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委改革办组织向全省各地征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300余个,并经多轮筛选,从中选出20个,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对外发布。其中,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入选“探索经济组织创新”类典型案例;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入选“多元化经营”类典型案例。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这些经验做法很赞!(可多选) 1. 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2. 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 提交
延伸
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龙川县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全县经济组织数量共5974个,2022年全县3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为6128万元。针对村域广、经济底子薄、“造血”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龙川县对标学习浙江先进经验,实现24个镇全覆盖、因地制宜组建强村公司,签订订单总额达1633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17.50万元,比2022年增长50%,村均收入达30.53万元,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决“联合管理不善”问题
出台《龙川县关于推进强村(社区)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工作方案》,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组建强村公司,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或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抑或入股镇村(社区)联合发展平台,参与制定公司章程,签订投资协议,明确投资占股、利润分配方式、到期资产处置方式等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内容,建立权责明确的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制度。
出台《关于龙川县推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储备人才培育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邀请外出乡贤、产业发展带头人等致富能手返乡协助谋划和处理强村公司事务管理、项目运营,逐步充实管理人才,增强管理团队专业化。如四都镇对镇域内人才登记造册,聘请1名优秀企业家为公司总经理,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公司规范运营、强化资源统筹整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探索形成党建赋能引领、资源利用高效、强村富民提质、公司运营规范的新做法,培育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强村公司。
探索多元出资方式
解决“原始资金不足”问题
指导各镇因地制宜谋划出资方式,推动强村公司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探索镇村合资入股方式。综合考虑各村资金可承受范围,由镇一级经济联合总社出资一定比例,剩余部分由各村共同出资合作。如鹤市镇强村公司注册资本400万元,实行认缴制,第一年每个村(社区)认缴5万元,分10年缴足。
另一方面,探索村企联合出资方式。全面摸排镇域范围内有意向企业共同合作成立强村公司,采取企业出资、各村缴纳资金、提供本村资源或村集体资产等方式联合出资,积累初始资本金。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因素,以连片土地农田等集体资产入股,同时鼓励农户以闲置农房、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并在承接项目时吸纳培育脱贫户劳动力作为乡村工匠,构建资源资产入股、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两资入股三金收益”股权收益分配共享机制。
创新公司经营模式
解决“发展方式单一”问题
强村公司以项目联建等形式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通过整合集体资产资源,打通“沉睡”资源“变现”渠道。鼓励支持各镇村发展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4种类型的稳健经营模式。如鹤市镇强村公司结合土地流转、厂房出租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当地工匠人力资源,以镇级绿化维护和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
同时,积极探索结对共建,推动强村公司与富民工坊、乡村共富体等协同推进、互为补充,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际组织联建、强弱互补、资源共享。如麻布岗镇发挥强镇公司作用,将镇域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小作坊,按照统一标准推进规范创建,力争到今年底建成“富民工坊”13个以上、培育县级示范工坊2至3个,其中顺嘉玩具厂建成运营后创造40多万元产值,带动当地120多名务工人员就业。龙川县强村公司突破村集体“单打独斗”的传统理念,通过整合乡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实施优质项目、专业运营管理,以承接镇级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探索“以工代赈”发展模式,瞄准农村低收入人群与剩余劳动力,引导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延伸到农村,形成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奔赴”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动村集体抱团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构建多重监管机制
解决“管理规范不严”问题
加快建立完善全链闭环、精准严实的监管体系,推动强村公司实现规范运营、健康发展。强化党的领导,明确镇党委对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以及财务负责人等重要岗位具有提名聘任或解聘的权力,指导强村公司谋划成立党支部,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强村公司建设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强化风险防控,严格融资管理,规范财务管理,严禁违法违规承接项目,严禁将项目违法转包,坚决防范个人和外部工商资本稀释集体在强村公司中的股份。同时,抓好内外监管联动,内部由公司监事监管公司经营情况、公司财务、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外部由镇纪委牵头,督查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隐患。
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
近年来,紫金县龙窝镇立足建设“蝉茶小镇”的发展定位,举全镇之力做大做强茶产业,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促进联农带村,让“一叶”成“一业”、“绿叶”变“金叶”,有效撬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跑出“加速度”。截至2023年10月底,龙窝镇村集体收入975.95万元,比2022年底增长44.45%,村均集体收入达到31万元。
抓政策保障
让“好产业”夯实“好基础”
抢抓利好政策机遇,将要素资源集中起来投向茶产业培育,为茶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财政扶持。用足用好《紫金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指南》等政策,利用“新种植茶叶可享受1000元/亩补贴”等“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村集体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为符合条件的当地茶企、合作社、个人等争取最高30万元的奖补资金。
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开发“蝉茶贷”等产品,帮助彭坊村获“整村授信”1000万元,助力茶农茶企破解“资金难、担保难”问题,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龙窝茶叶。
强化宣传造势。提炼全镇茶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借助第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紫金县举办的东风,打造宣传平台,扩大宣传效应,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参与龙窝茶产业发展。
抓开发利用
让“好资源”变成“好优势”
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茶产业发展赋能,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推动零散资源整合。以村集体为主体,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股份合作、集中连片流转等方式,对零星散户、荒山荒坡和弃管茶园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以承包租赁方式将3000余亩茶山转包给19个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村集体增收。
推动良种资源升级。争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技术指导支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实际,大力推广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的试种,对金萱、翠玉2个茶叶品种进行改良,使其品质更佳、香味更醇,促进茶叶销售价格“水涨船高”,今年茶叶销价较去年提高15%左右。
推动劳力资源活化。引导上坑、双下等7个行政村围绕茶业生产经营,分别成立村级茶叶专职服务队,提供超2000个工作岗位,把村内闲散劳动力有效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为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提供茶叶采摘、茶叶生产、农机作业等劳务居间服务,促进农户得利、村企共赢。
抓营销创新
让“好产品”找到“好出路”
多措并举打造优质“茶罐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户与企业连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持续扩大销售市场版图,让“龙窝茶”在各地飘香。
公司运营。引导官田、黄洞等7个村级联合社共同出资,成立南龙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重点经营茶叶种植、林业产品销售等领域,以专业运营深耕茶叶销售市场。
展销搭台。建设启用全市首家乡镇级别的茶叶展销平台——龙窝镇茶文化展示中心,灵活借助平台优势拓宽销路,解决茶叶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每年为种植散户销售茶叶3000余斤。
电商助力。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培训,鼓励引导6家茶企在线上开设茶叶销售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电商企业、网红博主等流量优势,推动茶叶走出县境、走俏湾区、走向全国。
抓融合发展
让“好势头”带来“好光景”
大力拓展茶产业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茶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促进工业化发展。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积极参与全县茶叶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整合打造万亩茶山蝉茶产业带,建成40条茶叶加工生产线,让种植户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促进品牌化发展。坚持讲好茶叶品牌故事,着力打造特色茶叶品牌,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龙窝茶”知名度、美誉度。今年6月“双云峰”茶叶在“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中获得红茶特别金奖。
促进文旅化发展。以“茶”为基、以“文”为魂、以“旅”承载,着力打造以“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一体化打造承龙茶山、沐野星辰露营基地、大榕树耕读文化园等多个特色项目,建成龙王绿茶旅基地、兆达农庄等茶旅综合体,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发展之路。
【整理】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