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揾钱”,帮你修路,送孩子上学……这样的“神仙友谊”,在莞韶两座城市间已存续了二十一年。
自2003年始,东莞累计选派1364名干部、投入68亿元帮扶资金,发力莞韶产业共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教育帮扶,结出累累硕果。
跨越山海再出发。今年6月,新一轮莞韶对口帮扶协作启动,将以“百千万工程”引领对口帮扶协作和产业有序转移合作,续写“双城故事”的新篇章。
产业造血,铺就家门口致富路
12月中旬,韶关气温骤降,胜源名龟科普基地里却热火朝天,游客如织。在参观完十几种珍稀名龟后,游客们围坐在户外的火炉旁,听着火苗“噼里啪啦”的响声,享受龟苓膏、龟汤等美食。待到聚餐结束,基地还会给每一位未成年游客赠送一只小龟。
短短两年内,养龟之风刮遍大陂村,本来不知名的小村,摇身一变成为韶关“龟谷”。
目前,大陂村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饲养了超过100万只乌龟,全村300多个村户中,有百户以上从事龟饲养业。连人们闲聊时的话题,都从外出务工换成了交流养龟经验。
故事的开始需将时间回拨到2021年5月。大陂村是韶关市辖区的近郊村,这里山多地少,山地和耕地比例达到了惊人了的10比1,难以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少地、缺人、缺产业的现状让该村的乡村振兴之路道阻且长。
早在2013年,东莞便与韶关结成对口帮扶关系,以东莞之所能,济韶关之所需。在省启动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的背景下,东莞驻新韶镇工作队帮助大陂村成立乌龟养殖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发展龟养殖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日子好起来、生活靓起来。
“现在我们的产值接近400万元,为37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帮扶工作队队长林智聪介绍,能实现这一产值,多亏了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
其中,一产是龟养殖业,2022年全社销售龟苗1.2万余只,销售额超80万元;二产是龟加工业,主做乌龟宰杀、龟苓膏加工等业务,目前产值有105万元;三产是发展龟旅游业,规划建设胜源名龟科普基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科普基地从今年6月起运营,已累计接待学校研学、企业团建30多批次,今年预计能带来200万元销售额。
红火的生意让村民们喜笑颜开,也吸引了众多兄弟乡镇前来取经学习。当被问起致富秘诀时,林智聪笑着说:“多条腿走路,打造全产业链条,把集体收益和产业效益转化为群众切实可见的利益,就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宽敞明亮的厂房内,缝纫工人身着蓝色工装,熟练地进行穿针、缝盘、理线等多重工序。东莞驻乐昌市梅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朱亮自豪地说:“这些工人都是当地妇女,在这里工作,既可以顾家,又能够增收,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平均培训1名工人,就能给一个家庭增收每月4000元。”
据了解,梅花乡村振兴车间是韶关第一家乡村振兴车间,由大朗镇对口帮扶。该车间结合大朗镇毛织产业的特色优势,将毛织产业链条延伸到当地百姓家门口,破解人口外流严重、居民收入不足的难题。
“目前这种增收模式效益良好,我们先后在乐昌市3个镇7个村成立10家乡村振兴车间,帮助300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朱亮说。
科技赋能,共建产业结硕果
韶关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曾斩获“全国第一座土法铀水冶厂所在地”“广东第一辆汽车投产地”等诸多名号。时光荏苒,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韶关传统工业渐渐被“雨打风吹去”,新能源、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渐成支撑韶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东莞不断输送成熟经验、人才资金,助力推动韶关“产业立新柱”,华韶数据谷产业园便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电脑风扇的“呜呜声”、硬盘的读写声以及空调运转的噪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华韶数据中心独特的背景音乐。这里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机柜,机柜内部满装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它们是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心脏”。华韶数据谷综合部总经理劳玉婷介绍,华韶数据谷项目是韶关加速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的重要载体,计划打造成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
“作为东莞康华集团旗下康华数字板块全资子公司,2019年,我们决定在韶布局华韶数据谷项目。现在,园区已建成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首个大型数据中心机房,体现出一定的产业上下游核心凝聚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劳玉婷说。
