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周海媚工作室方面发文称,已经完成了告别仪式。
周海媚的离世,牵扯起无数人久远的记忆。
在许多影迷眼里,她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视高峰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在那个时代,每一个美人,都散发着不同的夺目光芒。
她们有的明媚,有的温婉,有的灵动,有的英姿飒爽。“70后”“80后”更喜欢将她们称作“不干胶”美人。
“不干胶”就是贴纸,在那个年代,大街小巷最畅销的就是香港明星的贴纸。学生们回家路上总会买上一张偶像的贴纸,贴在书上、桌上,甚至是床头。
那时很难评出谁是第一美人,每一种美都有各自的亮眼之处,百花齐放,荟萃成一幅港风美人图鉴。
那个年代的众多“港风美人”,何以惊艳时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特别邀请了三位专家进行圆桌对话。
郑焕钊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海玲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
吕宣 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助理
焦点1:
“港风美人”光环背后,是粤文化的强势席卷
南方+:当我们在怀念周海媚,我们在怀念什么?
郑焕钊:港星周海媚的逝世所引发的怀念,是近年来兴起的港风怀旧潮流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是对上世纪香港流行文化黄金时代的怀念。
今天人们对港风的怀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那个时期对充满活力和多元的未来的想象;而那个时代的港风美人,以其自然、明媚和别致的时尚风貌,构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整体性对未来美好想象的一个部分。
周海媚。
南方+:那个时代的港风美人,为何如此令人怀念?
刘海玲:我们在怀念周海媚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女明星群体,怀念的是群星闪烁的上世纪末香港影视黄金时代。林青霞、梅艳芳、张曼玉、钟楚红、张敏、朱茵、王祖贤、关之琳、吴倩莲、黎姿……她们不全是香港本土人,但都在香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背景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银幕形象,成为那个时代香港流行文化的一个象征。
这是一个数量众多、千姿百态、风情万种、难分伯仲的美人群体,她们优雅、精致、美艳、妖娆、娇嗔、纯情、英姿、灵气,个性鲜明,各有韵味,蕴含着人们对美好女性的纷纭想象。
梅艳芳。
吕宣:我们所熟知的“港风美人”,她们从小浸润在这种充满向上力量、东西方融会贯通的文化环境中,常常展现出一种融合了现代女性的热情潇洒,与传统女性含蓄温婉的混合气质。正是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反差感,造就了港风美人的独特风情。
她们大都参加过选美或者香港无线艺人培训班。经过高标准审美筛选,她们普遍面容姣好,风姿绰约,再加上所饰演的角色魅力,综合成一种光环。光环的背后正是粤文化的强势席卷,当时的“港产”流行文学、电影、歌曲、电视剧集、电视综艺节目、时装等粤语流行文化的影响力遍布整个亚洲。
焦点2:
港风之美的内核:个性、真实、不造作
南方+:在您看来,所谓“港风美人”的精髓是什么?她们何以惊艳时光?
郑焕钊:今天对港风的怀旧,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怀旧心理的美化,具有一定的审美距离,对于当时的内地观众来说,兼具地域、时尚、人文等方面的文化异质性。
不同于当下过度注重医美工业和同质化滤镜的包装,以周海媚、林青霞等为代表的香港女明星,每一位的媒介形象和个性都比较多面化,或古典、或优雅、或性感、或时尚。而在聚光灯下,女星造型形象的滤镜光环、独特气质和古典又时尚的融合,使其具有了惊艳时光的美。
王祖贤。
刘海玲:“港风”之美的内核首先是“个性”。今天人们看某些明星,常常会有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幻觉,还有个词叫做“撞脸”。而那个时代的香港女明星,每个人无论五官、性格、银幕形象等,都具备极高的辨识度。
其次是相对而言,比较“真实”。比起追求医美式的“完美”或者“标准”,他们更青睐有些小缺点的天然美女,比方说,周海媚的眼睛有高度近视,还有翁美玲的兔牙,当下演艺圈为了流量而生的“人设”和“造作”,在他们身上的烙印没有那么重。比如张曼玉,举手投足之间,你觉得她就是她所塑造的那个角色,演员个性与角色魅力合二为一,且独一无二。
张曼玉。
焦点3:
只有真实的美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南方+:港风美人风格各异的美,需要怎样的孕育土壤?
