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中国交响乐团首任团长、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李凌先生诞辰110周年。
为缅怀这位中国新音乐事业开拓者,12月15日晚,“纪念李凌诞辰110周年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将上演《黄河大合唱》《红旗颂》《海霞》《南国》多首经典作品,极具影响力的旋律触动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下听众的心弦,用音乐的语言深情缅怀李凌先生,追忆他对音乐事业的卓越奉献。
本场音乐会阵容庞大,由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和青年指挥家景焕,携手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合唱团、星海音乐学院星·声合唱团以近180人的阵容鼎力呈现。
据悉,12月13日晚,纪念李凌诞辰11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在李凌先生的家乡——江门台山举行。李凌先生家属李妲娜女士、李小黛伉俪、李儒心女士等到场观看演出。
中国新音乐事业的开拓者
李凌1913年12月6日出生于江门台山,曾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先后创办《新音乐》月刊,成立“新音乐社”,创建中华音乐院。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副团长。1956年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成立,李凌担任首任团长,1978年任中央乐团领导小组负责人。后历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音协副主席。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章。2003年11月3日病逝于北京。
李凌身在北京数十年,心中常牵挂着广东、台山,联系他与家乡的纽带就是岭南艺术瑰宝——粤剧、粤曲和广东音乐。在延安,经时任总参谋长叶剑英提议,他与广东籍音乐家组成“五架头”,在驻地演奏广东音乐。在北京,他1953年编著出版《广东音乐》(1-2集),1956年发表《怎样欣赏广东音乐》专题文章,为传承与发展广东音乐操心劳力。在台山,他每次回乡都特意会见台山的广东音乐工作者,了解情况并提出建议。南下羊城,他最爱欣赏的是广东音乐、粤曲、粤剧的表演,撰写了推介红线女、谭佩仪、林锦萍、潘楚华、倪惠英、黄金成、余其伟等艺术成就系列评论文章。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心中的愿望:“我想,广东音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回思、酝酿、积聚精力,多方探索,以求突破,将会出现新的成就,这是可以期望到的。”
用音乐来纪念音乐家
12月13日晚的演出,以交响乐《红旗颂》拉开序幕,交响组曲《海霞》选段、《南国》等经典曲目相继奏响。其中,交响组曲《南国》是李凌先生的代表作品,歌曲旋律优美、饱含深情,极富南国特色,寄托了李凌先生对家乡、对亲友的无限眷恋。伴随着指挥家激昂的挥棒,音乐会迎来了气势恢宏的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从《黄河船夫曲》《黄河颂》到《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艺术家们以磅礴的旋律、铿锵的歌声、深沉的情感,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观众们沉浸在交响合唱的旋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用音乐来纪念音乐家,是最好的方式。”接受采访时,李心草表示,李凌对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交响乐团的发展都作出了伟大贡献。在李凌诞辰110周年,在李凌故乡台山举办本次音乐会,纪念这位中国音乐界的大师,意义重大。他说:“这场音乐会是我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场演出。”
李心草介绍,演出曲目之一的《黄河大合唱》,由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合唱团、星海音乐学院星·声合唱团共同演绎,对于中国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有很大意义。
景焕表示,江门台山文化底蕴深厚,李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此次音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李凌家乡的支持。“期待未来有更多高雅演出在江门台山上演。”她说。
景焕还提到,由李凌作曲、李文平编配的交响组曲《南国》在台山奏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据了解,1980年间,李凌赴美探亲,与一些亲人、老友在美国欢聚。此行使他想起许多的广东民间歌曲,回国后,他立即将这些优美的乐曲编写成民族乐器演奏的组曲,后由李文平改编为交响乐队演奏的交响组曲《南国》。全曲以一系列民间歌曲为素材,运用朴实的手法编写,使几段乡音有机交织、相连,极富浓郁南国特色,寄托了作曲家对家乡、亲友无限眷恋之情。
精彩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台山一中历史教师付海生说,李凌是台山一中校友,有幸来到音乐会现场的一中师生都非常激动和高兴。他认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对台山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一中师生奋发向前。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