据悉,华韶数据谷已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引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南方数据中心、联通沃音乐落户园区,并与康华医院、昱闼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市南方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舜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达成协议,机柜销售数量超过3000架。
目前数据谷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投资额约15亿元。二期计划建设高标准数据中心3栋,可承载6kW机柜约9000架,同时建设配套综合楼及柴油发电机楼各一栋,在增强算力基础的同时,完善园区周边配套功能,发挥园区作为韶关大数据产业先锋项目的作用,为韶关大数字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距离华韶数据谷产业园不远处,华科城莞韶双创(装备)中心(下称“莞韶华科城”)已成为韶关乃至粤东西北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之一。
2016年,基于韶关大而不强、小而不精的产业现状,东莞与韶关决定共同成立广东东韶实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合资合作”模式,引进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建设莞韶华科城。
目前,莞韶华科城已累计孵化95家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39项,带动就业岗位6000个,园区企业年产值2.8亿元,并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通过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我们希望搭建一座桥梁,实现莞韶两地人才互通和科技互联。”莞韶华科城相关负责人孙强表示,未来莞韶华科城将更多承接东莞外溢企业,以成本优势吸引企业投产建厂,同时为韶关企业对接更多东莞创新资源,填补韶关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缺口。
教育帮扶,提升源头教研能力
临近退休,东莞市南城阳光实验中学副校长邓小林主动请缨,前往韶关支教。动身前,不少朋友闻讯发来关怀短信,邓小林告诉他们:“这几年我多次到韶关给老师们做讲座,了解到韶关多数学校在集体备课这一环节上的欠缺。我很快就要退休了,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岗’,帮助他们改良这一环节。”
今年8月,邓小林动身前往南雄市全安中学。到校的第二天,他便应邀去到距学校60公里外的一所中学为老师做讲座,在那里,邓小林感受到老师们对集体备课的浓烈兴趣,一个想法从他头脑中冒出来。
“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帮扶不能只停留在帮助授课、帮扶贫困学生、捐赠图书仪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帮扶教师’,帮助教师们提高教育教研能力,方为长久之计。”邓小林说。
怎么办?邓小林想到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的一种备课活动,但集体备课要落到实处,就需要编写一本适合学情的导学案。
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快,一只拦路虎出现在邓小林和团队面前。由于南雄市多数中学规模较小、学校内部同科教师较少,难以抽调力量编纂导学案,集体备课成为一件遥遥无期之事。邓小林意识到,要推动集体备课落到实处,首先就要解决教师们的认知问题,一方面使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一方面培训教师掌握编写导学案和集体备课的能力。
从9月到12月,邓小林奔走在南雄市一所所中学间,通过讲座的形式宣讲如何编写导学案。渐渐的,教师、校长、各教研片区的负责人都熟悉了他的身影,碰到时总会亲切的招呼一声:“邓老师,别忘了来我们学校讲课。”
除开宣讲工作外,邓小林的精力全倾注在编写化学导学案上。这本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核心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内容难度照顾高中低层次学习能力的学子。导学案建议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行为、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作出规定,旨在推动常态化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编写导学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我们想通过说课比赛来决胜负;导学案使用的情况如何?以片区为单位的赛课是试金石。”邓小林表示,未来教学组将思索更多“金点子”,助推全部课程使用导学案,为南雄市集体备课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一直以来,东莞将教育帮扶作为重点民生项目部署推进,推动两地共同成立领导工作小组、签订五年帮扶协议。2021年10月至今,东莞向韶关累计派出支教教师191人(一学年),接收两批共309名韶关教育人才(一学期),面向韶关教育人才开展7大类培训项目,参培人员达到3074人次。同时,东莞还会同韶关创新建立“莞韶名师工作室”26个,安排东莞10所公办中职学校与韶关13所中职学校结对帮扶。
【文字】南方+记者 唐卓
【图片】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