吕宣:港风之美给人的这种真实,是需要自信及较高的职业化标准为基础的,只有真实的美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港风美人很少表现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美。她们性格鲜明、各有千秋,并不一定都是绝世美人,但一颦一笑总会显得格外生动鲜活。镜头前自信大方,镜头外坦然随性,这是美人的自信。
那时,香港影视产业拥有高度的专业水准,港风美人风格各异的美正是在这种专业体系中诞生。这种专业并不是全部照搬好莱坞体系,将每个工种标准化、流水线化,而是本土化、个性化,粤语在香港流行音乐和电影的全面普及,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产物。而港风之美也是在这种行业自信和专业中孕育出的。
张曼玉。
南方+:港风美人风靡亚洲,除了TVB的强势,还有哪些独特的社会、文化动因?
郑焕钊:港风风靡亚洲,TVB的强势只是结果或者说一种表现。从其根源上而言,在于香港所处的独特的地位。作为中国与世界对接的窗口,香港成为全球最富有活力的经济、资本和人才流通区域之一,不仅为流行文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更聚集了世界华语流行文化的优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香港得以成为华语流行文化与欧美流行文化的交汇地,率先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流行文化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前所未有地加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粤语文化为主体的香港流行文化进入内地受到欢迎。
焦点4:
大湾区影视产业共同体,助力港风之美延续
南方+:有哪些黄金时代的港风传统,值得今天借鉴?
郑焕钊:黄金时代的香港流行文化,一方面,正是得益于香港经济社会的繁荣,而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华语地区优秀的文化人才和演艺人才,奠定了香港流行文化产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以作品说话,通过作品的优劣来评价人才。今天我们怀念港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于那个时代经典作品的怀念与致敬。
刘海玲:上世纪后半段香港影视黄金时代年产电影一百多部,既有王家卫的探索片,也有许鞍华、张艾嘉的艺术片,有周星驰的无厘头,也有徐克的武侠片、王晶的动作片等,当然这里面的作品水准也参差不齐。但正是多元化的类型和审美,助推了影视高峰的出现。
朱茵。
南方+:这些传统,对我们今天推进大湾区建设,提升粤文化影响力有何启示?
郑焕钊:我觉得,对于当下提升粤文化影响力具有这样几方面的重要启示:其一,我们需要通过打造完善的文化发展机制、构建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将大湾区打造成为真正吸引全球优秀文化人才的土壤;其二,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文化改革的力度,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交汇与融合的创新地带;其三,坚持以优秀的文化作品的打造来培养人才,真正依靠好的作品和演艺来提升粤文化的影响力。
林青霞。
吕宣: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在荧幕上诞生出生动多样的美。粤语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分别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我们今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领域是重要一环。香港由于历史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形成了香港的独特文化系统。今天,香港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地区,依旧会在实现文化自信,建立独特、充满活力的文化认同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内外兼修”是演艺之路的长久之道。作为演员,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一定是第一位;作为歌手,唱好每一首歌是至关重要;作为舞者,重视每一次舞台是理所当然。站在台前的职业,必须爱惜自己的羽毛,对职业始终存在敬畏感。
港风美人之美,不只是个人的美,背后有整个产业支持,无数幕后工作者分工协作,造就了荧幕前风情万种的美人。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形成合力,能够为今天的粤文化创造一个良性生产和传播的生态,港风之美将有可能得到延续。
【采写】南方+记者 刘长欣 张思毅
【策划】郭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