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说保证内容的质感、坚持对思想和价值的极高标准的追求。变的是面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人群,就要有不同维度的思考,有不同的新的创意。”
2021年,作为拙见文化总策划的田延友带领团队深入东莞发展,参与2022、2023两届“湾区文采会”的策划与执行,并将东莞非遗写成歌,制作了《最是女儿香》等三首原创歌曲。
两年后,田延友表示将常驻东莞,为东莞文化发展助力。
东莞身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位置,对文化创意以及艺术表达方面的需求很大。在东莞两年,田延友对东莞这座城市有何理解?对东莞文化发展抱有何种期待?未来,又有哪些打算?
近日,南方+对田延友进行专访,听听他与东莞的故事。
实业基础支撑文化发展
南方+:除了东莞,你也长期在广州、佛山工作,跟这些城市相比,东莞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吗?
田延友:一开始,东莞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城市的符号和名称,是往返于广深之间的中间站。
当我融入东莞文化氛围并贡献于文化发展时,我发现它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它像一首歌,节奏既不像传说中深圳那么快,也不像想象中的广州那么有烟火气,东莞恰恰是把烟火气和发展的节奏结合得很好。
其次,东莞跟那些有了文化概念之后再去找根基的城市发展路径不一样,东莞是一个基于实业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向上生长的城市,具备良好产业基础。
此外,东莞的人也很特别,大家的理念、观念,都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态度,并且为了同一个方向和同一个目标努力,所以很快能达成共识并实质性推进。
挖掘城市基因打造专属内容
南方+:立足于城市特征打造文化内容的方面,你可以分享一下你自身的经验吗?
田延友:拙见文化在做城市文化再造、重构的时候,要非常妥帖地挖掘城市原有的基因。
城市的基因就是它的种子,每个城市的基因都不一样,这个种子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按照千篇一律的套路来输出解决方法,对城市发展是无益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最后就把它变成了千城一面。
此外,我们还要考量最终绽放出来的文化成果,它的时代性,它的生命力和它的独特性,这是策划和创意很重要的一点。
最后,应当让整个城市,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容而变得更有轮廓,更有清晰的边界,更有温暖的质感,更有文化的气质。
“田氏风格”的“变与不变”
南方+:我们注意到拙见文化产出的很多内容都有浓厚的“田氏风格”,比如很多视觉呈现都会选择同一种字体,但是文化产品类型却很多变,你如何把握这种“变与不变”?
田延友:“变和不变”应该是中国大智慧里面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不变的是要坚持、要进步,我们坚持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说保证内容的质感、坚持对思想和价值的极高追求。
在不变的“田氏风格”里面,变的是什么?变的是对于不同的主题,就要有不同维度的思考,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就要有不同的创意。
所以我们跟嘉宾,跟城市,跟每个合作方的关系,不仅仅是去支撑或者是作为一个绿叶去陪衬,应该是一起进化的关系。在某一个维度里大家擅长的不一样,但彼此交融到一起的时候,会产生特别的“化学反应”。
东莞原创音乐未来可期
南方+:我们知道,你还有一个身份——原创音乐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东莞原创音乐的现状如何?未来该如何发展?
田延友:刚刚谈到了一个很核心的关键词叫“田氏风格”,我觉得音乐也是这样的,我们的音乐有非常明确的“田氏风格”,而东莞的原创音乐也有明显的“莞邑风格”。
东莞本身的音乐基础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惊艳表达。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很多城市还停留在大合唱或盲目地跟风港台音乐的时候,东莞塘厦镇,就已经开始做原创音乐基地,邀请国内外音乐家、作曲家共同探讨创作,这个是遥遥领先的。
如今,东莞有了《东莞东》原创音乐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东莞在音乐表达方面的这种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音乐的生态上面,东莞的音乐已经逐渐形成了不落伍于潮流,不拘泥于形式、不脱离于城市生活的特色。
在未来,我期望东莞在原创音乐方面的表达上可以更自信,内容可以更丰富,然后加大力度去推广。在国际音乐平台和国际音乐交流合作方面多做一些尝试和突破,借助大湾区的平台,走向世界。
公共文化应该更多地走进企业
南方+:你认为东莞目前在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方面,有哪些不足?
田延友: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实施上,我认为已经在大湾区位居前列,东莞创造性地提出以联盟、跨界合作的方式,以全新的视角推出了很多惠民文化活动和产品。
如果要讲一讲不足之处,首先我认为可以在创新上面可以更多地依赖于专业机构,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创意方面更大胆的尝试。
其次是公共文化与各类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要不断增强。目前来说,工业、制造业的这些企业忙于自身发展,而公共文化不断生产出创新且丰富的内容,企业与公共文化的连接和对话比较少,应当更直接地让企业能够感受到文化,尤其是公共文化。善于使用公共文化资源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融入城市生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上可能有更多的可以借势的资源、借力的创意、共享的成果,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继续探索“潮流文化”
南方+:未来,你在东莞有哪些计划?
田延友:未来,一方面是继续延续原来对创新的探索。尤其是潮流东莞这部分,我梳理了整个的框架和系统,包括无科技不潮流、无音乐不潮流、无文明不潮流,无技艺不潮流等,做了各个维度的解析。
另一方面是如何把原有的创新优势,更系统化、更高效率地呈现出来。拙见文化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了跟东莞独特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可以更系统化、更科学化,更高效化,这样对整个的东莞的文化发展,包括对经济的发展会形成更大的助力。
【策划】靳延明
【撰文】王臻 章倩倩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