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新开涌:景色美了,治水治出新空间,时长共1分37秒)
彩虹绿洲湿地公园旁,后山新开涌静静流淌。河畔芳草萋萋,亲水平台上,到处是散步、下棋、运动和遛狗的市民,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这里是藏在中山市西区街道繁华的彩虹片区高楼丛中的一片亲水空间。谁能想到,一年多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度出现轻度黑臭水质,水体黑臭让居民避而远之。
随着中山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后山新开涌成为重点治理河涌之一。如今,河涌水质已不黑不臭,还打造了河岸生态亲水平台,增加了自然景观和公共绿色空间,形成了市民近悦远来的休闲好去处。
后山新开涌旁增加了自然景观和公共绿色空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水质污染,“以前都捂着鼻子走”
从西区街道城市主干道彩虹大道转入翠虹道,驾车不久就可抵达后山新开涌。站在河涌边上四处望去,周边布局了不下10个商品房小区,不远处还坐落着中山市中医院。
“这里是西区街道彩虹片区的核心区,周边居民数以万计。”西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尧聪介绍,后山新开涌位于中山市西区后山社区,是狮滘河的一条支流。河涌虽然全长只有2公里,但其所在的西区彩虹片区是西区街道主要的住宅及商业集聚区,是西区街道当前发展的重点区域,居民小区密集。
商住区密集的特点,给后山新开涌治理带来了压力。
尤其是近10年来,彩虹片区飞速发展,新建起一批商住小区,人口快速增长。由于污水管网不完善,排污管理跟不上,污水直排进入河涌等问题突出,后山新开涌水质每况愈下。加之后山新开涌为断头涌,水动力不足污染物不易排走,长时间积累导致河道底泥淤积情况严重,污染物大量沉积河底形成黑臭底泥,造成河道内源污染,严重影响河涌水质。
“以前大家看着都远远躲开,捂着鼻子走。”吴小姐在后山新开涌旁居住了7年。回想起河涌此前的情况,她仍印象深刻。河涌水质发黑发臭、垃圾漂浮,每到晚上,尤其是夏季,站在河涌边上数米远都能闻到臭味,住在河边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后山新开涌水质问题也成了当地发展亟待解决的“城市病”。
源头治理,重现水清岸绿
针对市民的整治诉求,西区街道启动了实施后山新开涌综合治理工程,系统开展河涌控源截污、河道清淤、雨污分流、支管到户改造等内容,全链条根治河涌污染。
控源截污方面,针对沿河涌存在多处污水直排口问题,工程对河涌两岸污水排口进行截污。针对旱季有污水混入雨水管道排入河涌的问题,工程根据排口水量及河涌水位,在雨污混接排口上游新建不同形式的截流井,将旱季污水截流到污水管里。对上游错接点进行梳理改造,并封堵了中医院接入翠沙路雨水管的错接点。
河道清淤工作方面,工程采用水上浮船挖机带水清淤和挖掘式干法清淤等方式,累计清淤超过1.3万立方米,进一步提升了河涌的水动力,减少了内源污染,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虽然目前控源截污工程和清淤工程均已完成,但治理工作并未就此结束,治理的关键还在于源头。
经过治理,后山新开涌水质已不黑不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控源截污和清淤工作开展的同时,西区街道逐步对后山新开涌周边学校、医院、菜市场等公共机构建筑物以及住宅小区开展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支管到户改造,从源头对雨水及污水管网进行梳理分流,杜绝污水通过混接、错接点进入雨水系统后排入后山新开涌。
陈尧聪表示,目前后山新开涌周边沁美家园、臻汇公馆、合景招商映月台、越秀天樾湾、华润仁恒公园四季、棕榈彩虹等15个小区已完成改造,中山市中医院、西区中心小学、中山市第三幼儿园、中山市西区特勤中队、烟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5处公共机构已实现雨污分流。其他小区、公共机构及排水户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
经过系列治理措施,晴天时后山新开涌已无污水排入,结合河涌保洁全覆盖,河面漂浮物、油污、生活垃圾等得到及时清理,水质得到有效提升,已达到消除黑臭目标。
结合河涌治理,西区街道还在岸上同步开展相关建设工作,打造亲水平台等空间。后山新开涌下游流经彩虹绿洲湿地公园,如今,河涌新建起的亲水平台已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后山新开涌旁的彩虹绿洲公园,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全民共治,守住治水成果
后山新开涌治理带来的不仅仅是变好的水岸环境,还有市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陈尧聪表示,在推进后山新开涌治理过程中,西区街道尤为注重做好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工作。街道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后山新开涌区级河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部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治水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街道通过定期发布治水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加强了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治水工作,组建了西区街道“河小青”护河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烟洲社区党委委员刘健荣全程参与了后山新开涌治理工作,见证了市民对后山新开涌治理的态度变化。
“刚开始时大家都不太理解,也不积极参与。”为做好河涌周边居民的思想工作,调动更多力量参与治理,刘健荣与街道和社区团队深入社区走访,向市民讲解工程情况和相关政策。经过多次宣讲,参与进来的市民和单位机构逐渐多了起来。沿街商铺自主报备排污情况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的小区物业公司还主动出资,借治水契机,完善小区内部排污管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后山新开涌是西区街道水环境治理的缩影。随着水污染治理攻坚深入开展,西区街道河涌水质治理也持续取得新进展。2023年中山市镇街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排名出炉,西区街道排名第9位,比去年上升8位。其中,水质指数CWQI同比上一年度改善39.61%,水质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2,水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
后山新开涌新建起的亲水平台已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陈尧聪表示,为了巩固水环境治理效果,西区街道将充分发挥《西区街道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统筹作用,进一步落实河长制,依托六联系工作制度,形成部门社区联动排查机制,加强河涌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及时协调、督促和处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快推进城污、农污、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鱼塘尾水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六污同治”工作,从源头杜绝污水流入河涌。同时,攻坚推进暗涵治理、内涝点整治工程,持续做好河涌保洁,通过多方合力,全民共治,进一步巩固提升治水成效,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直面水污染问题,在珠江西岸,拥有1041条河涌和典型岭南水乡风貌的中山市,打响了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治水硬仗。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中山拿出了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攻坚水污染治理。即日起,南方+记者将深入走访多个镇域,直击基层一线治水成效,敬请垂注。
点击进入专题>>>岐水安澜 绿美中山
【统筹】罗丽娟 曾艳春
【撰文】雷海泉
【拍摄/剪辑】叶志文
【制图】朱晓宇
【通讯员】廖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