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东人如何做到肥胖率全国倒数的#冲上热搜。
早茶、肠粉、烧鹅、煲仔饭……广东就从来不缺好吃的。
但偏偏胖子“十里挑一”,广东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有一种热叫“广东热”
岭南地区湿气重、常年气候炎热,脾胃偏虚是一种常态。
“湿气重、脾胃不和,上火”,就成为广东人口中的三大“疑难杂症”。
“太油腻了,不吃。”
“太热气了,不吃。”
“好辣啊,不吃。”
一眼就能看出一个食物是不是热气,是广东人的天赋技能。
油条、炸鸡、烤肉……听到这些食物的时候,广东人嘴里的溃疡已经开始隐隐作痛。
都说“一个成熟的广东人,热气会自己买凉茶饮”,不用阿妈教,只要喉咙开始发痒,有两声咳嗽,广东孩子就会自己到凉茶铺,将身体的舒适寄托给这碗苦口良药。
只要远远闻到那股中药味,什么热气、湿气、肝火旺都瞬间无影无踪。
辣的、油炸的都被广东人列入了“热气黑名单”,他们坚信,香口的零食虽然可以满足一时的“口瘾”,却悄无声息地助长着脸上的痘痘和腰间的肚腩,只有清淡饮食才是归途。
广东人有自己的“粤人饭”
一包生菜、一板火腿,再淋上一点沙拉酱,低热量的食材,极简的烹饪方式,由西式烹饪方式做成的“白人饭”一度被奉为“打工人的午餐之光”。
但广东人只是摆摆手,拿出了一份冒着热气的清蒸排骨饭说:“广东人有自己的‘粤人饭’。”
清淡饮食、偏好新鲜食材的原汁原味、少油少盐少糖的烹调方式,广东人的家常菜就是减脂餐,主打一个营养均衡。
清蒸、白灼、白切,看似“清汤寡水”,实则却展现着广东人对食物最大的尊重。
广东省省菜白切鸡,“白”,不是没有门槛的烹饪方式,而是无需借调料弄一场虚假繁荣,食材的一口鲜,在饭桌上亮如明镜。
在冒着虾眼小泡的汤里三进三出,让鸡皮形成保护层,防止鸡汁逃逸。之后是浸鸡,把鸡浸润在高汤里,让鸡肉里面的温度控制在65度。
嫩红的骨髓带着啫喱样的鸡汁咕啾一声被咽下,老广们就在这一口鲜里,享受如入云端的口舌SPA。
“扎扎跳”的生猛海鲜、足时养殖的走地鸡,这些靓食材拿去油炸、爆炒、麻辣水煮,广东人都会觉得暴殄天物:“咁搞法,鸡冇鸡味,鱼冇鱼味喔。”
而无论是宴客还是家常,清蒸和白灼,都透露着老广大道至简的智慧。
清蒸鲈鱼、石斑、龙趸,笋壳……没有过多的调味品,只用葱丝姜丝劈腥味,淋上滚烫的热油,便能激发出来自江河湖海的鲜味。
白灼罗氏虾,白灼鱿鱼,蘸着酱油吃,入口是清、甜、爽、嫩、滑。
甚至连鹅肠、猪腰、猪肝这种别人恨不得红油爆炒的猪下水,广东人也能用白灼将“腥”演绎成“鲜”。
绿油油的苦瓜刺身,也是广东人夏日的下火恩物。
白灼=清炒=上汤﹥浓油赤酱。白灼青菜,是广东人饭桌上最后的倔强。
没有青菜的一顿饭,对他们来说是不完整的。
吃云吞面没有青菜,那就点一份:“云吞面才8块,青菜10块,肉痛但必须。”
一家人出去吃饭,哪怕吃再多的山珍海味,山禽走兽,最后必须“再来个青菜”,去去油腻。
盐水菜心、上汤菜苗、蒜蓉番薯叶、腐乳通菜……不需要红艳艳的辣椒酱,一份青翠的收尾就是对胃的最好款待。
从营养来说,吃青菜确实是科学而且有益的事儿。即便明知青菜的好,人类的本能却驱使我们偏爱一口煎炸肥厚。
懂养身的广东人从娃娃抓起,从最根基来改造对青菜好处的认知。
“肉吃不完可以剩下,但青菜一定得吃完”“吃完肉,吃点蔬菜好消化”“不吃青菜要便秘”“缺维生素长不高”……是爸妈在饭桌上从小定下的家规。
老广养生三件套
煲汤,饮茶,食糖水
