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五圈”齐发,广东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丨经济粤评

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

12月20日,广东都市圈五“圈”齐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方案全文发布,为广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再添一把火。

孤城不兴,无圈难盛。都市圈,不仅是城市的“朋友圈”,更是交通圈、产业圈、创新圈、生活圈和高质量发展圈。从城到圈,意味着更开放的生产生活空间、更自由丰沛的要素流动,以及更充分的经济潜能释放。

在粤评君看来,此次发布的五大都市圈规划,不仅是广东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份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增长极的建设蓝图。

重磅首发|五大都市圈亮相!@广东人,你家乡的发展潜力在哪里?

都市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首先,何以成圈?

《现代世界史》如此描述距离带来的挑战:“中国和阿拉伯的水手们使用海洋进行跨亚洲和东非的贸易……然而就绝大部分的人类历史而言,无论人、信息或命令,其传递速度都不可能快于每天30英里。”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速度的提升,从过去的“车马很慢”到如今的“一日千里”,密切交流的时空范畴不断扩大,人、物与信息也在更远距离、更大规模流动中寻求最优配置。

有学者认为,都市圈本质是由职住、通勤关系形成的统一劳动力就业市场。因此,按照世界通行做法,普遍将1-2小时通勤作为城市群、都市圈的界定范围。

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此也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二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

假设以超大特大城市的核心区为圆心,其半径为30公里,那从核心区边缘算起,向任何一个方向50公里作为1小时通勤的极限,那么可以推断出,一个都市圈的有效总半径为80公里左右,其面积大约在2万平方公里。

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五大都市圈的基本信息:

根据五大都市圈规划,广州都市圈到2030年实现中心城区1小时乃至更短时间通达;深圳都市圈到2030年总体形成1小时通勤圈;汕潮揭都市圈到2030年实现三市主城区30分钟通达,全域1.5小时通达。

此外,湛茂都市圈已实现1小时通勤,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已实现珠中江三市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

其次,谁有资格“拉圈”?

广州、深圳都市圈自不必说。两个常住人口逼近2000万大关的超大城市,去年GDP分别为2.88万亿、3.24万亿元,辐射带动能力强大。

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中,珠海是西岸核心城市,去年人均GDP达16.40万元,居全省第2,不仅“小而美”更“小而强”;汕潮揭都市圈,汕头是经济特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省域副中心城市;湛茂都市圈,湛江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产业已集群成势。

再者,为何要建都市圈?

大城市作为要素流动的枢纽,对周边区域集聚、辐射作用的不断增强,推动跨区域协同也就成为必然。

广佛接壤边界长约200公里,交通同城化基本实现,佛山黄岐步行街别名“中山九路”,更别提诸多住在佛山、广州上班的广佛“候鸟”。而这次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同时推进肇庆、清远中心城区积极承接广佛优质资源要素外溢和非核心功能疏解,逐步打造都市圈新动力源和增长极。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在改革开放史上熠熠生辉的标语,对都市圈建设同样有效。

1小时通勤,体现的是“圈”内城市的紧密联系,都市圈也能借此推动产业、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以汕潮揭都市圈为例,三市之间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尚未建成,成为其发展制约因素之一。规划提出,通过城际轨道有效串联汕潮揭中心城区和三大高铁站、机场等,以此为基础,构建“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并通过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等措施,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但要注意的是,一体化,不代表同质化。正相反,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规划文件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从创新产业峰峦如聚的深圳,到万绿湖水满目堆翠的河源,广东21城各有特点。而在一个开放经济系统中,要素禀赋、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

统计表明,五大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93.6%,常住人口占全省85.41%。促进都市圈内部、都市圈之间实现高效联通,将有力推动广东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如果五大都市圈来PK

如果把广东21市视为一个班级,五大都市圈就像是新组成的五个小组。新的竞争发令声响,谁更有机会抢占先机?

先看实力最强的两组尖子生: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

覆盖超3000万人的广州都市圈来了!打造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

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来了

广州在交通物流、医疗教育和汽车产业等领域优势明显,但也面临功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度集聚等问题。而同属广州都市圈的清远则具有生态环境等优势,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广州在经济总量上面临其他城市日益紧迫的赶超压力,利用都市圈建设将更广区域作为经济腹地,将有助于巩固其经济地位。

通过都市圈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广州疏解转移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强化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肇庆进一步提升都市区发展水平,也有利于清远、云浮、韶关市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更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更加开放的经济合作空间与平台。

从定位上看,“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是广州都市圈的首要目标。文件提出,广州都市圈要进一步强化其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枢纽地位,并成为国际一流的信息枢纽;在协同创新方面,将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州国家实验室等,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打造国内标志性风投创投集聚区。

隔珠江口相望的深圳都市圈,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为首要目标。规划提出,进一步发挥深圳核心引擎功能和超大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

