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老师教我们怎么教孩子

南海区家促会
+订阅

昨天,友邦的客户和代理人以最热情的方式回馈了张雪峰老师,现场火爆,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国际饭店路段堵车。如同他的朋友和他说,全北京都知道你要来分享了,朋友圈都是你。

我们的会议厅在3层,排队已排到一层大厅。10点开始,9点就已经这样了。

通篇没有一页PPT,直接进入直播状态,风趣幽默直率有见解,语速也很快,果然也没有辜负有人是来听相声的初衷。我感叹他的学识,更钦佩他的真实。

身边很多人和我说起想来现场见真人,但很遗憾没能都如愿。答应好的,我给你们整理一篇笔记,但张老师的神情和气场,你们自己去脑补哈。

张老师金句之一,人活着就是要去体验那些你没体验过的美好。从宏观方面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享。

一、国内高等教育和国外高等教育,有何差别?怎么选?

公办还是民办,国内还是国际?大力推荐了吴军老师的书,适合买一套来读,除了《数学之美》不容易看懂,其他都非常经典。对于选学校,推荐《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在国内是考大学,在国外是“选”。这个体系也就决定了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卷的对象不一样。在国内卷的是孩子,在国外卷的是家长。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不管国内国外,一定有标准。国外卷的维度更多样化,对家长更是大的考验。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死板,但对于很大一部分群体来说,死板就是最好的公平。对于很多人,死板了,你才有机会。中国的高考是最公平的,没有之一,这是农村孩子的唯一机会。举了自身的例子,其实对于我,何尝又不是。讲到中国的博士已经不用考了,而是申请式。提出申请,认为你有读博的潜力和培养的潜力,次年3月1:1等额复试。(其他就自己领悟了哈。)所以高考是最死板,但也是最公平的。

世界两大教育体系,国内洪堡式专才教育,国外纽曼式通才教育,两套体系产生的背景不同。在纽曼式教育体系下,就能理解在国外转专业很容易。对于哪些人适合国内的教育,哪些人适合国外的教育,不多介绍,在《大学之路》一书中可找答案,有专门的章节讲这个。

二、提到教育,应该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我个人认为,上天对一个男人最大的惩罚和最大的奖励,是一个事儿,就是让他有个女儿。”有的人问,“张老师,我只有儿子,怎么办?”,“那么,你只有惩罚,没有奖励。” 引来了全场的哄堂大笑。

“你们的焦虑,可能是因为你们对孩子有着有点儿过高的期待。”他说的很谨慎,“有点儿过高”。

大家也会问起他对女儿的期待和规划,他说,其实他对女儿真的没有过高的教育期待。只有3个要求,不要赌博、不要创业、不要炒股,这3个事儿,其实说的是一个事儿。除了这3个,没有其他要求,怎样都行。(即使以后孩子做这些,如果他有一定的财力支持,也会给孩子做个信托,设置一些领取条件,控制在一定额度内。否则这3个事儿是一件事,是个无底洞。)

提起北京的家长,也许是因为把大量的资产放在了房产上,使得在教育上的投资没有那么从容。就算从容,也和顺义的家长有差距。导致上不上,下不下。可是,灵魂拷问,“为什么非要上啊?就中不溜就不行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吃苦的,而是来享受的,人不要活成自己和生活的奴隶。

作为家长,作为孩子,我们都一定要学会和自己和解。人这一生的进步,不是一定要在家族中达到顶端,有一定基础已经很好了,你要学会和自己和解。你干嘛要让自己那么累呢?我希望你选择自由,你自由了,放松了,孩子也放松。这才是共赢。

提到陪伴,他说和友邦的合作,本来友邦说,希望张老师的讲座都安排在周末。“如果希望我的每场讲座在周末,那咱就不合作了,我连自己的女儿都不陪伴,我有什么资格给别人讲陪伴?”。后来达成和解,一半在周末,一半在平时。并提到,男家长,尤其是女孩儿的男家长,一定要陪伴。

