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东莞是一座依水而兴,与水共生的岭南山水名城,水生态条件优厚,水文化资源丰富。南方+东莞频道推出栏目《水文化• 莞活力》,关注莞邑大地厚重的水文化底蕴,水润万物生生不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注入新活力。
“龙锣一响,黄金万两”“摸摸龙头,鸿运当头”,龙舟为东莞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是东莞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莞邑大地流传了很多与龙舟有关的谚语。
龙舟文化在东莞水乡处处可见。在中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几个饱含岁月沧桑、历经赛事洗礼的龙船头摆设展示,坚硬的轮廓、光滑的材质、烙金的色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龙船头见证了龙舟竞渡的点滴印迹与悠长岁月。
在东莞水乡,群众对龙舟的追捧和喜爱可谓到达了“痴迷”的境地。千百年来,龙舟承传了“龙”的脉息,满载着吉祥之愿景,在东莞江河游戈生辉。
东莞龙舟品牌声名远播
“峡山晴带霞,峡水倒流花。方渚停千舫,寒潭浸几家。飞舟海客渡,急鼓醉人挝。何处来神女,凌波出水涯。”这是明末东莞诗人李贞的诗篇,题为“峡中观竞渡”,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悠悠岁月,物换星移,人世沧桑,至今彷如百舸争流在眼前。
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网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赛龙舟历史悠久。东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岭南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江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东江自东向西穿过东莞的腹地,一路裹挟着巨量泥沙奔腾而下,编织出纵横密布的河涌水道,在入江口堆积成大大小小的沙洲,成就了境内沙田、中堂、万江、道滘、洪梅等水乡一带。
水滋养着这里的一切,依水而居、依水而生、依水而乐成了东莞水乡人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内容。作为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赛龙舟就自然与东莞水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自龙舟赛被列为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后,东莞地区的端午龙舟活动更加蓬勃发展。龙舟竞渡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吸收了现代元素,参加活动的龙舟和观众逐年增加。
为了继承和发扬东莞的龙舟传统,弘扬民间龙舟文化,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东莞进一步提高东莞龙舟活动的知名度,擦亮东莞的龙舟文化品牌。镇街龙舟文化体育活动大张旗鼓、如火如荼。2000年,沙田镇、中堂镇先后被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08年,“中堂龙舟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堂镇被评为“中国龙舟文化之乡”;2011年,万江街道的“东莞龙舟月”项目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莞龙舟品牌声名远播。
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群众基础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夏日的脚步渐近,东莞龙舟的气息渐浓,“扒龙舟”在水乡变得迫不及待,如同是经过一年的时间积淀,迎接一触即发的时刻。
江河文化,自然是绕不开龙舟。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东莞就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龙舟竞渡,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共享龙舟文化大餐。由于“扒龙船”的气氛过于热烈,水乡很多群众按耐不住激动心情,早早做好准备工作。
岁月悠长,暮春碧水,“起龙”传承。2021年5月19日,在中堂镇四乡村泗涌,记者见证了一条39年历史的“老龙”被“唤醒”,这是中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起龙”仪式。
“水浸万年松”,按照东莞水乡习俗,每年龙舟节后,用松木所制的龙舟都埋在河边,让泥水淹没,不受蛇虫鼠蚁侵蚀。龙舟旁边插上竹竿等标志,让外来船人知道,不在其上泊位,次年,依所插竹竿位置起龙。每到中堂龙舟季节,不少村民自觉参与“起龙”,并参与“扒龙船”,将埋在淤泥里的松木龙舟挖出来,重新投入使用。
起龙、洗龙、打磨、涂油、龙头开光、请龙头、装龙头、点睛……完成了“起龙” 传统仪式的所有程序以后,村里的划手们登上了这条老龙舟,驰骋在河涌上。
“东莞龙舟月”是全国最“长”的赛龙舟活动,也是东莞唯一一个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舟月期间,东莞人“全家总动员”。近年来,东莞统筹全市各镇街赛龙舟活动,提升“东莞龙舟月”活动品牌形象,使该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攀升。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潮未来·龙腾大湾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在全国首个“龙舟之乡”东莞市沙田镇举行。河堤两岸,彩旗纷飞,人山人海,甚至岸边居民楼的阳台和天台都站满了人,呐喊声加油声不断。作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龙舟文化在粤港澳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自古以来,东莞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与水和舟结下了不解之缘。与龙舟文化有关、与水乡民俗有关的“文化精髓”在这里沉淀,“敢人为先”的“精神标识”在这里传承,以岁月来读懂与体悟。
南方+记者 何建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