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中医药大学某堂专业课上,网传老师讲授古代文献里的性学内容,被学生拍下课件发到网上。
一时间,“少儿不宜”“有悖师德”“太露骨”的批评汹涌而来,校方回应称“正在处理此事”。
这个回应让舆论进一步发酵,甚至登上了热搜,至此越来越多网友参与进来,这才终于有人为这位老师喊冤。
有上过这位老师课程的学生现身说法。
也有媒体指出,这门课是《中西医结合性医学》,从其名称不难看出,“性”正是这门课程的主题所在;其次,课件中的图文内容来源于中国古代著名性学著作《素女经》,是严谨规范的性学研究。
恐怕这位老师怎么也想不到,中医药大学里开设的面向成年大学生的性学课程,竟然仅仅因为一个“性”字,就被套上了“少儿不宜”“有悖师德”的标签,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冷静下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谈性色变”仿佛已成“传统”,性教育的缺位问题,亟待解决。
“谈性色变”的根源
是性教育的缺位
相信屏幕前的你,在小时候问父母“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多半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
“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你是从胳肢窝里掉出来的!”
在父母的回答中,我们可能来自江河湖海、山川峻岭、街边小巷甚至垃圾桶里。总之,我们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但偏偏不是父母二人爱的“结晶”。
而当孩子们刨根问底,终于触及到“性”这个话题时,许多父母都抓耳挠腮、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许多人年少时如此,成人后亦如此,依旧摆脱不了由于普遍的“谈性色变”所习得的“性羞耻”,继续把这个“传统”传递了下去。
为什么会“谈性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家庭性教育的无从下手、学校性教育的不受重视。
家庭性教育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许多人的惯常认知不同的是,多项调查数据都显示,家庭性教育的主要障碍并非是父母不想讲“性”,而是不知道怎么讲“性”。
2016年,中国教科院有关课题组在北京、山东、广东、江西等六省一市进行了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共发放28000套问卷,回收率为81.7%。
调查显示,在“阻碍您进行性教育的主要原因”方面,42.37%的家长选择的是“不知道怎么教”。
调查方认为,这反映出近半数家长不能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性教育。
而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师大的调查研究中,有父母以文字的形式补充了自己在为孩子开展家庭性教育时的困难,如“觉得自己没有机会说”“不知道如何把握讲解的尺度”“讲的时候怕其他家人不理解过来阻止”“不知道选择哪些内容”等。
此外,两项调查研究都发现,父母的性教育基本属于“自学”,且来源渠道多样,其知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另外,父母对全面性教育的内容也不了解,殊不知性别刻板印象、校园欺凌、沟通技巧等也属于全面性教育内容,对全面性教育中包含的人际关系等内容了解较少。
学校性教育
持续推广阻力大
实际上,仅从2000年开始算起,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开展性教育或尝试推动性教育的普及,弥补学校性教育的缺位问题。
上下滑动查看
▼▼
2001年,深圳市将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纳入了深圳市教育学科“十五”重点课题,并于2003年出版了《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属全国先例。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始施行,其中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展开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这标志着学校的性教育在我国获得了正式的法定地位。
2008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小学1-2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孕育生命”“成长的基本知识”和“我从哪里来”等知识;初中7-9年级学生应该能够“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
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同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公布了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和《男孩女孩》;由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出版。
尽管这些林林总总的政策文件、教材读本相继问世,但效果与现状却颇为尴尬:《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首印的两万册都没有售完,遍及24所学校的性教育试点“无疾而终”;《成长的脚步》与《男孩女孩》的推广之路举步维艰;《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倒在了试点阶段……
▲《中小学性健康教育读本(小学版)》。
由于父母自身缺乏全面、正确的性教育知识与意识,因此也常常基于朴素认知来质疑学校性教育的合理性,最终引发社会舆情,学校在舆论压力下只能选择叫停性教育课程的开展。
