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哥,对不起,诚挚地向您表达我的歉意。”
“曾兄,前事不计,以后我们一起为小区物业管理作贡献。”
原本针尖对麦芒的二人在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检察院的听证室里握手言和,相拥而笑,六尺巷故事的美好道德风尚在最美“枫景”里再现。
2022年6月,程某以曾某在小区业主群里对其进行侮辱与污蔑,侵害了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曾某向其道歉并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同年7月底,法院判决曾某向程某道歉后,曾某不服判决,但其未在法定上诉期限内提起上诉。一审判决生效后,曾某拒不履行判决,又向法院申请再审。今年6月,法院驳回了曾某的再审申请。
“我们好不容易成立业委会,可程某对业委会工作各种指责,我因此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但我没有指名道姓。”法院驳回曾某的再审申请后,曾某依旧不服一审判决,向江海区检察院申请裁判结果监督。
涉案纠纷是因言语不当引起的名誉权侵害,解铃还须系铃人,检察官试着从释怀二人情绪方向发力解决纠纷。
“业委会管理有漏洞,我有权提出监督意见,曾某因此在业主群里针对我发表一系列侮辱性语言,应当向我道歉。”程某对曾某的言论难以释怀并申请了法院强制执行判决。
对于此类纠纷,真正解开当事人心结才能达到服判息诉的效果。背靠背方式调和后,曾某与程某依旧坚持己见,若就案办案地依法作出决定,定是案结事不了。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双方矛盾纠纷从源头化解,成了摆在检察官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公开听证会现场。
“我们邀请上执行案件的执行员和听证员,来一场阳光下的听证会。”检察官根据案情发展调整了办案思路。一场传承与发展“枫桥经验”的检察听证会在初冬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如期进行。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只因大家对事情看法不一致而对簿公堂,不应该呀……”听证员汤美群试着从情理上化解双方心结。
“都是邻里邻居,我愿意大事化小。”程某首先作出了表态。
“言论无法外之地,微信群属于公共场所,公开发表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言论是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作为律师代表,听证员刘颖从法理上分析。
听证员从情理及法理层面丝丝入扣的分析与释明,曾某渐渐意识到自己言语的不当,并表示愿意向程某道歉。
“远亲不如近邻,来,兄弟握个手,再见是朋友。”主持听证会的检察官见双方当事人均有退让迹象,顺势打了个圆场。“之后,检察机关将联合街道办事处对小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杜绝此类事情发生。”为了进一步促成双方和解与更深层次地化解社会矛盾,检察官主动延伸检察职能,让检察履职更全面、更深入地融入社会治理。
随着程某与曾某向彼此伸出手,二人矛盾也就地化解。双方当场签订了和解协议,程某也向列席的执行员递交了撤回强制执行的书面申请。“检察权运行于阳光下,‘枫景’甚好啊。”拿着程某当场起草的申请书,执行员由衷地说。
来源:南方+客户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