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适逢年终岁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正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微观主体得到验证和标注。
此间,位于深圳五区交汇之地的龙华区民治街道,堪称熠熠生辉的样本。
截至今年11月,民治街道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76.21亿元,同比增速26.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投资额294.88亿元,同比增长21.9%;服务业预计实现营收518.55亿元,同比增长15.8%,多项重点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区前列。
但是,经济发展只是民治高质量发展的一面。在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个高密度城区社会治理典范。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民治街道常住人口超过61万,总量居全市各街道第二,部分社区人口密度超过10万人/平方公里,远超东京、纽约、上海等国际大都市街区。同时,五区交汇的卓越区位叠加北站枢纽的交通之便,带来巨量人口在民治聚集、流转,以至于辖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00万。
高密度的人口背后,是高密度的经济主体与人居形态。在民治辖区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100个花园小区、58个城中村。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底,龙华区商事主体达到53.55万户,占全市商事主体总量的12.92%,而民治街道商事主体总量即超过12万家。
令人惊讶的高密度与令人惊叹的高质量并驾齐驱,光与影斑驳错杂之间,一个生机勃发、活力四射,同时运作有序、温暖高效的高质量发展城区样本,呼之欲出。而解读民治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回答“民治为什么能?”,无疑对当下众多崛起中的高密度城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组组飘红的经济数据,昭示着民治街道产业经济向上生长的强劲脉动,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直观有力的佐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诞生于2006年的民治街道,位于多区交汇的要冲之地,且比邻福田中心区,一直以来都是产业资源抢滩登陆之地。也因此,民治在原关外各街道中率先踏上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之路。此后,随着深圳北站的开通及其高铁枢纽功能的持续强化,民治街道如虎添翼,从深圳城市发展的一隅不断向经济版图的中心靠拢,优质产业资源聚集开启“加速度”模式。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深圳市、龙华区多个重大规划项目落位民治,加之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高标准规划落地、高品质建设持续推进,蓄势十余载的民治开始迎来发展黄金期。
2023年7月,作为龙华区经济发展、品质建设、能级提升重要载体的重点片区扩容,位于民治街道的梅林关片区成为全区第七大重点片区;2022年8月,“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花落龙华,而北站国际商务区是其核心载体之一;特别是,作为民治街道产业转型龙头、高质量发展引擎的北站国际商务区,累计完成投资1884.96亿元,连续9年领跑全市各重点片区。
规划利好、巨量投资叠加区位之利、交通之便,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迄今,民治街道已经汇聚汇德大厦、汇隆大厦、数字创新中心及北站壹号等100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引来徽商银行深圳分行、美国开市客华南总部、美团大湾区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头部企业竞相落户!目前,入驻北站片区的上市公司已达10家、总部企业达23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优质企业、项目的聚集,迅速串珠成链,形成民治街道独树一帜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龙华区首批授牌的4栋数字经济示范楼宇集中于民治,其中,北站核心区汇德大厦、汇隆大厦2022年总产值已超千亿;龙华区数创中心引入数字经济领域优质企业80余家;辖区共有全市规划未来重点打造的“20个重点产业集群+8个未来产业集群”相关数字经济企业133家,包括美团大数据运营中心、华傲数据等知名企业。
就在不久前的11月29日,位于民治街道的深国际华南数字谷开园,第一期招商便形成产值超20亿元。
“可以说,民治街道通过‘总部经济+高端制造’的模式在原特区外街道中率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民治街道主要负责人坦言,从经济的角度看,民治正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过往积累的优势转化为了发展的胜势。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无人才,不创新。在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背景下,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呈现出“优质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的鲜明趋向,环境比拼日益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竞争的突出重点,而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正是举足轻重的一环。
