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里记下袁枚在肇庆吃到的这三种猪肉做法:一罗簑肉。一锅烧白肉,不加作料,以芝麻、盐拌之;切片煨好,以清酱拌之。三种俱宜于家常。端州聂、李二厨所作。特令杨二学之。
我们先把这三种肉的做法放一边,之所以说这三道菜也是粤菜,这是因为袁枚就是在肇庆吃到的,而且应该是堂弟袁树那里吃到的,做这三道菜的厨师是聂姓厨师和李姓厨师。可能有人会说,袁树也是浙江人,他到广东做官,也可能带着浙江菜的师傅来,所以在肇庆袁树家里吃的菜不一定是粤菜,问题是,这一条最后有一句:令杨二学之。
袁枚首任掌勺大厨师叫王小余,他烧的菜肴“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王小余死后,袁枚为了纪念这位优秀厨师,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王小余是我国古代唯一去世后有传的名厨。王小余去世后,袁枚聘请了不少厨师,这趟岭南之行,除了刘霞裳等弟子跟随,袁枚还把厨房的杨二厨子也带上,估计是便于“偷师”,同时万一路上吃不惯,也可以让杨二做点随园菜。如果“端州三种肉”是浙江菜或淮扬菜,就不需要“令杨二学之”了。《随园食单》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哪一家、哪个厨房的菜,他都祥细标明,这几道菜就以“端州三种肉”命名,妥妥的粤菜!
这三种肉的做法,其中的“罗蓑肉”,在这一条之前袁枚就单列了一条:“以作鸡松法作之。存盖面之皮。将皮下精肉斩成碎团,加作料烹熟。聂厨能之。”这个聂厨,就是“端州三种肉”中提到的“端州聂、李二厨所作。”的聂厨师,不是袁枚家里的厨师。而“鸡松法”则在后面“羽族单”里,做法是:“肥鸡一只,用两腿,去筋骨剁碎,不可伤皮,用鸡蛋清、粉纤、松子肉、同剁成块。如腿不敷用,添脯子肉,切成方块,用香油灼黄,起放钵头内,加百花酒半斤、秋油一大杯、鸡油一铁勺,加冬笋、香蕈、姜、葱等。将所余鸡肯皮盖面,加水一碗,下蒸笼蒸透,临吃去之。”鸡松这道菜是袁枚和杨二师傅在粤菜“罗衰肉”的基础上改良的一道菜,归入粤菜中也未尝不可。
说回端州三种肉的做法:罗蓑肉是将五花肉改成方肉,把肉皮下的肉片下,肉皮保持完整,肉斩成碎团,松子、鸡蛋清、芡粉拌均搅上劲,用香油炸至黄色,起锅放碗里,加上百花酒、酱油、鸡油、冬笋、香菇、姜、葱,再将猪皮盖在上面蒸熟,改刀摆盘;第二种叫锅烧白肉,猪肉不加作料,白煮成熟,切片以芝麻、盐拌着吃,与我们今天的蒜泥白肉不相上下;至于第三种,袁枚连名字都懒得起,估且叫拌白肉吧,白肉切薄片煨好后,蘸酱油吃。
这三种肉,袁枚说“俱宜于家常。”我看“罗蓑肉”先炸后蒸,还要加那么多佐料,复杂得很,一点也不家常。后两种倒是很家常,不过想一下也知道不见得有多好吃,现在粤菜里早就不见它们的踪影,有些菜失传是有原因的。
来源:辉尝好吃
编辑:李欣颖 许景然(实习)
编审:朱嘉豪 黄咏欣
端州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