如果说凉茶是广东人热气时急救的“魔法药水”,煲汤、饮茶、食糖水,则是融入到一日三餐的养生哲学。
“得闲饮茶”
广东早茶,是茶水、餐点和坊间八卦的碰撞。这也是老广习以为常的“仪式感”,甚至于,为了彰显早茶的地位,让它和一般的早餐区分开。老广都会亲切地说,要去“叹早茶”。叹,享受生活,优哉游哉。
软滑带爽的虾饺、红香酥软的豉汁凤爪、丰腴内秀的糯米鸡、两面金黄的萝卜糕……在琳琅满目的广式早点面前,一杯解腻的菊普茶,让一餐早茶盛宴得以延续,也让一家人、三五老友能够坐下来谈天说地,消磨清晨。
“饮咗茶未啊!”“得闲饮茶”,老广日常的问候语,注入了他们对饮茶的热爱;
“一日唔饮茶,周身唔聚财”,到了外地,一包放在行李箱的茶叶也是广东人应对水土不服的“安神丸”。
潮汕人对茶的狂热,也是刻进DNA里的。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对他们来说,喝茶就和吃饭一样重要。
不论你去谁家拜访串门,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哪怕是在街边的商铺、小吃档,坐下了,老板也会招呼你“呷dei(喝茶)”。
茶具就像是潮汕人的“外置器官”无论走到哪里,必须要有杯有壶有茶有水:
潮汕司机的副驾,永远为假山茶台留坐。堵在路上了,莫慌,先泡一壶。
吃麦当劳热气?淡定从包里掏出茶具,喝一杯降降火。
烫杯、洗茶、凤凰三点头,当高铁上的年轻人都在沉迷手机,潮汕人总是独自优雅的那一位。
马拉松比赛、KTV、游泳馆、上山扫墓的路上……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再艰难的条件都无法阻止潮汕人泡上一壶茶。
如果说咖啡是当代年轻人的“续命水”,茶就是潮汕人的“定魂汤”。
当年轻人正在用奶茶社交,潮汕人的同学聚会,就是“茶具开会”。
广东人,日日要煲靓汤
“你湿气重啊,整个五指毛桃猪骨汤。”
“身体寒啊,喝一碗椰子炖鸡汤补补它。”
“熬夜啊?来盅金银菜炖猪肺汤清热啦。”
早早察觉到孩子身体状况的广东爸妈,用一煲浓浓的爱,一句短短的关切,为全家支起了抵御热气、湿气和寒气的伞。
饭可以不吃,汤不能不喝,也是广东人人均“汤胃”的执着。
广东人吃饭前喝一碗汤的习惯,不仅把五脏六腑润得通通透透,给肚子“打了底”,一顿饭吃下来,也不至于吃到撑肚。
对糖水的最高评价:不甜
“上床甜、落床粥”,在晚饭后的宵夜,老广喜欢用一碗甜品,开启夜生活的“下半场”。
晚饭后一碗糖水,在老广看来,可以调和食气,帮助消化。
在天气湿热的岭南,夏天一碗清凉的绿豆沙,可以解除闷热湿重的困扰,既能提振精神,也能补充体力。冬天的姜撞奶,又能把丝丝暖意,从舌尖传递到脚趾。
“啱啱好唔会太甜、太滞(不会太甜太腻)”,相比扎实的碳水和肉食,辛辣的烤串和大排档,一碗糖水的份量,既能给劳累的味觉来一次甜蜜的修复;恰好的甜度,解了馋意,又不会带来太大的消化负担。
“春焖雪梨木瓜,夏煮绿豆马蹄,秋炖银耳冰糖,冬食红豆汤圆”,翻着日历煲甜汤的广东人,一碗糖水里装载的是对自己和家人身体的体贴照顾。
经常有外省的朋友评价:广东的饮食充满一种“饭缩力”,“粤人饭”也不过是另一种更加适合中国宝宝肠胃的“白人饭”。
但只要你开始尝试,就会在“好怪,再来一口”和“好淡,但再来一口”中循环。
在凉茶、热汤、早茶、糖水的轮番伺候下,你终于完成了从质疑广东人,到理解广东人,成为广东人的进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