此外,目前不少学校的性教育多以融合形式出现在相关的课程中,内容分散不完整,连不少老师都对这个课题“羞于讲授”“难以启齿”,且常常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沦为“可讲可不讲”的边缘课题。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类与性有关的内容,但性教育的缺乏却让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对这些内容进行甄别与筛选,五花八门的淫秽色情内容很容易“扭歪”本就不健全的性观念。
总的来说,家庭、学校双方性教育的缺位,导致青少年缺乏对“性”的正确、严肃认知,更不知道如何应对性侵害与性暴力。
而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也可想而知:面对不堪入耳、充满性别偏见的黄色段子,青少年哈哈大笑、不以为意;面对猥亵与性侵害,青少年受害者第一反应却是想着“如何瞒过去?”……
在性教育问题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健康规范的家庭与学校性教育“东风”刮不起来,淫秽色情内容、性犯罪的“西风”只会愈发凶猛地呼啸。
规范性教育的“东风”
需要多方一起来“刮”
2023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陈玮曾向媒体表示,她拟提交《关于在幼儿园尽快实施全面性教育并研发中国式教材的建议》。
去年两会上,也同样有代表委员指出了当下学校性教育存在的问题。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教材,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都是当下中小学性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让青少年性教育课上得科学、有效,值得社会深入探讨。
规范性教育
成人先“脱敏”
首先,成年人作为孩子首选的行为与三观模仿对象,自己需要先对“性”方面的话题“脱敏”。如果授课老师在心理上仍觉得别扭,只是浅尝辄止、敷衍模糊地教学,孩子们自然只能听得云里雾里。如果家长脑中满是陈腐观念,一味将性问题神秘化,甚至“谈性色变”,过度敏感地干涉学校正常教学,科学的性教育同样无从谈起。
青少年对性知识产生好奇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味“堵住”孩子对性知识的好奇,往往会激发孩子更大的探索欲望。学校和家长要做的,应该是大方应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一步步解答成长中的疑问和困惑。
如此一来,既能做好事前防范,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能避免孩子们自己暗中“找答案”,受到物化异性、性别羞耻等偏见的误导。
规范性教育
教材要编好
其次,虽然性教育教材的推广举步维艰,看起来好像“很冤”,但我们也要承认,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与大纲,不少市面上的性教育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也存在尺度过大、涉嫌性别歧视等问题。
家长心存疑虑、担心性教育教材的质量与“尺度”问题,是关心孩子的正常表现。教材编写团队也要及时回应社会、家长与教师关切,耐心倾听各方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教材内容,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规范性教育
学校要重视
同样,学校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教育场所之一,也要主动承担性教育的责任,加强对性教育的重视,不能动不动就让其他学科老师“代讲”,把性教育视为一门“虚设”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并为之配备专业的授课教师队伍,针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促成校园性教育从“能教”到“会教”的转变。
▲深圳市光明区楼村小学孩子们在性教育讲座上踊跃举手发言。来源:深圳新闻网
想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我们除了要回答
“我们不该让孩子学什么?”
这个问题之外
也一样要自我设问
“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前路虽然艰难
但曙光未曾消散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这抹温暖、积极的“曙光”
可以照进每一个青少年的心中
成为指引他们健康成长的
人生明亮
参考资料
[1] 《初中家庭性教育调查:近半家长不知怎么教,两成不好意思谈》. 澎湃新闻 2016.1.1
[2] 《父母性教育知识、态度、技能现状分析及家庭性教育促进建议》.《中华家教》 2022年第4期
[3] 《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教育建议》. 中国儿童中心官方网站 2023.9.4
[4] 《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小学性教育课》. 中国教育报 2022.3.17[5] 《让性教育“大方、正规”走进中小学,难在哪》. 中国妇女报 2020.5.14
[6] 《儿童性教育该怎么面对?半数父母赞同小学开始性教育》. 北京晚报 2021.11.11
[7] 《高校课堂讲“春宫图”被指露骨,“谈性色变”何时休? 》. 红网 2023.12.10
[8] 《对〈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引发讨论的回应》. 知乎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2017.3.4[9] 《〈成长的脚步〉如何成长》. 南方人物周刊 2011.8.29[10] 《“你嫌性教育太早,可是坏人不会嫌你孩子太小”,中小学性教育课不该“在尴尬中收场”》. 共青团中央 2022.3.19[11] 《把性教育办成展,深圳年轻人有多“敢”谈性》. 深圳客 2022.9.22[12] 《请不要在发生儿童性侵害之后,才想起性教育》. 新京报 2020.6.20[13] 《大人认为太过激,孩子觉得太不够——儿童性教育该怎么教?》. 果壳 2020.6.1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