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学校食堂管理水平,办好学生家长放心食堂,推动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日前,化州市河西街道中心学校开展校长进学校食堂陪餐活动,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校长陪餐制”。在中心学校校长黎以安的号召下,全体校长、教师加强学习学生成长规律、健康需要、营养科学等知识,同时帮助学生们养成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
2019年3月,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陪餐制度出台以来,各地学校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做法也启示我们,要创新形式、丰富陪餐内涵,发挥陪餐制度在优化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校长、教师成了陪餐员,一方面保证学生吃得安全,另一方面能及时纠正学生偏食和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践行“光盘行动”,做到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守护了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还践行了“舌尖上的文明新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师生饮食安全。严格落实校长、教师陪餐制度,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大力实施“明厨亮灶”工程,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要把握好开餐时间,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吃上热乎饭菜。
在化州市第五小学,午饭时间校长黎以安和学生们一起排队,在同一张饭桌上吃饭。他告诉全体教师,除了要和同学们吃一锅饭,更要及时听取吸纳学生们的就餐反馈,做好陪餐记录。
校长陪餐重在“餐”,通过深入了解餐品、餐具、餐会,完善学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有责任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虽然也可以通过下级汇报以及白纸黑字的菜单了解食堂饭菜,但搭配是否均衡、咸淡是否适宜、菜肴烹饪是否可口,还需要亲身品尝一番才能有更直观的认知。据街道内个别学校反馈,有些学校的校长在陪餐后发现学生不爱吃鱼,与学生交流后才得知是担心被鱼刺卡住喉咙,经过商讨后,菜单改成了少刺的巴沙鱼;也有校长发现学生在领餐盒时经常倒翻,亲身尝试后得知餐盒导热,学生烫得拿不稳,后采购了一批隔热效果更好的餐盒,减少了此类现象的发生。这样的体验,促使校长站在学生立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显人性化。与此同时,陪餐制发挥了监督作用。校长与学生共吃一锅饭、共用一批餐具,必然引起食堂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在陪餐过程中,校长查看餐具清洁程度、比较食品价格、进一步了解食堂运营机制等,对不合理之处提供可行性建议,倒逼食堂负责人优化各项管理制度,使食堂运作公开、透明、有保障。
校长陪餐重在“陪”,通过同桌、同食、同饮,拉近距离,优化学校管理。在学生眼中,校长往往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但本质上校长还是一名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教师。陪餐制为校长与学生提供了舒适、随意、自在的沟通环境,架起了互相信任的桥梁。通过陪餐,校长可以面对面地与学生聊天,聊聊饭菜合不合胃口、学习压力大不大、最近有没有烦恼,甚至还能了解到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轻松的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校长的亲切问候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同时,校长也在陪餐中起到了榜样作用。比如学生向校长学习节约粮食,争做光盘侠,养成良好的就餐礼仪与习惯等,而其他教师也能在旁观中意识到原来就餐闲聊比严肃教育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为日常教育提供了新颖的点子。
校长陪餐重在“引”,通过观其行、品其味、润其心,升温学校管理。陪餐制不仅能有效管理学校、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其价值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上。不少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优化陪餐制,赋予其奖励的性质,比如进步巨大、为学校争光的学生能额外获得和校长共进午餐的机会。“今天,校长和我聊天了!”“校长夸教室墙上的画很漂亮,那是我画的!”“校长表扬我……”简简单单的一餐饭,带给学生巨大的自豪感、成就感,使学生的想法从教师要求转变为自己想要,由外在鞭策转变为内在驱动,进一步发挥了育人的价值。
守住校园食品安全的“入口关”,校长陪餐制是监督的手段。化州市河西街道中心学校通过陪餐制度,积极探索适应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提升学校膳食营养健康水平,让全体教师深入学生食堂就餐,保障师生在校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食堂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化州市河西街道中心学校 陈锦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