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莲南小学:实施自然教育 与儿童共生长

南方+

今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正式发布。其中强调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活化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毗邻仙湖植物园、梧桐山等景区,绿意环绕的深圳市莲南小学周边自然教育资源尤为丰富。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莲南小学将办学哲学定位为“自然教育”,并依托自身优势,确定了“自然教育”的办学特色。  

秉承“自然扎根、自在舒展”的办学理念,莲南小学自2019年起组建由教师、家长、仙湖植物园科学家、社区志愿者组成的课程团队,校家社三方携手共同构建自然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关注邻近的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万事万物,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悦纳自我的路径。  

点线面结合▶▶  

实施自然教育课程  

什么样的教育更能适应学生的天性?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学习者眼中有他人、心中有万物,自由行走于天地间?教育如何做到与自然共生?这些是莲南小学在制定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通过与生命的对话,做回归自然、遵从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不是孩子们在课堂中学来的,也不是孩子们在游山玩水中获得的,是孩子们在与小草、小花一同长大的过程中感受出来的,是孩子们在体验生命价值的那一刻生发出来的。”深圳市莲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冯永这样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  

莲南小学基于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构建的自然教育课程,是一门集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该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仙湖植物园、梧桐山风景名胜区为活动基地,由教师、家长、志愿者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植物,走进大自然,掌握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以自然为师,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人文体验和艺术欣赏创作活动,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莲南故事、深圳故事。 

 

莲南小学自然教育课程主要依据“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实施:“点”层面的课程活动是指在每周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教师引导自然教育社团的学生围绕苔藓、苏铁、杜鹃、昆虫等主题进行项目式探究学习;“线”层面的课程活动是指在每周一、周三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三至五年级学生到仙湖、梧桐山开展自然通识教育课程,即户外自然教育体验活动,家长参与组织、协助教学。目前,本部校区已开展“走进仙湖”课程活动24期,莲馨校区已开展“走进梧桐山”课程活动13期。“面”层面的课程活动是指家长和学生讲解员录制的科普短视频,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形式介绍动、植物小知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科普短视频定于每月第二个周二的午读时间通过全校直播平台播出,本学期已播至第六期。 

莲南小学目前已形成自然教育《苔藓》《药用植物》《苏铁》等子课程。每个学期末,该校都会组织一场集中汇报或学生作品展示会,请市区、植物园专家到校观摩、指导和诊断,课程团队根据诊断结果和评价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校家社协同▶▶  

凝聚教育最大合力  

特色校本课程开设,教师资源是关键。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是一座集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梧桐山风景区则是珠江三角洲珍稀动植物的资源库,这为学校因地制宜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资源方面,除了学校各学科教师,不少热心自然教育事业的家长、专家、志愿者也加入莲南小学自然教育课程建设中。学校少先队还牵头,与仙湖植物园联合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这样一来,学生也是自然教育讲师团队的成员。

  

目前,莲南小学已与仙湖植物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国际葛洛勒奖获得者、苔藓植物权威专家、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张力博士全程参与指导学校相关主题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并到学校开设讲座,举办苔藓科普展,学生画苔藓、观苔藓、唱诗歌《苔》,引发了一阵“苔藓”学习热。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的张寿洲、焦根林、雷江丽、张卫哲、左勤等多位科学家以及被称为“自然教育骨灰粉”的邹顺荣老师都被聘为学校自然教育课程顾问,他们每次到来都能掀起学校自然教育学习的高潮。家长黄纪周、林万琴女士是深圳许多公园的自然导赏员,经验丰富,她们定期到校授课,深受学生喜欢。本校教师郑颖岚、陈睿都是专职的科学教师,年富力强,专业能力强。这些优秀的师资为学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

有了强大的“资源库”,莲南小学每个学期都会开设不同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以阴生植物主题为例,老师首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课堂讨论等形式对阴生植物有初步了解;在实践环节,学校组织学生到仙湖植物园进行实地探究,并通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植物,形成记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手工作品或观察报告巩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除了观察植物,莲南小学的自然教育课程还会涉及动物、化石、地质地貌等课程内容,在自然课堂里,学生能观鸟,能触摸化石,还有机会了解大峡谷的地质特色和景观,真正做到了把自然融入课堂,让孩子在自然中生长。  

五年耕耘▶▶  

自然教育课程结硕果  

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自然教育体验活动,需要校长有较强的责任担当与魄力。冯永校长对此表示: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就会尽一切努力做好。  

经过五年的深入探索和实践,莲南小学自然教育课程结出丰硕成果。冯永校长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和第十届深港校长论坛等多个国家级论坛上分享莲南小学自然教育课程成果。学科带头人刘柳迪主任代表学校参加深圳市中小学自然教育现场教学及研讨交流活动,并在会上做主题演讲,展示学校自然教育课程成果。  

截至今年7月,课程团队已申报六项省市区级课题。第一版自然教育教材《泥盆记》获选深圳市创客教育课程。自然教育《万物启蒙苔藓》课程荣获罗湖区第二届品质课程。自然教育读本《苔》由冯永校长主编,张力、左勤博士任顾问,吴熙、周雪、李宇颖三位教师参与编写,现已正式出版。学校目前正在策划编写食育读本《可食用的药用植物》。  

学生社团星荷自然教育社团活动丰富,也喜结硕果:连续两年参加深圳市自然笔记大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苔花也是花》获罗湖区首届大创客节微电影大赛二等奖;学生社团“莲花秘探小队”参加2021年深圳城市自然探索挑战赛获优秀团队奖。在2023年深圳市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上,莲南小学16名学生被正式聘为仙湖植物园的红领巾讲解员。  

校家社三方携手共育成果喜人:莲南小学荣获2023年罗湖区家校社共育示范校、家校社共育示范项目,2022年度被评为“深圳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校”。  

在2021年“深圳自然教育优秀活动样板评选”中,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100多个案例中评选出20个样板案例,莲南小学提交的“自然教育活动”案例荣获“最具教育性活动”奖项。  

“莲南小学的案例对于一些希望开展自然教育但不知从何入手的学校和机构有很大启发。他们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专业机构联动,让孩子们从专家大咖那里获得知识养分,这是很好的尝试。这样的模式既让学校的自然教育课程有了专业指导,也解决了科研‘不接地气’的问题。科研人员与学生们的互动会反过来有助于科学家的科普工作更好开展。”领导小组专家评价说。

【撰文】叶淑萍 刘柳迪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王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