障碍,比如规划、用地、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布局,还没有到位。
目前,广州、深圳在人口资源集聚、公共服务集聚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都市圈内其他非核心城市在这些方面与其有一定落差,要素在都市圈内优化配置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一分规划、十分落实,只有真正触碰到体制机制、政绩考核等问题,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才能落实规划目标。
延伸阅读:深圳都市圈问答
问:深圳都市圈有多大?
答:深圳都市圈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问:深圳都市圈如何破解住房难题?
答:共建共享跨市域安居住房。优化都市圈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推动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机制。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推动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政配套设施协同发展,探索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在临深片区共建人才社区,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问:深圳都市圈有哪些轨道重点项目?
答:一、“三横五纵”铁路格局
三横:莞惠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塘厦至龙岗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前海段、深汕高铁和汕汕铁路。
五纵: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惠州段、广深铁路。
二、城际铁路
加快穗莞深城际南延线、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莞增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深珠城际等前期研究,谋划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前海)、深圳东部地区与深圳第二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深莞惠三市跨市市域快线或市域(郊)铁路的规划研究。
三、高铁
东向积极推进深汕高铁建设,增强深圳核心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快速联系。北向开展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前期研究。西向加快建设深圳至江门铁路,推动深珠城际高铁通道功能研究。
相关阅读:
【撰文/制图】冯少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