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阳江之南,一座“乘风而起”的产业新城,正拔节生长。
一批批优质项目纷至沓来,一笔笔重大投资持续加码……今年以来,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聚焦制造业当家,打好精准招商和做优服务“组合拳”,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强有力的项目底盘支撑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前三季度,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GDP同比增长5.0%;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5.4亿元,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亿元,同比增长75%;工业投资完成33.61亿元,同比增长97.6%。
新项目、新技术、新产业……该区正从多个维度展示量质齐飞的生动图景,在“新”潮涌动中,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推动全区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精准招商出成效
龙头企业集聚“串珠成链”
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A区一角。
走进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来往的车辆和轰鸣的机器声都在诉说着它们的忙碌。近年来,该区以制造业立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合金材料和风电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引进了广青科技、宏旺实业、甬金科技、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吸引了上下游企业接连落户,合金材料产业突破千亿,阳江国际风电城加快建设,打造成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聚度最高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如何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优等生”?深挖原因,三个词最为关键:精准、专业、产业链。该区以打造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延链强链补链、降低生产成本为抓手,瞄准头部企业和关键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链引商、以商引商。
在发展合金材料、风电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制定了产业图谱,按照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主动出击。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头作用,主动对接“双区”,前瞻谋划、及早布局,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我们把招商引资目标转移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上,引进了超过90%的上下游资源,成为国内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完整度最高的基地。合金材料迈入了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从冶炼到压延、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格局。”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梁崇边介绍,完整的产业链也给了招商工作和新引进企业充足信心,有的地方曾给企业开出“建好厂房、免费使用”等优厚条件,但企业仍选择了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更为完整的阳江高新区。
百亿企业甬金科技三期项目今年正式投产。
不仅招商、亲商,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也重视选商。“以前招商是填空题,来者不拒;现在我们是选择题,优中选优。”该区党工委副书记谢彦举介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仅仅只看项目对经济的影响,还综合各方面的指标对企业进行考察和评估,重点聚焦项目效益、品质、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设立门槛把好招商的关口,确保引进品质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当前,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还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积蓄新的发展动能,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谋划做大做强新型储能产业,同时规划建设绿能产业示范园,加快建设绿色能源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下一步,还计划引进新能源汽车轮胎、多品种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需要欧盟绿电认证的家电、新材料等产业,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增长后劲。
项目推进更高效
开足马力打造“高新样板”
总投资90亿元的LNG调峰储气库一期在建项目。
如何以大项目拉动大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坚持把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动工、快建设、快投产作为重点工作,一鼓作气、全力以赴,让项目加快投产、配套加快完善、产业加快成型。
从拿地开工到投产,中材叶片项目仅仅用了9个月,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广东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于去年底全面推进建设,目前已投产在即……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一年内完成,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屡屡刷新纪录的“高新速度”。
仅用9个月建成投产的中材叶片大型生产基地项目。
作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首批拿地即开工项目,广东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在行政审批、施工建设方面十分顺利。“在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目标。”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的是重型装备,市交投集团与公司签订协议,将已建好的J15#、J16#号码头交由公司配套使用,为接下来的装备海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高新速度”,源于政府部门的服务力度。今年以来,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在产业空间供给、劳动力供给、资金供给等方面出实招、出硬招,在项目立项、用地、用能、环评等审批服务上全力支持配合,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健全容缺预审制度,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建设、投产、达产”周期。
提前谋划土地,实行“熟地招商”,让土地等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土地供应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出让模式,成为我市“先租后让”模式的首个成功案例,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目前,落户该区的广东润龙风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润龙铸锻有限公司已成为首批受益的企业,经初步估算,两地块挂牌起始价按租赁5年价格确定,与传统供地模式按出让5年价格相比,为企业近期节约拿地成本约1.8亿元。不仅达到了惠企利企的目的,也增强了企业投资经营的信心,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港口工业园B区蓝水新能源、东方海缆制造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对于项目建设,我们尽可能想到企业前面,提高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地效率,保障项目能尽快落地。”谢彦举介绍,该区出台了《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新出让用地开发建设预受理实施方案》,对能带方案出让的宗地尽量开展带方案出让,使更多的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同时按照政策要求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预受理”办理相关业务,为企业提供办理材料模板、全程指导企业办理,推动拿地即开工目标的实现。
今年,该区有19个新动工项目
计划总投资201.7亿元
有10个新投产项目
总投资42.66亿元
热火朝天忙建设成为了该区的常态
也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优化服务讲实效
诚意满满引得“金凤筑巢”
阳江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撑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速度,体现了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高效的办事效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真诚,是吸引重大项目纷纷“筑巢”的关键。
“真诚才是必杀技。”为做到高效、精准有效招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梁崇边根据产业图谱,亲自带队上门精准招商,今年共拜访企业48家。在招商过程中,做得最多的就是设身处地给企业算账。谢彦举笑称,吸引企业落地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提供的优惠,更多的是设身处地为企业剖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为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实行“项目制”,从与企业对接到项目审批、落地运营,一竿子插到底,招商团队对企业诉求要认真梳理分类,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负责解决企业的困难,拉近了党政部门与企业的距离。
许多企业在项目落地之初会希望政府部门少管点、莫打扰,而该区全方位、全过程的贴心服务,让企业转变了想法,都希望区里常上门、多管一点。“公司在阳江加大投入和布局,是看好阳江合金材料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以及阳江良好的营商环境。”阳江宏旺实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政企应当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才能赢得产业的长远发展。”谢彦举表示,该区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创新招商理念、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努力营造招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理念,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列出职责清单和负面清单,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 办结制、代办服务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完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力抓好联审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早日开工投产。认真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切实为招商企业松绑解困排忧,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1至11月,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签约及意向项目29个,总投资287.2亿元。目前,在建投资超十亿项目8个,总投资 211亿元,总达产产值284亿元。接下来,该区将继续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为推动我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服务有温度 发展“加速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每隔一段时间走进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这里总会发生不小的变化——落地的项目越来越多,新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往的车辆、货轮络绎不绝,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以不变应万变。变化的背后,是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干部职工一如既往的真诚和热情。“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用网络上的这句“热词”来形容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的营商环境恰如其分。通过该区领导班子以及选择落户于此的企业家讲述,我们不难发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对当地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全力支持,让一个又一个龙头企业积聚于此,串珠成链。产业崛起势如虹成为必然的结果。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拼硬件,该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拼软件,党委政府时刻准备着,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好企业。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座“乘风而起”的产业新城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广东阳江发布编辑部出品
统筹 | 杨国华 许晓峰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陈思捷 陈子玲 通讯员/梁敦敏)
图片 | 梁文栋 敖卓俭
编辑 | 陈子玲
校对|孙星准
审核 | 张健青
终审 | 黄 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