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室性早搏从10127次降至4294次,医生做对了什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
+订阅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内一科大主任 熊志华副主任医师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心血管科 程铭威中医师

“感谢李荣教授、熊主任、程医生的用心治疗,现在的我没再出现心慌了,可以出院了!”黄姨笑着说。

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李荣教授通过每周来白云医院开展教学查房,指导管床医生程铭威医师通过以营养心肌、控制心室率的西医诊疗方案和益气护心的中医药方案,以及白云医院内一科大主任熊志华加予体外反搏的心脏康复治疗手段后,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见成效的生动案例。

黄姨在入院前已心慌了半个多月,严重影响她的生活作息,常常感觉“心要跳出来了”!于是来白云医院心血管门诊就诊,在完善动态心电图后发现,足足有10127次的室性早搏,插入性室早1148个!入院后,在总院专家及医院内一科团队经过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心脏康复的治疗手段后,1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降至4294次,插入性插入性室早3个。

治疗后的黄姨无再发作心慌症状,动态心电图结果也较前明显好转,室早发生减少一半多!出院时,医生嘱托她定期来院复诊,继续行体外反搏以及服用中西药治疗。

△李荣教授带领管床医生程铭威医师查房

△入院时动态心电图

△治疗一周后动态心电图

↓↓↓

一、什么是室性早搏

李荣教授:室性早搏(ventricularprematurebeats,VPBs),又名室性过早搏动、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是指起源出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异位激动。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

心电图诊断标准: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QRS时限≥0.12s。2、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3、代偿间期完全。

室性早搏的分类:1、按异位起搏点来分⑴单源性室性早搏;⑵多源性室性早搏;2、按室性早搏的形态来分⑴单形性室性早搏;⑵多形性室性早搏;⑶特宽型室性早搏当室性早搏的QRS时限≥0.16s时,就称为特宽型室性早搏。多反应心脏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属病理性室性早搏。⑷特矮型室性早搏当室性早搏的QRS电压≤1.0mv时,称为特矮型室性早搏,属病理性室性早搏。3、按室性早搏的多少来分⑴偶发室性早搏指室性早搏每分钟≤5次;⑵频发室性早搏指室性早搏每分钟>5次;⑶二联律指每个基本心搏后都有一个室性早搏,有规律地发生。⑷三联律指每个基本心搏后都有二个室性早搏(真三联)或每二个基本心搏后都有一个室性早搏(假三联),有规律地发生。

二、哪些室性早搏是有害的?

李荣教授:根据Bigger’s分类来看,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命性):复发持续性室速,造成明显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伴猝死、晕厥和心功能恶化或稳定性心绞痛发作。⑵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非持续性但频繁发作的室速(发作持续短于15秒自行终止),或室性早搏多达3000个/24h,不致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但常发生猝死。⑶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常为单形性,动态心电图24小时无复杂室性早搏,少于100次/24h或5次/h,常缺乏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很低。

三、室性早搏的治疗

李荣教授指出:室性早搏的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长期预后。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药物治疗,以暂时阻止早搏的发生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射频消融治疗根治室性早搏。保守治疗方面,中医药对于室性早搏往往有不错的疗效。

四、什么是体外反搏

熊志华主任提醒大家: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通过心电信号同步控制气囊,依次加压于小腿、大腿、臀部,利用外力促进血液循环,于心室舒张期对人体下半身气囊加压,使血液向主动脉返流,增加舒张期反搏波压力,同时在心室收缩期同步放气,降低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脑肾等各器官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各脏器和肢体血供、畅通血流,保护及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展。同时,体外反搏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法。通常符合以下情况就适合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01

心脏系统疾病:

如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恢复期、心肌炎、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等。

02

脑血管疾病:

如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萎缩、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偏瘫、震颤麻木、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03

头晕相关疾病:

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04

神经内分泌功能相关疾病:

如胰动脉硬化所致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神经萎缩、失眠、更年期综合征、便秘、胃肠功能失调、各种神经性功能症。

05

骨科疾病功能恢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

06

特色人群的调理如亚健康人群、男性功能康复等。

07

其他疾病:

如慢性肾炎、肾功能减退、突发性耳聋、耳鸣、眼底动脉栓塞、中央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等。

专家介绍

李荣

教授、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德国访问学者,广东省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国家华南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负责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慢性病防控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0多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共出版论著8部11本。2003年工作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荣立广东省抗非英雄“三等功”和荣获广州市“抗非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广州市“羊城好医生”。

擅长: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20余年,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悸病(心律失常)等。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德国明斯特大学索斯特教学医院研修学习心导管技术(冠脉造影+PTCA+STENT术、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技术)。从事冠脉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工作15年。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心血管科)

熊志华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内一科大主任,曾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深造。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联盟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胸痛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基层教育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委员。

擅长:心血管、呼吸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诊治及心肺康复。能够熟练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病的处理。

蔡小丽

副主任中医师

在读博士,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擅长: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庄利斯

副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2016年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培训。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委员会青年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胸闷、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常见心血管病症,擅长处理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

陈波

主治医师

专业方向为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曾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进修。

擅长:对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塞、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科常见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呼吸、脑血管、消化疾病的诊治。

赵静

主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擅长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擅长: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内科常见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程铭威

中医师

硕士,规培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掌握冠脉造影术。

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中西医诊疗,熟练处理呼吸等系统临床常见病、危急重症。

吴月瑶

医师

主要负责心肺康复中心各项检查及治疗,曾于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进修。

擅长:心肺运动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等检查,体外反博、有氧训练等心脏康复相关治疗。

END

编辑 | 庄梦

复核 | 范利华、何玉妹

责编 | 潘玉菲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