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高州这样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南方日报·高州视窗

初冬,走进高州市,眼见一片热闹繁忙:农田里一刻不得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各式冬种菜一茬接着一茬茁壮生长,全国各地采购商如约而至,“湾区菜篮子”再攀新高;在“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地,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尝美食赏乡村美景,农民变老板、家门口变景区,增收致富忙;在各示范村,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上演,村民一边学起琴棋书画“充电”忙,一边穿上马甲当志愿者,赚积分晒幸福……

自去年10月高州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来,一系列喜人变化在高州大地持续上演:乡村产业兴起来、文旅融合活起来、村容村貌美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农村精神旺起来。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推广高州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做法和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提供参考。示范带动、整县推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这一年多以来,高州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成效几何?我们走进镇村寻找答案。

12月15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12月15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南方+ 邱茜 拍摄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县镇村三级有效联动

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广东共4个县(市、区)入选,高州是其中之一。作为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高州再次向更高目标迈进。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要求统筹县镇村三级,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为全国提供经验样本。

“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高州指明了方向。

每一组关键词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高州要如何保证全市上下一盘棋,共同发力?

今年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也是高州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起跑之年。经过深入研究,高州确立将示范创建工作与落实省‘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以县城为载体、乡镇为纽带、村域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富县强镇兴村,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说。

今年6月,高州发布《高州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锚定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短中期目标。

在三年行动计划里,高州明确三年内要取得十个方面的成效,为行动找准目标方向。同时,高州还将开展“十大行动”(县城扩容提质行动、壮大工业发展行动、公共服务升级行动、美丽集镇建设行动、特色镇创建行动、乡镇提能行动、乡村产业发展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行动、深化改革创新行动),为创建找准发力点。行动计划还梳理形成了三年行动70个重点任务和88个重点建设项目,将重点任务清单化、项目化。每个重点任务都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88个重点建设项目都是在今年内可以动工的项目。

高州是全省首个发布三年行动计划的县(市、区)。这是一份“看即能懂,拿起即用”的任务清单,让“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具象化、行动化,也让落实“百千万工程”与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统一目标、统一步伐。

“既要整县统筹推进,又要推动镇村差异化发展。”王土瑞表示,在创建过程中,高州围绕“镇有亮点、村有特色”,明确乡镇、村庄类型,分类指导建设。扶持专业镇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镇,提升县镇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强化集镇联城带村功能作用,更好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南方+ 邱茜 拍摄区域公用品牌突显

一批“土特产”声名鹊起

走进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农创园,这里是年轻人回归乡村的创业热土,直播间、电商中心、物流快递站点兴旺忙碌,一份份荔乡特产通过互联网各大平台发往全国各地。这里还是特色商圈,来自茂名全市的特色农产品汇聚于此,游客走进门店,只在一处便能尝遍广东农业第一大市的各式美味。借助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打通全产业链,小村庄的土特产不仅走上大城市商超,还与众多国内知名品牌长期保持深度合作,合作社带动3000多户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

同样的景象也在高州市曹江镇高凉墟上演。

经过微改造后的高凉墟实现了美丽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墟、样板墟。依托高凉墟平台,高州举办农土特产展销会,带动沿线23条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2022年曹江镇有18个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其中银堂村最高达150万元。通过建设农贸市场,推进优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集聚全市100多家商户,引入电商网店20多家。搭建“云上趁墟”平台,推动线上销售,平均日发单量5000以上,成为高州智慧农业产销实践点、特色农产品的集散地。

“高州荔枝”“高州龙眼”“高州香蕉”“曹江深薯”“云潭番薯”“古丁高山红薯”等一大批“土特产”声名鹊起。

“我们通过建强产业园区、壮大产业平台、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架起‘产供销一体化’的联结桥梁。”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盛勋直言,要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就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产品从“品种多”迈向“品牌多”是必由之路。

今年是高州农业品牌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高州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地见效,产业园内拥有茂名首个无人农场、10万亩优质丝苗米基地、2家全自动化丝苗米加工生产企业,对外发出“高州有米”最强音。

至此,高州建设了荔枝、龙眼、香蕉、丝苗米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园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担起大任,“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等订单式种植模式,采取“点对点”送科技下乡,推动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