换言之,深圳要代表广东全班去参加更高级别(全球)的发展竞赛。如何在都市圈内部进行更为高效的创新与产业协作,也就至关重要。

规划提出,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推动都市圈科学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建立服务都市圈、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同时构建“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等多个跨区域产业组团。此外,在五大都市圈中,深圳都市圈也是唯一将研发投入强度列为发展目标的:2030年这一指标将达5%以上(经合组织国家平均2.71%),对创新的重视可见一斑。

紧邻广州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可视为第二梯队,其任务是打造大湾区重要增长极。

向西向海向未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亮点

不过和深圳不同,其产业赛道直接瞄准:先进装备制造。2022年,其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约2229亿元,占规上工业的“半壁江山”。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海工、运输设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研制成功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填补了国内空白;全球首个吉瓦级别的液流电池制造基地全面投产;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产业项目加速布局……今年以来,珠西都市圈的装备制造正在不断刷新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记录,发展动力强劲。

从更大范围看,珠西都市圈还将成为解决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并通过深中通道等跨江通道,实现与深圳都市圈更紧密的联系,让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成色更足。

再来看分列于东西两翼的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胶己人:汕潮揭都市圈规划发布,家乡将有大变化!

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目标: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

这两个“圈”有很多共同点:区位上看,都是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连接处;产业上都有着大型石化基地的布局;与周边协作上都将“核+副中心”作为动力机制。

不同在于,湛茂都市圈更强调在全国区域联动的作用。

海风吹余舟,夜渡徐闻垠。湛江与海南隔海相望,沿海岸向西是北部湾,向东是粤港澳大湾区。借此地利,湛茂都市圈将“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首要目标,未来将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交流合作。

汕潮揭都市圈则致力于建设成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增长极,谋划借助华人华侨优势吸引全球金融资源和高端产业资源落地,推动由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向区域创新中心转化。

但我们也要看到,都市圈的比拼,不只是产业经济。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达74.79%,已进入城镇化成熟稳定阶段。不论是增强城市内生动力,还是贯彻“以人为核心”,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次文件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的领域,从医疗教育向养老、托育、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拓展。比如,广州都市圈将建设一批高质量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城市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汕潮揭都市圈将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区域内无障碍兼容应用。

二是一些长期群众期盼的跨区域难题有望加快破解。例如,深圳都市圈将推动在临深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深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共享学位等。

毕竟,人流的方向,就是城市兴盛的最强信号。

都市圈是广东的更是全国的

做好都市圈建设,还需在更大的格局视野中谋划推进。

具体而言,五大都市圈发展不是各自孤立的、彼此割裂的,而是统一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的联动发展。

这在两个方面体现明显。其一,广深在双城奔赴。规划文件提出,广州都市圈向东,将建设“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侧重重大创新平台紧密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建设;深圳都市圈向西,将建设“深莞穗发展轴”,构建布局合理、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

其二,以广深牵引全省。在五大都市圈中,广州、深圳都市圈均肩负带动辐射其他都市圈的任务。

广州都市圈将向南与珠西都市圈联动发展,向西实现湛茂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互联、平台共建、技术协作。深圳都市圈将通过“深莞惠河发展轴”带动粤北发展,向东连接汕潮揭都市圈,向西跨过珠江口,与中山等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

粤评君看来,正如规划所表明的,都市圈的本质特征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生成、相融。

这就好像原始森林,因为植被密度高,一方面,每一棵大树(特大超大城市)都努力往高处生长,吸收更多的阳光,于是在竞争中都变得更加笔直、高大。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等级的城市乃至镇村)也各取所需、互相滋养,形成自我循环、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

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创新外溢效益已经得到体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前100个集群当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二。

通过五大都市圈,还将有助于发挥广东在人口、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激发巨大的市场需求,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22年,五大都市圈常住人口达1.08亿,占全省比重85.41%,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8万亿元,占全省超90%,万千企业正是从广东市场走向全国、全球。

杰弗里·韦斯特将城市比作“一台不断缩小的时光机”,理由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生活节奏会逐渐加快,带来更多的社会互动、创新创意和财富增长。

如今,奔跑在广东时速350公里高铁轨道上的,是带着最新专利寻找产业化落地的创新先锋,是城市间穿梭往来的万千打工人,是穿行于南粤大地尽享绿美广东的海内外旅行者。

苍穹之下,人与城市的发展有着无穷的可能性。将可能性追根究底,探索城镇化中更多机遇和潜能,就是都市圈正在行进的轨迹。

独家丨五大都市圈规划有何深意?省发改委主任艾学峰权威解读

【撰文】南方+记者 王彪

策划】吴哲

参考资料:

①《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张学良、陆铭、潘英丽,主编。

②《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杰弗里·韦斯特

③《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④《现代世界史》R.R.帕尔默 等著

⑤《客观准确把握1小时通勤圈内涵特征 引领支撑我国现代化都市圈稳步发展》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周煦钊 彭奕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