讲到自己的跑步,全马4小时,半马1小时47分。参加马拉松除了强身健体,是想告诉女儿,爸爸是一个能风雨无阻地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每年跑马拉松,女儿一定会去终点等他,把奖牌挂在女儿的脖子上。女儿也会去炫耀,“你爸爸有吗?” 那是他给到女儿的骄傲和自豪。我也被张老师的风雨无阻,甚至下雨天举着伞也要跑所触动。后来他说,就算跑得更快,拿奥运冠军也没机会了。那就跑的更杂?铁人三项?也没啥意思,最终他选择了和自己和解。在满是幽默的场景描述里,又很让人感动。

女儿说,爸爸特别喜欢工作,爸爸特别喜欢看书。“买那么多书,看得完吗?看不完。买的书哪怕只用到里面的一个知识点,可能这一个知识点就把一辈子的买书钱都挣回来了。”

多陪伴,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挣钱不是目标,是结果。孩子成绩不是目标,是结果。学习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内容本身。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果。你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训斥。

三、教育中的顺势而为。

1.顺应孩子的学科优势。做学业选择时,选专业的时候要有一些倾向或避免。“你再也不想学的一科,是哪一科?” 其实,基本上所有科目都可以避免。比如化学不好,通讯、机械、自动化、航空航天就可以完全避开化学。物理不好,医学、生物学、药学,就完全可以避开物理。要么迎,要么避。

好的东西不适合你,那就是不好。好的东西一定适合你吗?不一定的。

2. 顺应孩子的性格优势。(有的家长只看好不看坏,有的家长只看坏不看好。)有的孩子,老师让我干啥我干啥,我只干这个。还有的孩子,老师让我干啥我干啥,但没让我干的,我也有兴趣,我也要搞。后者这样的孩子可以选学校大于选专业,学校是个平台,他甚至可以跨专业借助学校这个平台来学习。但前者的孩子,会被框死在专业里,他更需要选对专业,也许学校的平台对他没有用处。所以性格不同,做法不同。

3. 顺应孩子的家庭优势。有些孩子看似很有自尊心,我不想靠父母。张老师说,“孩子啊,如虎添翼,你就是那个虎,你的家庭是翼。培养你,不仅是在为家庭培养,而是在为社会培养,能为社会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你可以拼,但没必要自己舍弃这对翅膀。”

4. 顺应国家大势。仔细研读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我们准备做什么,明年做什么。这个城市如果想发展什么,政府一定会给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土地、税收等。你一定会在其中找到方向。调侃到现在的中考改革,取消了小四门,保留物理和体育,张老师说,你们看出了什么?说明国家旨在培养身体好的工程师。(又引来一阵大笑。)其次,行业的势,企业的势,产品的势。这个也是说给每一个创业或找工作的我们。

四、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

我们当年的学习,可谓苦大仇深。为了改变命运,为了父母的期待。如今不是了。那么,要如何去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呢?

讲自己,曾经所有的梦想,如今都实现了。给孩子讲述自己实现梦想的过程和感受。张老师很会讲故事,很会情景再现,画面感就出来了。此情此景,你会觉得,人生真值得。

几个层面:

1. 解决温饱,不成为家庭和国家的负担。

2. 成就自己,让自己有能力。

3. 成就家人和亲人,讲了自己父亲癌症晚期,转移到骨癌的故事。并推荐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这本书让他思考了很多,释然了很多。

4. 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讲了自己公司的故事。1400名员工,就是1400个家庭。员工买新车,第一天都要接他上班。员工买房,新房第一顿饭,哪怕煮方便面,也要请他来吃。“让大家都开心,我就觉得好一点。”

张老师每年拿出来150-200万来资助300名大一新生,日常员工福利都是辐射照顾到员工的所有家庭成员。自己对挣钱没有兴趣,但回馈社会很有意义。对社会有责任感,就算如果有一天突然离开,我想一定是有人念他。这就足够了,此生足矣。

最后,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收尾,讲到要激发兴趣,他说,有个家长和他说,孩子喜欢看搅拌机,每天都要看。张老师,你要问问为啥,以延展他对学习的爱好。问他喜欢看的是什么?是搅拌的东西,还是搅拌的过程?家长问,这有啥区别吗?张老师答:“这是不同的专业,如果喜欢看的是搅拌的东西,那么是材料专业;如果喜欢看搅拌的过程,那么是自动化专业。” 哈哈哈,三句不离本行。深挖掘,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期待张老师的下一场讲座,谢谢!

来源:慢煮光阴一盏茶 微信公众号

录入:家促会桂城办事处 邓淼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