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审视,高品质城市环境既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底,也是高质量发展惠泽民生最直观的成果展现。
当优质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向民治汇聚之时,同步上演的,是高品质城市建设与高效能管理的迭次落地,演绎出一场精彩的人、城、产双向奔赴。
而2023年,成为这一次双向奔赴的高潮段,一批地标性文化艺术项目、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运营,带动民治环境品质、城区能级实现大的跃升。
今年11月6日,位于民治街道腾龙路的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中首个开工建设和首个完工的项目。
凭借新潮前卫的建筑、国际化的策展以及丰厚的藏品家底,正式开馆不久的深圳美术馆(新馆)掀起观展热潮,开馆两周接待观众超5.5万人次,深圳美术馆(新馆)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点”。
时间分别向前、向后推移:向前,深圳市图书馆北馆于今年9月底投入试运营,整体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高颜值和科技感融合,是极佳的综合性、智慧化图书馆;今年8月,占地面积113305平方米的深圳北站超核绿芯项目开工,项目以文化建筑为底座,上覆绿芯公园,以空中悬浮的数字探索馆为视觉焦点,打造城市高品质地标;稍向后,华南地区首家Costco店将于2024年1月12日正式营业。
值得一提的是,民治居民密切关注的“两院”——深圳市新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业已完成主体工程,不日就将投入运营。
紧密围绕“三馆两院”、开市客、设计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民治街道主动作为,全力推进中梅路、民繁路、民宝路、致远南路等一批道路景观提升工程,构建全域公园体系,高质量打造配套精品,同时,持续深化“城市管家”监管机制,创新实施“街区定格制”“四快两联一督”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着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营造契合片区高端项目气质的街区风貌,大力提升宜居宜业指数。街道获评深圳市首批“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化商务交往特色街区”。
人、城、产的双向奔赴,推动着民治这片五区交汇的热土日益呈现出“中心化”的趋势,“都市核心区”的气质与风度愈加分明。
众所周知,高水平治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
在某种意义上,民治街道在产业经济、城市能级上的跃升,极大地得力于区位与交通之利,以及深圳市、龙华区规划、政策的加持,这无疑是民治的“时”。
但是,当巨量优质资源与海量人口向一城一地快速聚集,必然对属地原有的经济、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压力。而作为属地方,能否对经济活动与辖区运行开展高效有序的治理,则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行稳致远。
无疑,民治街道正是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与重重承压并存的典型: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人口高度密集且流动性强,职住分离严重,诉求极其多元,这些决定了民治的经济社会治理的强度和复杂性,远超原特区外其他街道。
高密度城区与高质量发展如何兼容共生,甚至相得益彰、相互成就?且看民治的因“时”造“势”,创新作答。
上周,华世科实业公司董事长欧阳明的日程表有点紧凑。
周三(12月6日)下午,公司收到民治街道经济服务办工作人员送来的周四“政企早餐会”邀请函后,他便拉着公司高管一起商量,早餐会该提什么诉求。
第二天八点钟,他准时赶到民治街道办,与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分管经济工作的负责人及经济服务办负责人一起,边吃边聊着行业发展的状况、企业面临的难题等等。
到了周五上午,他又马不停蹄参加了民治街道联合深圳市电子商会举办的“‘我帮企业找市场’民治街道新能源及芯片行业企业交流沙龙”,认识了不少可以合作的新伙伴。
对于向来埋头于技术的欧阳明而言,这三天的经历前所未有。
“干了20多年企业,第一次和街道办的负责人走这么近,而且是专门聊我们公司的事儿,也是第一次参加行业上下游的交流会”,刚把公司总部搬到民治没几天的欧阳明感觉,自己来的地方很不一样,但显然,自己来对了。
当然,还有欧阳明不知道的。周四那场“政企早餐会”,已经是民治街道自2022年5月以来举办的第224场早餐会,而周五那场交流沙龙,则是2022年6月以来民治街道举办的经济领域第6场街道主要负责人主持的政企交流、行业对接活动。
欧阳明的经历里,正浓缩着民治街道与众不同的经济服务思路。
“我们的早餐会和茶话会,都是街道主要负责人主持,但各有侧重。早餐会注重点对点服务,主要是聚焦辖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开,少则一家,多则两三家企业。我们会提前了解企业的情况、诉求,联系、安排和诉求相关的区、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大家边吃早餐边聊问题,相当于是点对点地开现场办公会,会后有专人来跟进企业提的问题、建议,吃早餐反而是顺带了”,民治街道经济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解释。
与政企早餐会的点对点不同,书记茶话会则从面,也就是行业的角度入手,邀请行业上下游重点企业展开政企对话、企业对接。六期茶话会主题涉及“商圈及自有品牌企业” “建筑业及城市规划”“总部企业”“北站片区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
