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份规划聚焦2023年至2030年,展望至2035年。根据规划,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和汕尾部分区域。
河源与深圳都市圈囊括的其他城市同属东江流域,历史同源、地缘相接、人文相亲。具备经济发展动力强、创新活跃度高、城镇化高度密集等特点的深圳都市圈,将在哪些方面辐射带动河源发展?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1
深莞惠河发展轴
《规划》提出,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其中,“四轴”包括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以及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
作为支撑区域空间的重要骨架,深莞惠河发展轴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
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支撑,深莞惠河发展轴将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加快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深圳国际低碳城、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际食品谷、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东莞东部工业园、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深河产业园、深河科技园等开发建设,研究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提升东江流域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平,筑牢都市圈北部生态屏障。
关键词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题中之义。
《规划》提出,打造多向贯通的对外铁路通道格局;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中心,东莞、惠州为支撑,向河源、汕尾延伸,多向放射、内部成网、互联互通的国家高快速铁路通道;东向形成快捷连通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沿海、内陆双通道,北向形成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西向加强与北部湾、滇中、成渝城市群的联系,南向加强与香港的轨道交通联系。
对于河源来说,纳入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意味着融入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以及加强建设城际干线公路。
具体而言,深圳都市圈将大力推行轨道站城一体化开发。《规划》提出,深圳都市圈将按照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开放共享的原则,推动实现综合交通枢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用地空间管控;加强交通枢纽、重要站点、口岸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西丽、机场东、光明城、罗湖口岸/火车站、前海、皇岗口岸、清水河、坪山、深圳东、五和、大运、平湖、深汕、东莞中心、虎门、滨海湾、东莞、东莞东、东莞南、东莞西、松山湖、惠州南、惠州北、惠阳、汕尾、陆丰、河源东等枢纽及站点的站城一体化开发;鼓励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功能的混合开发,推动职住平衡。
此外,深圳都市圈还将建设以深莞惠为核心辐射河源、汕尾的高速公路网,统筹跨界路网及客运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快捷连通的一体化干线公路网络。
关键词3
飞地经济
随着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启动,各界对再度携手的深圳与河源充满期待。今年来,河源通过在深圳建立孵化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招商工作展厅等,充分利用深圳的人才、技术、区位和资金等优势,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对“飞地经济”多有着墨,对于大力推进“反向飞地”建设的河源来说,无疑又是一重利好。
《规划》提出,深圳都市圈将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推动汕头、潮州、河源、汕尾、惠州三县等省内对口地区合作共赢,推进“飞地”产业园建设,以“总部+基地”“生产+服务”等形式延伸布局产业链项目,推动“带土移植”深圳制度和改革经验,实现“飞地”产业园硬件、软件与深圳同城化和更高水平的共赢发展。
此外,深圳都市圈还鼓励省内各市在深圳试点“反向飞地”,探索开展设置园中园、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加强与汕潮揭、湛茂都市圈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要素资源互补、基础设施联通和产业项目合作,合力共建广东沿海经济带。
关键词4
城乡要素跨界配置+产业有机融合
在都市圈内培育建设联结城乡的功能平台,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百千万工程”对于都市圈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河源而言,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意味着优化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建设县城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试点、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方面,《规划》提出,实施惠城区、陆丰市、海丰县等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鼓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专业集聚区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园区;推进以优质蔬菜、丝苗米、茶叶、生猪、家禽、水产、荔枝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一县一园”全覆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对接湾区大市场,高水平建设“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高标准打造惠州、汕尾粤港澳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全面建设县城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试点方面,《规划》提出,推进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东源县、海丰县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建设,有序推进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融合省级市县试点及船塘镇、碣石镇、厚街镇、塘厦镇、杨村镇、横沥镇等中心镇试点建设,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发展“万绿河源”等都市圈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乡村工匠”工程,壮大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提高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各项收入。完善涉农补贴政策,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
【整理】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