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广东省第八批古村落授牌仪式在清远连州市举行,表彰一批广东省经历世代传承、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授牌仪式上,全省45个村落被正式授予“广东省古村落”荣誉称号。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授牌仪式
据悉,广东省古村落专项工作启动于2007年,是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协在全国率先发起的省级古村落抢救工作,也是我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22-2023年开展的第八批广东省古村落认定工作中,经省文联、省民协组织评审专家终评认定,全省共有45个村落入选广东省第六批古村落名单。其中,我市有10个村落入选,我区5个村落入选,名单如下:
潮州市潮安区 | 凤塘镇和安村 |
赤凤镇安溪村 | |
浮洋镇仙庭村 | |
凤塘镇淇园村 | |
归湖镇田东村 | |
潮州市饶平县 | 三饶镇南联村 |
新圩镇长彬村 | |
潮州市湘桥区 | 官塘镇巷下村 |
意溪镇锡美村 | |
铁铺镇八角楼村 |
至此,我市共有20个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入选的“广东省古村落”。
▲和安古寨
和安村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俗称和安寨。整个寨呈正方形,边长110米,占地面积12100平方米。农业种植有水稻、甘蔗、花生、番薯、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后陇红心番薯是当地名优土特产,从明代至今,久负盛名,有“三上京华”的故事。现在后陇红心番薯仍是席上珍品,送礼佳品。村民把它作为一种传统产业,传承发展。
▲安溪村远景
安溪村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村落呈梯级状分布,建筑多为沙土砖木结构平房。安溪是典型的山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村里至今仍保留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原生态石屋、石桥和石头路。村四面环山,前有峙溪河经过,安溪桥、永安桥、永济桥三座桥梁横跨峙溪河,村里房屋错落有致,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风貌。
▲仙庭主村古村落航拍图
仙庭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50年左右),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仙庭地处韩江三角洲,二千多年前仍属海湾沙滩,故有“沙埕”别称。创乡之初,四周环水,涨潮时则烟波浩淼,如渤海中之蓬莱岛。“蓬莱弱水,唯飞仙之可渡”,渡于斯者仙也,仙之所居,谓之仙庭。
▲淇园村落
淇园村,古称“淇头”,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7年)。祠堂、民居、寺庙等建筑物遍布全乡。碑刻分布于村里各个角落,数量众多。寺庙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有14座。祠堂年代久远且较为精致的有8座,大部分为两进、三进式。淇园原有姓氏13姓,现以郑姓为主,还有杨、谢等姓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布局上有“四点金”、“下山虎”、“龙虎门”、“五门通”、“三开间三院落”等单居宅和“下店顶住”等多居楼房布局。
▲ 伍氏家族学校(伍氏志成堂)
田东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原有十一姓:谢、巫、曹、林、钟(已搬迁到其它地方)、赖、彭、陈、李、江、文。1921年经全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杜国庠主持,除赖姓外,将彭、陈、李、江、文、五姓合并为“伍”姓氏。自1919年到1922年,伍氏家族学校历时三年才兴建完成。五个姓氏合而为一姓,实为罕见,体现了田东村以“和谐共处、文明起点”的新时代精神。
“潮安发布”编辑部
编审:刘俊雄
责编:王晓丹
编辑:郑荣
来源:潮安文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