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出版集团指导,花城出版社主办,花城文学院承办的翰儒“客家三部曲”系列长篇小说研读分享会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办。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副主席贺仲明、创研部主任周西篱、花城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宾杰及一众评论家参加了会议。
“客家三部曲”是广东本土作家翰儒(本名彭汉如)创作的作品,由长篇小说《归宿》《流年河》《春秋渡》构成,这三部作品分别于2019年、2021年、202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春秋渡》讲述的是一对“指腹为婚”的夫妻杨汪海和张惠巧令人心酸感慨的婚姻故事。杨汪海不满这场由父母指定的婚姻,悄然离家“过番”下南洋,看破俗世后遁入佛门。张惠巧则独守空房守“活寡”,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才。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小说还融入了客家人南迁、“过番”的经历和客家独特的风情民俗等。
《归宿》的故事则从一个除夕展开,离家二十多年的企业家温尚文梦见了祖屋温家围、病逝多年的母亲和“过番”一去不返的父亲,而后他竟独自一人踏上回乡之路。它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客家独特的建筑、饮食、风情、生产方式及价值观念,被许多读者喻为一部“客家百科全书”。
《流年河》则讲述了郑顺势、欧阳月云、吕一笔等一拨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高中同班同学,在粤东客家山区流年镇所展开的人生故事。
“客家三部曲”融入了许多客家元素,例如居住的围龙屋,给初生的孩子点灯“开光”和“洗三朝”,中秋节拜竹叶神等等,这些气质不凡的印记在故事的经纬交织中,默默散发着时间沉淀后的独特光芒。
陈宾杰介绍了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价值,在他看来,客家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极富特色的重要分支,又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归宿》《流年河》《春秋渡》三部作品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从细微处着眼,生动再现了客家人在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近百年间的生活情态和命运沉浮,是以文学反映生活的优秀作品。
蒋述卓表示,他一直关心翰儒的创作历程,从翰儒最开始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创作再到现在的系列长篇小说创作,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用‘深情拥抱’这个词来形容翰儒对客家文化的痴迷程度,再合适不过。”他说。
贺仲明则从“客家三部曲”创作史、“客家三部曲”总体价值以及《春秋渡》文本本身这三个角度出发,肯定了作者的创作突破了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而转向了客观叙述。在他看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创作方法值得咀嚼与借鉴。
随后,与会评论家围绕“三部曲”进行解读、分享、研讨,纷纷表示,客家作为汉族一支民系,客家的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丰富且独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推介意义。
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夏显夫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