12月8日举办的那场企业交流沙龙,聚集民治街道新能源及芯片行业上下游20家企业的负责人,现场交流热烈。奥达电源科技公司行政总监王洁坦言,这是她参与的含“电”量最高,同时也是最小而美的行业交流活动。
有点有面的经济服务模式,还只是“表”。无论是早餐会还是茶话会,民治街道经济服务办公室都会提前做足功课,根据企业提出的诉求或者行业特点,邀请区职能部门、街道相关科室的负责人、行业组织负责人一起参加活动,或宣讲政策,或答疑解惑,或者联动资源。
“实际上,通过早餐会和茶话会,我们形成了一种以街道为枢纽的‘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们街道就是‘前店’,负责联动企业,而‘后厂’则是区、街道的相关部门、科室,他们是我们服务企业的支撑”,民治街道经济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说。
点面结合、前店后厂的经济服务模式,叠加龙华区下沉的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让民治街道围绕辖区产业经济中坚力量编织起了精准有力的服务网络。
截至本报今日发稿,民治街道已举办政企早餐会226场、书记茶话会6场,参与的规上企业201家,覆盖辖区规上企业总量的1/4强,收集企业诉求及意见建议308件,桩桩件件都做到了有落实有反馈。
特别是,民治街道在解决企业具体诉求的同时,由点及面,发掘涉及营商环境建设的共性议题,进一步从机制层面进行优化,提升整体营商环境的质效。
例如,从恒泰诚电子公司提出的优化办公场地装修报备审批手续的诉求中,民治街道看到了辖区小散工程备案方式存在的瑕疵,立即着手优化:一方面,形成街道统一的备案审查标准,分级分类罗列备案材料清单,制定“傻瓜式”备案流程图,另一方面,主动探索“容缺受理”服务机制,持续压缩审核时间,并利用城市建设智能监管平台,实现“不见面审核”。
就在新能源及芯片行业企业交流沙龙上,协办单位深圳市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慧英坦言,商会搬到民治的第二天,街道主要负责人就登门拜访,半个月不到的时间,这场行业交流会就成功落地了。“独行快,而众行远。街道的务实和雷厉风行,是企业行远的重要支撑。”她感慨。
街道还主动作为,由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带队,赴国内部分重点高校进行校园招聘引才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招聘引才活动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民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卓越的区位和高铁枢纽加持,既赋予民治无可比拟的发展禀赋,又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三高两多”城区特点:人口高密度、人员高流动、产业高聚集,社会形态多元化,矛盾纠纷易发多发。
社会面的长期承压,最终都传导到社区治理的层面。也因此,民治街道设立之初,创新基层治理便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去年以来,民治街道以北站社区为支点,探索出“一社三会”社区治理机制,得到深圳市决策层认可,并在全市推广。其中,“一社”为社区建设的使命和治理愿景,即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温情为底色、参与为肌理、法治为内核的现代人文社区,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灵魂的美好生活共同体;
“三会”包括居民代表议事会,吸纳社区各界代表人士搭建公众参与协商议事平台,实现社区事、大家议、众人决;专家参事会,聚焦社区重点工作,聚合社区内外专业力量,集中会诊、靶向献策,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支持;党群共享会,以社区居民分享时间、技能、服务等资源为纽带,对接居民群众需求和社区治理所需,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平台。
今年以来,在龙华区委组织部指导下,民治街道在“一社三会”基础上进一步前行,践行定格化治理理念,将街道14个社区划分形成76个片区、643个网格、1140个楼栋格,同时按照“联社”“包片”“强格”“守楼”的要求,安排街道班子成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员入格。在此基础上,民治街道统筹安排街道综治、应急、公服、司法、交安等部门专业力量下沉到格内薄弱片区,动员党员先锋力量组建服务队参与社区服务,同时广泛发动社区社会力量,发掘社区热心人,培育“社区民星”,联动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融入社区、发挥作用,形成“定格+治理”“定格+服务”“定格+惠企”的“定格+”多元治理模式。
今年以来,民治街道各级格长深入片区、小区、楼栋,举办民乐社区“楼栋长茶话会”、大岭社区“巷道茶聊”座谈会、民新社区“有话请对格长说”交心会等379场,在居民小区摆点设摊,以“拉家常”的方式面对面和居民群众谈心交流,共同解决出行安全、环境改善、便民服务等民生大小事737件。
“定格+”治理也逐步形成“一社区一服务品牌”,大岭社区“亲邻帮帮团”、龙塘社区爱心缝纫机、樟坑社区“乐学厨房”等特色项目喜闻乐见、深入人心。
“‘一社引领’,定格筑基,‘三会’支撑,形成了从空间到责任、从理念到路径的更加精细、更具操作性的治理体系”,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欣喜地看到,经过定格化治理的熏陶浸染,自己党委班子的伙伴们正在成长为片区治理的能手,居民的自治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各级党组织、党员与居民群众有了更多更紧密的连接。她所期待的那个“有个性、有活力、有灵魂、有温度”的人文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正在一点点从梦想走向现实。
南方+记者 吴永奎
海报 栾艺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