以荔枝产业发展为例,高州建设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打造荔枝种业“硅谷”,推动企业与11家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加工、保鲜等技术攻关,解决荔枝产业化过程中保鲜技术难题;着重推进高州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开展“迎进来走出去”系列营销活动,为荔枝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搭建平台;对古荔枝树建档立卡,“一树一法”保护,上线“年份荔”,办好荔枝文化节、龙眼文化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建成一批人文景点,擦亮“高州荔枝”品牌。

同时,高州还建立一套荔枝、龙眼、香蕉等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县、镇、村、基地、市场“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严格把牢从农田到餐桌中质检、准入、包装、品管、价格、营销的各个环节,守牢品质关。

   南方+ 邱茜 拍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业态多起来 村民富起来

在高州城区,沿着鉴江向东面溯流而上,一座新城映入眼帘。俯瞰,两岸白墙赤瓦的民房,河堤边上古朴的河畔风情街,商业繁华的复古港风街,独具岭南特色的“挨酿坊”等节点被如同一条绿绸缎般的鉴江串联起来。

远观,高凉墟如同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的山水画卷。走近,热闹熙攘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老旧“帅堂墟”蝶变为港风复古街区,浓浓的年代感让人仿佛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旧供销社变身现代化农贸街市,“云上”高凉墟订单不断;游廊式的美食文化体验中心“挨酿坊”美食村落里,传承百年的高凉美食热气腾腾……“如今趁墟有出门旅游的感觉!”镇村的快速发展让周边群众感叹“家门口变景区”。

这里有乡村的质朴和宁静,有墟市的浓浓烟火气息,还有文化名镇的涵养和魅力。这是高州深入挖掘冼夫人文化、高凉菜系文化,依托冼夫人用兵点将旧址“帅堂墟”,活化利用旧建筑打造的集商贸、餐饮、文旅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特色墟街。

高凉墟自今年初建成以来,吸引游客80多万人次,为当地群众提供30多户商铺、80多个流动摊档。节假日期间一个摊档每天收入超1000元,带动18个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

这是高州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最新成效。

从“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到“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州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思路,聚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全域规划理念,因地制宜,高州从县镇村层面规划了“5+2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动员沿线村的村民参与规划编制,确保规划设计接地气、能落地、可操作。

——加强农房建设管控。严格落实茂名“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的工作要求,规范建房行为,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塑造具有高州特色的岭南乡村新风貌。

——全域建设和美乡村。建立人居环境整治“户长制”,组织发动群众全面整治村庄脏乱差环境,打造“四小园”,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品质。

——丰富带上业态。在示范带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夜市、特色民宿等业态,让美丽乡村延伸出美丽经济,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村民增收。

——创新治理方式。推广高州基层治理“微十条”措施,运用“清单制”“积分制”,实践“联村党建、联村共建、镇村同建”等乡村治理模式,开展全市“平安大走访”活动,安排干部定期下沉到村居开展走访、接访,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这一年来,通过示范带建设,高州不仅增添了许多美丽乡村“打卡点”,而且带动沿线发展起更多新业态,村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南方+ 邱茜 拍摄延伸

乡村振兴成效满满

一是乡村产业兴起来。高州大力提升荔枝保鲜技术,依托格力电器自主研发出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装备,存储荔枝20天后好果率仍高达99.8%;建成“田头小站”149个;给予企业大户冷链方面的支持和补贴,吸引了23家企业投资,培育发展壮大3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成功引进广药集团,建设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高州荔枝从“小特 产”变成了“大产业”;打造了高标准的“三变”改革示范点40个;组建成立了高州市荔枝产业链党委,助力合作社发展。

二是文旅融合活起来。谋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起各镇各村特色资源,在示范带上打造出特色产业镇村、特色圩街、“高凉墟”以及发展民宿、乡村夜市。“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石板镇高雄夜市为群众提供40多个摊位,每家摊档每晚收入200600元,村集体月增收1万多元。经过发展,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43:1,位于全省最优行列。

三是村容村貌美起来。完成488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方案编制,5822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建成30公里“鉴江印象”示范带和39公里“甜美果海”示范带,打造了多个示范片和元坝村、柏桥村、储良村、谷篢村等一批精品村。

四是乡村治理强起来。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村干部组团带头入户宣传与整治环境卫生,发动群众参与,实现从“问题村”向示范村的转变;挑选“五老”人员,组建镇、村、组三级和谐促进会,化解村中矛盾纠纷,农村持续稳定安宁。

五是农民精神旺起来。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成一批耕读书院、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向好;村规民约逐渐健全,呈现出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精美画卷。

【撰文】邱茜 通讯员 龙步云

高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